分享

话说彝家食俗

 七里山人 2017-09-27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7-09-26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28 ]

食俗是各民族有关饮食的风俗习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食俗不仅与地缘、物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审美等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

在千百年的时代更迭中,旧时居住在我市的彝族群众,大多以玉米、荞、麦为主食,而半山区、坝区彝族群众的主食则为大米,兼食玉米、麦,以及牛、羊等肉类和青菜、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因为受到居住环境和民俗等方面的影响,看似简单的饮食,彝族群众也形成了特有的饮食习惯。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旧时的部分食俗。

秋收时节,当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收获秋季作物时,在繁忙的劳作中便会不知不觉地进入秋末冬初这个有着些许寒意的时节。

此时,天色渐暗,彝家屋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主人总会在家中生起一堆火,一家人围坐在火塘前取暖。在火塘边,彝族群众有的打草鞋,有的搓草绳,更多的是坐在那里聊天。聊今年的收成,谈生产中存在的不足,来年如何改进,说家中生活,道人生冷暖,无所不谈。在谈笑声中,要是有点食物吃,特别是在有些许寒意的夜晚,或许会感觉更安逸、温馨。

在食物中,青菜煮稀饭是道家常食物,烹调也很简单,虽说不上是彝族饮食的代表,却充满了人文情怀。其主要的原料就是青菜和大米。据说,彝家人在做这道菜时所用到的米一般是糯米,当然粳米也可以。在烹饪时,人们会在取暖的火塘上方安置一个铁钩或支上三角架,把土锅或瓦罐吊在铁钩或支架上,将洗净的米倒入锅中加适量的冷水,让火塘中的火肆意侵蚀锅中的水米。随着时间的推移,锅中的米会慢慢变成粥状。此时,围在火塘边取暖聊天的人们便会把洗净的青菜一节节拧断,放入锅中。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烹煮,粥与青菜开始在锅中相互交融。这时加上点家中自己炼制的猪油或鸡油,以及少许食盐,并在锅中进行充分搅拌入味。这样,一道火塘前的美味便做好了。

如果这道美味做好时觉得时间还早,人们就会将锅从火塘上取下,放在火塘边烘着,等到临睡前分享。

据相关文献记述,这道青菜稀饭从制作到享用,一般不使用金属器皿,锅是陶的,菜不用刀切,舀粥的勺是木制的,碗也是陶的,筷是竹的。究其原因,据说是因为这道美食沾了铁器后味道就变了,有铁锈味,不好吃。

从初冬进入冬至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每当冬至到来的时候,生活在玉溪市东、西部山区的彝族同胞们,就会在冬至这天吃汤圆。与汉族不同的是,他们所吃汤圆需去除汤水,再加入适量蜂蜜。在彝族群众的传统观念中,冬至这天,不仅人要过冬,耕牛也要过冬。彝家农户们甚至会把牛看得比人更为重要,吃汤圆时要先留好牛吃的,水牛为主,黄牛次之。

给牛喂汤圆时,人们会将蘸好蜂蜜的汤圆,用菜叶包好,将牛头提起塞入其口中,让它慢慢吞下。一头牛每年喂一次,一次喂汤圆20个左右。为什么要给牛吃汤圆呢?

彝族长者普稀文这样说道:“冬至,天太冷,老牛老马怕过冬。牛是我们得力的帮手,也要让它补补身子。过了冬,养好了力气明年好耕田。”

说了素食,我们再来看看荤菜。以前彝族同胞中很大一部分壮年都喜欢吃翻锅肉。所谓翻锅肉是把肉放在锅里,经沸水煮至刚熟就吃。煮时,要把牛肉或羊肉先切成两三斤重的大块,放到锅里,并掺进肚杂,用大火急煮,等肉刚熟便捞起切成小块,再倒入滚水中汆一下,便可食用。

据说,这样制作出来的肉香味浓郁,有嚼劲,但吃的时候一定要有蘸水。而这蘸水也是很有讲究的,在配制蘸水时,如果吃的是牛肉则需要在蘸水中放牛油,羊肉则放羊油,并配以盐、酱油、姜丝、辣椒、大蒜等调味料,倒进肉汤调制而成。

据记者了解,因所制作肉类的不同,其吃法也有少许差异。以煮猪肉为例,肉煮熟后人们会将它捞起切片,拌上酱油和盐就可食用,这叫吃白肉。如果把切下来的肉片,配以蘸水食用,则称之为吃红肉。当然,同属于肉类的鸡鸭也可采用同样的烹饪方式,只是这鸡鸭一般不单独煮,大多会与萝卜、青菜等同煮。

解放后,彝族同胞们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前行,与汉族群众的交往日益频繁起来。受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彝族人家办喜事时,也会请汉族师傅来做菜,慢慢的,吃翻锅肉变得不是很普遍了。

如今,当人们聊起彝家食俗时其实还有很多。这些彝家的食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成为我市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编辑:蒋婵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