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书院散步—宁波甬上证人书院的盛衰与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解说词)

 轻风无意 2017-09-27

045甬上证人书院

位于宁波城西管江岸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坟庄和别业,万氏家族原迁徙分散,留居甬上的又不十分昌盛,故而大约在乾隆以后,庄舍已渐废圮。上个世纪30年代,甬上学者杨贻诚几次深入到荒草没胫的野地中找寻,终于访得旧址,集资修复。

白云庄之所以在学术界名闻遐迩,不仅因为它与万氏家族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开设的“证人书院”的地方,是盛极一时的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重地。

明清之际,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无法应付新事物的产生,于是学术思想重新活跃起来,一大批具有唯物主义和民主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想家起来反对理学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不同程度地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进行了批判,一度沉默的浙东历学到了这一时期也终于再崛起,出现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历学新流派。他们远承宋元以来浙东史学的优良传统,近受王阳明、刘宗周哲学思想的启蒙,倡导经世致用,并通过著书讲学,师友相传,为浙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形成了著名的浙东学派。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余姚黄竹浦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清代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早年曾参加过东林党人反对宦官把持朝政的斗争,明亡后组织以军抗清复明,兵败后返回故里,致死不仕朝廷。他潜心学术,著书立说,同时在各地举办讲学,培养学生。黄宗羲作为浙东史学的鼻祖,提倡以六经为根祗,兼谈历史,贯通经史,通达古今,经世致用,为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一生著述甚富,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五十余种,近千卷。其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沿着宁波市城西管江岸铁路立交桥边的羊肠小道向南走,约百余米,就会出现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水乡风光画,小桥流水人家,阡陌交错和绿油油的嘉禾,不远处有一幢青砖黑墙古朴庄重的古建筑,这就是黄宗羲讲学的地方,甬上证人书院的所在地—白云山庄。宁波在甬江边,所以统称“甬”或“甬上”,宗羲好友万泰的家就是此地。万泰生前对“东浙三黄”(即宗羲与其弟宗炎、宗会)的气节学问倾倒备至,曾多次对亲友说:“今日学术文章当以姚江黄氏为正宗”,他还经常亲率子弟到黄竹浦盘桓问学。顺治十四年(1657年)万泰去世,宗羲便写信与万泰长子斯年,要万氏兄弟前来受业,一力承担起为故人教育后代的责任。所以,万氏八兄弟都是黄门高徒,其中以斯同、斯大、斯选及斯年之子万言成就最著。康熙四年(1665年),万氏兄弟与同为黄家三代世交的董氏兄弟及陈赤衷等青年学子,组织建立“策论之会”,并至余姚向黄宗羲求教。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黄宗羲首次到甬讲学,“策论之会”改名为“证人之会”。康熙七年(1668年)春,已近花甲的黄宗羲应邀再次到甬讲学,与诸学者会于广济桥、延庆寺、白云庄等地,“证人一瓣遗香在”。早在明代,刘宗周讲学戢山,绍兴就有了证人书院,至明末衰落。黄宗羲这次到宁波讲学,为纪念刘宗周戢山学派传承有人,就将白云庄称为证人书院,为区别于绍兴的证人书院,黄宗羲的私塾弟子全祖望特冠以“甬上”两字,称“勇上证人书院”。一时间,这里高士满座,弦歌不断,极一时之盛况。

黄宗羲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史学为辅,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在甬上证人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创立了以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郑梁为代表的清代浙东学派。他们一般主张治学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并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倡导了一种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经致用的风气。

046甬上证人书院(二)

甬上证人书院的会讲地点不一,曾在城内广济桥高氏祠、延庆寺、城西白云庄、黄过草堂(张氏宗祠),陈奎献家等处,而在白云庄则是黄宗羲讲学时间最长,二期是较稳定的场所,成为浙东学说的重地。从此,这里名士云集,文人荟萃,四明学风蔚然顿开。

黄宗羲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讲究实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他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道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先必穷经,兼令读史”,这对于扫除明末脱离实际的恶劣学风起了极大的作用。二是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宗羲讲学既重经史之学,又重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学校科,教学方法多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自由讨论,互相辩论,因材施教,独立思考。

在宗羲的教诲下,甬上书院弟子都能刻苦钻研经学、史学以及天文、地理、六书、九章,至远西测量推步之学。而且皆卓然有以自见。黄宗羲学问渊博,治学严谨,培养了大批人才。前后听讲者达百余人,有弟子66人,被他推许者有18人。他们或长于经学,或长于史学,或长于文学。自此,形成了以甬上证人书院弟子为主力,其流风被于浙东乃至全国,其学派传于乾、嘉,以至清末的清代浙东学派,在清代学术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

勇上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持续了8年,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结束。这8年也是宗羲讲学最有成就,而且影响最大的时期。

现在的白云庄,由坐西朝东的白云庄和坐北朝南的万斯同故居两组建筑组成,均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大门位于建筑群的东侧朝北。

白云庄轴线上有碑楼式大门,三开间正厅和后屋,大门门额上书“白云庄”三字,为沙孟海先生手书。正厅内为书院讲学时的陈设,后屋陈列黄宗羲生平事迹。万斯同故居由面南的碑楼式大门、中厅、后厅组成,内陈列有浙东学派主要人物及其影响的介绍说明。沿着绿竹掩映的小径,推开墨色厚重的墓碑,踏入高高的门槛,来不及体味“水痕犹记旧池塘,径转暂添新竹柏” 的真意,映入视线的是正厅上方悬挂的“经世致用”的匾额。

甬上证人书院现为清重修后留存,青砖黑墙,古朴庄重,环境典雅清幽,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席朝东,前后二进,为砖木结构三开间的高平屋,由人字坡大门,碑楼式二门,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厅堂及后屋组成。前进堂前悬挂着“证人书院”的横匾,中间太师壁上有梨洲先生的画像,先生头带儒巾,侧身而坐,凝视远方,仿佛又听到了先生深明大义的教诲,堂上有二十个真人大小的精美古装蜡像,他们或凝神思索,或者侧身切磋,姿态不同,神情各异,置身此间,耳中嗡嗡作响,似乎犹可听到他们的争论声,闭上眼遐想,白云庄昔日作为甬上证人书院鼎盛时期的景象,于是越发清晰起来。

走出书院的南后门,经过一个小天井,便进到万氏的家史陈列馆里,青砖四壁悬了26块挂屏,连环画般展示了万氏家族颇具戏剧性的兴衰故事。踱入南面厢房,还未从一屏一画一故事中抽离,便从“一代贤好托布衣,四方声价挣山水”的楹联中立刻分辨出,这里曾是万泰之子万斯同的住处。故居坐西朝东,门阔约15米,进深10米,马头墙青砖黑瓦,显得十分幽静。室内置一套古色古香的老家具。太师壁上挂着“布衣万斯同”的画像,四周陈列着浙东学派主要人物的史记及其有影响力的书刊、手稿等实物资料。

白云庄(甬上证人书院遗址)今已修葺一新,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30年代,郢县文献委员会在重建白云庄后,曾规定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即黄宗羲诞辰之日)举行岁祭,以保护地方文物,弘扬先贤精神。如今每年的清明前后,宁波的文化界人士都会依据传统,自发的在这里进行祭扫仪式,以告慰先贤。

在中国书院散步——宁波甬上证人书院的盛衰与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解说词) - 青松不老 - 枝繁叶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本人根据视频资料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