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白云庄:藏书无迹,《明史》名传(下)

 真友书屋 2016-03-30

清康熙元年,清廷把浙江提督府转设到了宁波,为了建造衙门,在宁波的繁华地段占用了许多有钱人家的庄园,而万氏故居也在征用之列,因为此处的规划是水师提督府,万氏的儿孙们只好搬出了家门,他们就移居到了白云庄。这白云庄本就是他家的别墅,而今成为了唯一的居所,这样的愤恨可想而知。但这如同政府搞拆迁,即使不愿意,也必须执行。

 

于是万氏八子就都移居到了白云庄,那时黄宗羲继承先师刘宗周所办的证人讲会,他也开始在宁波等几地办起了这个流动书院。此会的最初名称叫五经讲会,关于此会的细节,当时弟子之一的李邺嗣在《宋范国雯北行序》中有如下记载:“里中诸贤倡为讲五经之会,一月再集。先期于某家,是日晨而往,抠衣登堂,各执经以次造席。先取所讲复诵毕,司讲者抗首而论,坐上各取诸家同异相辨析,务择所安。日午,进食羹二器,不设酒。饭毕,续讲所乙处,尽日乃罢。诸家子弟自十岁以上,俱得侍听。揖让雍容,观者太息!”即此可知,这个五经讲会基本上是一月办两期,每次都是拿着经书相互讨论,并且中午在一起吃饭,只是不让喝酒,而下午换个地方接着讲。

 


万斯同撰《历代史表》封面

 

黄宗羲所办的证人讲会的举办地点,其中之一就是在白云庄,此事记载于全祖望的《甬上证人书院记》:“证人书院一席,蕺山先生越中所开讲也。吾乡何以亦有之?盖梨洲先生以蕺山之徒,申其师说。其在吾乡,从游者日就讲,固亦以'证人’名之。书院在城西之管村,万氏之别业也……”即此可知,白云庄是黄宗羲所办的证人讲会的重要聚点,难怪而今的白云庄里用那么多雕塑来表现出当时讲座的情形。但黄宗羲所讲却主要是经学,李邺嗣说:“万氏既传家学,而复俱事姚江黄梨洲先生,得读蕺山遗书。黄先生教人必先通经,使学者从六艺以闻道。尝曰'人不通经,则立身不能为君子;不通经,则立言不能为大家。’于是充宗兄弟与里中诸贤共立为讲五经之集。先从黄先生所授说经诸书,各研其义,然后集讲。黄先生时至甬上,则从执经而问焉。”各种文献的记载都没有提到黄宗羲向众人讲述史学,即此可见,万斯同对史学的偏好并不是因为证人讲会的所得。

 


万斯同撰《补历代史表》书牌

 


万斯同撰《补历代史表》卷首

 

但是,证人讲会在讲座的过程中却需要不少的书,这些书哪里来呢?康熙六年5月,黄宗羲首次来宁波办证人讲会时,就已经有了不少的藏书,那时证人讲会贡献最大者是陈夔献。在《陈夔献五十寿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于是为讲经会,穷搜宋元以来之传注得数百十家,分头诵习,各取其长以相会通,数年之间,毕易诗三礼。”看来这位陈夔献实力不小,他为了讲经会能有课本可读,竟然搜集到了宋元以来的相关著述上百种,但这些书基本都是经学著作。关于这一点,黄宗羲所撰的《陈夔献墓志铭》中也有同样的说法:“丁未戊申间(即康熙六七年间),甬上陈夔献创为讲经会,搜故家经术之书,与同志讨论得失,一义未安,迭互锋起……思至心破,往往有荒途为先儒之所未廓者。数年之间,仅毕诗易三礼,诸子亦散而之四方,然皆有以自见。”显然陈夔献所搞来的书均为经部,而这里没有万斯同所偏爱的史部,而他要对史学进行研究,当然需要大量的相关古籍,他家被人强行迁出后,显然不会有太多的藏书遗留,那么万斯同是从哪里得到这么多的古籍呢?其实他很有办法。

 


万斯同撰《历代纪元汇考》卷首

 

我们前面提到当时的证人讲会有多人参加,其实有一位范国雯,而这范国雯就是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后代,他跟万斯同一并跟黄宗羲学习,这层关系当然紧密,因为天一阁的管理极其苛刻,能够登楼看书可不是件容易事。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女子特别想看到天一阁的藏书,她认为如果嫁到了范家,那看书就变的顺理成章,为了能够看书而嫁给某一家人,可见这位女子对书是何等的痴情,然而结果却大出她所料,因为天一阁有多方管理,她嫁给了范家的某一人,结果还是看不到书,为此令这位女子抑郁而终。这个故事读来让人感慨,但由此也可以看到,进天一阁看书是何等的不容易,但是黄宗羲和万斯同还是实现了这个愿望:在范国雯的活动下,天一阁特许黄宗羲和万斯同以及他的同学们可以进阁内看书和抄书。即此可知,黄宗羲和万斯同在背后下了怎样的工夫,才最终能说服这位范国雯,而范国雯又经过了怎样的周旋才让族内其他人同意外人看书。而天一阁当年藏有大量的史料,这应当给万斯同研究史书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万斯同参修《明史》

 

还有一个机会对万斯同修史也很重要。从康熙八年到康熙十一年,万斯同在会稽姜希辙家当家庭教师。这位姜本是黄宗羲的朋友,可能是因为这层关系,万斯同来到了姜家。我觉得万斯同跑这么远来任职,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姜希辙是当时江南著名的藏书家。姜希辙的藏书楼名叫二酉堂,此楼藏书量较大,而尤为难得者,二酉堂里藏有一大部旧抄本的《明实录》。《明实录》属于官修文献,二酉堂为何有了这么一个大部头的官修史料?我未查到相关的文献,但当万斯同见此却欣喜若狂,因为这种原始史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于是他就在教书之余认真地研究这些《明实录》,他自己曾说:“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看来万斯同工作起来还挺敬业,因为他的正职就是在这里当家庭教师,所以他不好意思天天拿着纸抄这部大书,但是翻看总可以,于是他就靠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这部书一页一页地记下来,然后再做相应的研究。看来他为了治学,真是下了极大的工夫。虽然家中藏书已失,但是他却借助他人的所藏来搞自己的研究,这正如旬子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康熙四十一年,万斯同病逝在了北京,而那时他正在修订《明史》的过程中,而后家人将其安葬在了奉化县。为什么没有安葬在白云庄或者宁波西山的万氏祖墓?说法之一,是他的第二位妻子傅氏是奉化人,其中的缘故我也难探知其详了。总之,我在那里还是找到了他的墓,我向这位史学大家表示了我对他的敬意。而他的老师黄宗羲之墓,我也在山内寻得。

 


黄宗羲撰《南雷文约》

 

其实白云庄在清代中期以后就已经衰落了,再次的发现已经到了民国二十三年,而这个发现者则是杨菊庭。这位杨先生像我一样,喜欢到处寻访古人的遗迹,他当时先找到了万氏八龙中的万斯选和万斯昌的墓,而后他据此继续寻找白云庄所在。当时的寻找并不顺利,因为白云庄已经完全没有了痕迹,而后终于让他如愿。这位杨先生为此写了篇《西郊访万氏白云庄遗址及白云先生茔墓记》,此文中写道:“……于是复渡河往访之,遍历全村,仍无所得。偶见原祠后墙外向北二丈许,有方田一邱。中莳蔬,旁多古柏,与常田殊。东临河曲,可系舟,询之土人,云:此田甚瘠,父老相传,掘地寸许,即得巨石,纵横密布,具有条理,乃去之而种植焉。”这里说白云庄已经变成了田地,但是在田下有大量的石条,所以并不合适耕种,这恰恰是杨菊庭确定地址的依据之一,为此,这位杨先生感慨说,万氏的子孙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竟然让这批祖业变得没有了痕迹。其实我读到这一段也同样感慨,万泰生了八个儿子,而八子又繁衍出那么多的子孙,结果到了后来还是凋零了,而到了我辈,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好,虽然现在放开了二胎,但显然已经赶不上了时景,万氏八子尚且如此,那我还期待着子子孙孙永保之,这真是当代版的痴人说梦。

 

民国二十三年,鄞县文献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在此会上,杨菊庭提出要修复白云庄。这个提议得以通过,最终推举杨菊庭、陈如馨和冯孟颛三人负责此事。而冯孟颛也是宁波著名的大藏书家,在他的热情操持下,终于让包括我在内的后来人得以能够看到白云庄,并以此来凭吊当年在此讲学和上课的先辈们。想到这一层,这特别感念像杨菊庭这样的以保护古物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我真想在此喊几句口号,比如:继承杨菊庭的遗志,继续沿着他的足迹挖掘和保护更多的历史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