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尺竿头 百感交集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9-27

从一个老乐迷的视角,无论是回顾还是期待都满怀感激,因为在情感的层面,这是一个距离最近的年度盛事,也是最为亲切的视听飨宴。
 
人物小档案:
静介
古典音乐资深爱好者
每一次别致的开启都是百感交集,而每一次精彩的落幕又是百尺竿头。200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十周年的时候,辛勤劳作的组织者令人感动的慨叹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异口同声的赞誉音犹在耳,转瞬又是十年将至,从一个老乐迷的视角,无论是回顾还是期待都满怀感激,因为在情感的层面,这是一个距离最近的年度盛事,也是最为亲切的视听飨宴。
 
以前未在北京工作,没有机会从第一届开始领略北京国际音乐节开拓性的创举,2000年来北京出差的时候正逢第三届的尾声,欧皮兹与广州交响乐团在保利剧院合作演出的贝多芬第一第二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我对音乐节的第一次印记。从那时起便开始热情关注,毕竟在那个年代里,音乐节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音乐用兼容并蓄的手段以一个节日的名义集中呈现,又总是持续地带来试听觉的满足,作为一个现场控,我对这个节日开始了美妙的憧憬。 

我最喜欢音乐节的歌剧制作,2005年第十届时纽伦堡爱乐乐团演奏的《齐格弗里德》对我来说是史诗级的震撼,虽然五年之后坐在纽伦堡国家剧院再一次听到这个乐团的《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但所受冲击的量级却大为迥异。《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迄今为止最令人称道的引进,它让我对国外的歌剧制作有了一次既全新又感性的认知,那一次的心悸,如今依然刻骨铭心。

  
       2005年 第8届BMF《齐格弗里德》海报

我最难忘的是2013年第十六届音乐节时,BMF与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和马德里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而于当年4月萨尔茨堡首演的《帕西法尔》,在音乐节相继呈现的众多歌剧的中国首演中,除了古斯塔夫·库恩执棒中国爱乐乐团在渲染与烘托情绪时那些整齐划一的室内乐效果,除了在拜鲁伊特频频亮相的国内从未有过的瓦格纳歌剧的一线歌唱家阵容,最让我赏心悦目的是舞美。

           2013年 第16届BMF《帕西法尔》演出照

因为北京的很多歌剧为了吸引国人眼球不惜重金在舞台上画蛇添足,而音乐节的歌剧制作总是打破那些哗众取宠的程式化概念,第一幕的空心圆柱、第二幕舞台两侧的耶稣形象以及第三幕类似耶稣受难的造型,都以其言简意赅的歌剧语言给观众提供了无尽的想象力。与其相似的效果还有2008年第十一届的《唐豪瑟》,三个巨型的骷髅、三个涂满金色的裸男和三个从幻镜中即现又隐的魅女,以一种的别开生面的方式让观众深入在剧情之中,从而能有“从悲愁中的快感比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加甜美”的奇特体验。

从别开生面的角度来说,2007年的第十届虽然貌似“一个人的音乐节”,但郎朗的十部钢琴协奏曲是组织者的一大创意,以其罕见的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纪念马勒诞辰逝世一百周年的第十四届音乐节又以火力集中的九部马勒的交响曲复活了心路的新历程——

当人们饶有兴致都去聆听帕尔曼独奏音乐会的时刻,我却在保利剧院听到了马勒的悲剧,百年悲悯亦如是,当夜上交马勒词,布道何时不做客,改天换地共趋之。郑明勋策动上海交响乐团从第一乐章开始就进行了“悲怆情愁与滑稽戏谑的奇异混置”,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种种情绪之间瞬息万状的变化”,自始至终都用马勒的人格特征唤起马勒的音乐本质,在此后的其他现场中,我再没有听到如同郑明勋那样缜密而又严谨的诠释。

        2011年 第14届BMF 郑明勋执棒上海交响乐团

近几年音乐节推出的四首勃拉姆斯交响曲和六首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系列,更因为是来自作曲家故国乐团的正宗演绎而印象深刻,由此推理,或许贝多芬或者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全集也会尽快在音乐节里奏响。

在音乐节的节目构成中,我还特别感受到组织者与国际上其他音乐节接轨的诸多尝试例如情景歌剧或者浸没式环境歌剧,虽然每年的节目选择仍以古典音乐为主但却主次有别,不断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很显然,音乐节在二十周年之后仍有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对乐迷来说,这又是一些新的期许。
 
每年十月都沉浸在真正属于乐迷的节日氛围里,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周年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这些惊喜将使得生活更加充实,也更为惬意。

2010年13届BMF  静介与古乐指挥大师霍格伍德(2014年逝世)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