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氏治脊疗法之——颈椎正骨十法

 逆光行走的刺客 2017-09-27

正骨推拿的核心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纠正关节错位,消除骨性压迫或刺激。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开始、结束及每个重手法之后),故又称调整手法。病情轻者只用放松手法与正骨手法即可,无颈椎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复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强强壮手法。



颈椎病正骨十法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拇指贴在环椎横突侧方(贴上去不是顶上去,主要是感应力的传导),一手托其下颌。复环枕和环枢要领不同!复环枕时,a 要仰头到生理极限;b 保持仰头状态转头;c 约转到30°时,停止转动,改为向怀里兜,闪动3-5下。复环枢时,a 仰头到极限后,低头退回约10°;c 保持这个仰头角度,转头到生理运动极限;c 略带往怀里兜的力继续转头,到生理运动极限,闪动3-5下。此法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其余四指并拢轻贴于后颈部(主要限制颈椎转动时发生后伸活动);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头始终不要离开枕头),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腕力行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但是定点手不能主动推顶发力,只是限制定点处的横突不后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侧摆加旋转式错位、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侧方,将头搬起使颈椎侧屈到生理极限,保持侧屈,作摇头活动,在由侧屈到摇头的动作转换时,定点手拇指由错位横突侧方顺势滑到横突后方定住,动点手也相应下滑到面颊部,转头到生理运动极限,闪动2-3下。低头角度的选择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上下相邻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先将肩部向下推,令肩胛部锁紧,然后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肩胛活动过大影响颈椎复位。

5 侧向搬按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去枕,术者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做定点(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对侧面颊部,先令颈部向对侧侧屈,充分打开,然后再向患侧侧屈,当侧屈到生理运动极限时,定点手固定,动点手做闪动3-5次。也可以仰卧做,一手托于后颈部,拇指定于错位横突侧方,另一手托于下颌,前臂贴于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做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勾住下颌,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搬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注意在斜向搬动过程中不能伴随转头。

7 床头悬吊俯卧冲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各种类型错位。不同错位类型定点和运动方向不同。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脸部转向左侧(棘突偏歪向哪边,脸就转向哪侧,属于体位复位法)。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竖掌,小鱼际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末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相反,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向后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棘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对于前滑脱错位者,双手掌根交叉分别按于前滑的颈椎上下节,向两侧分压。对于倾仰位则需双手拇指固定于倾位错位的棘突上方两侧(仰位者固定于棘突下方两侧)配合伸或屈颈部来完成。对于侧摆式错位,第六颈椎固定于横突侧方,C7、T1、T2则固定于棘突旁,同时侧屈颈部到极限,施加闪动力3-5下。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食指夹持于错位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到生理运动极限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 对顶法:适用于钩椎关节侧摆加旋转式错位,尤其是钩椎关节错位影响到椎间管内口时效果更佳。患者坐位,双手自然下垂,以左侧为例,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前方,右手拇指定于错位节段横突前,虎口处贴于患者左侧耳部;左手扶患者健侧头顶,推动颈部向患侧侧屈,到侧屈极限时,数“1、2、3”,数到3时,医者扶头顶的手下压,定点手同时向后推压,同时嘱患者做头颈与肩部对夹动作,可重复3-5次。

10 牵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龙氏牵引椅。

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

手法:a 摇正法:又分摇头、摇肩法,纠正旋转式错位。b 搬正法:纠正侧摆式错位。c 推正法:纠正滑脱式错位。d 反向运动法:尤其针对斜角肌痉挛效佳。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牵引的同时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令患者免除手术之苦。

注意: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仰头摇正法纠正后,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和操作技巧类似。凡是牵引后麻痛加重的多数都是旋转式错位没有及时纠正。另外,牵引下正骨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应该是:先摇正类,再搬正类,后推正类。正骨手法前有个预备动作,所有正骨手法结束后有梳理动作。


禁忌症:徒手正骨禁忌症、有晕厥史现正发作者、18岁以下未成年者、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预备式:患者坐于龙氏牵引椅上,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松手回至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如此反复3-5次,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10.1 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错位者,有时因定点不同还可以用来纠正旋转式错位。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一手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另一手推对侧肩前,同时发力向后推。左右侧分别进行,不能同时推两侧横突。


10.2 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3-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好复位角度后,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沿,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于隆起横突后下方,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后方,左手拇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为立于患者左侧后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术者立于患者侧方,略下蹲,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带动颈椎旋转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10.3 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术者立于患者后方,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先做健侧后做患侧,做健侧时拉的手用力大,推的手用力小,侧屈幅度小,主要是为了松解;复患侧时拉的力小,推的力量大,侧屈幅度大,主要是为了复位。


附:

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严格来说这个手法不属于正骨手法,这其实是原始的拉伸疗法。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