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师节 | 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破“学在官府”,养“浩然正气”,立“万世师表”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17-09-28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老师是我们迈入社会的领路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对于华夏大地而言,教师的先驱,教育的领路人——孔子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2017年9月28日,正是孔子诞辰的第2568年,这位中国伟大的教育领路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此,我们沿着圣人思想,共同度过一个属于中国的教师节。



破“学在官府”,开启中华教育之先河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太史公在《史记》中高度评价了孔子“言六艺”的历史贡献,然而,当我们追究“学者宗之”的根源时,便要从孔子的教育说起。


两千多年前的世界,被称为历史上的“轴心时代”,中西方文明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新阶段。此时的中国亦经历着思想上的大震荡,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将平民和贵族之间明显地划出一条“楚河汉界”的分界线,从衣食住行到思想教育都是如此。


这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实行“私人办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和“以吏为师”的局面,有贤能的布衣终于也能走上求学之路,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教育公平”的第一步也由此迈开。


这个人,便是孔子,后来人们称他为“至圣先师”。


教育家的真正动力: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


梁启超曾说:“教育家,万不可不有一哲学之理想,以与社会之恶习相抵抗。”自古以来,人们时刻都在向往理想社会,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作为教育家,则以教育为职业,为实现理想社会创下业绩。


作为中国教育创始人的孔子,亦是如是。他的理想是要有一个尧那样的君王,整个社会按照行“大道”,和谐发展,最后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此理想,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途中遭遇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围攻,孔子也不曾放弃,正如《史记》中记载的,即便遭遇连续多日断粮的情况下,孔子依然是“讲诵弦歌不衰”。


在孔子的理想中,“仁政”、“仁德”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他的政治理想与教育实践是一致的,如果政治是目的,大同社会是理想,那么教育就是手段或者反映形势。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教育为人以正,进而为官以正,从而实现教育者的社会理想,这正是每一个教育者面对社会责任应该学习的榜样。


养“浩然正气”:道德为教育之本


天地万物人为贵,但要真正成为“万物之灵”,则必须具备人的高尚精神。在教育上,孔子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根本,也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学生的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应当首先教人懂的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其它诸如能力、智力、体力等方面,都是为了做人,但是,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一个人的道德。孔子的教育观正是主张以道德为主导,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哲学角度,还是在历史发展角度,无疑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抓住了道德,就是抓住了育人之纲。


这一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华夏民族的传统依然是把一个人的道德放在首位,倘若道德沦丧,即便这个人是有泼天的才华,也是为人所不齿的。比如北宋权臣蔡京,纵然书法成就可以与许多书法大家媲美,但是因为此人道德败坏,品行不端,所以后世的收藏家也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


所有民族的文明史证明,无论世俗如何恶劣,无论人的动物本能多么顽固,人类仍然把高尚道德作为崇尚的对象。而孔子,正是华夏大地的播种人,将东方文化与道德精神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言传身教,立万世师表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万世之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于学生他从来不是空谈主义,而是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他也鼓励自己的学生投身实践,不要做一个空谈主义者:“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


他带领弟子实地实习,周游列国,结合实际研究治国之道和为人之道。相比之下,在中轴时代西方许多思想家的思想被后世束之高阁,而孔子的思想却在历史的实践中历久弥新,被一代代人研究使用,与他当时的求真务实精神是离不开的。


如今,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为人以师,孔子无论是在“诲人不倦”的师德上,还是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上,都可谓是高瞻远瞩,至今仍是老师们学习的榜样,当之无愧的“万世之师”!

2017年是孔子诞辰2568周年,值此之际,我们感谢老师们多年的培养,也像这位万世之师——孔子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