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父说:除了要好好说话,还要好好听话!

 萼刚 2017-09-28



佛教新闻

导读2017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撰写的新书《好好听话》上市出版发行。在书中,学诚法师娓娓道来,透过大量古今禅门公案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听话的智慧呈现在众人面前,予以激励和指引。


▲学诚法师继《好好说话》之后,第二大力作《好好听话》重磅来袭

真正听得进去别人说话,其实是要我们空出心来,如是才能精准地接受到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强大自己的心量。


内心如果经常这样自我训练,我们就有可能获得别人更多的帮助。所以,懂得了如何好好听话的智慧,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学诚法师


2017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撰写的新书《好好听话》上市出版发行在书中,学诚法师娓娓道来,透过大量古今禅门公案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听话的智慧呈现在众人面前,予以激励和指引。


全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全都看的懂!

不信?

那就先来试读一下吧

Love Moves Mountains 来自中国佛教报道网 05:33


结善缘,从好好听话开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人说得到,但做不到;或者说的话本身就有问题——这时,一般人往往就会依照自己以往的习气排斥、拒绝、鄙夷,甚至直接表达出不满情绪。


有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法师,在好好听话方面就非常有心得。他在出家后不久就渐渐认识到:对人的言和行要分开来看待。一个人可能行为不好,但是如果他说的话有道理,那就要听取。


特别是学佛的人,虽然某个人行持不怎么样,但他说的知见是对的,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听取。


另外不要因为某个人讲话讲得很好,就认为他行为上也能做得好,就特别对待。正如儒家讲的“不因人废言,不以言举人”,如此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言和行,不然很容易迷惑,起烦恼,自己障碍自己。


再有,不要因为某个人讲话讲得不好,就认为他没有某种能力。语言往往只能表达粗浅的思想,深刻的部分是要靠内心去体悟的。


究其根本,听别人讲话,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在与人交流。我们对别人的排斥、抵触,别人立刻就能感觉到。本来花时间听别人讲话是为了沟通交流,结善缘,结果不听还好,一听反而结了怨。


无论是一位法师,还是一位在家人,在学习、工作中,掌握了好好听话的能力,德行就日日增长,道业、学业、事业也自然就日日进步。


当你不再畏惧外在的目光

外在就会为你让路


有一位居士,在小学时的课堂上,被老师当众说像个猴子,这让他深受打击,几十年过去了,伤痛至今无法排遣。


还有一些身体有些缺陷的人,长期被别人调侃,当作谈资,以致变得很自卑,他们可能尝试过很多办法,都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性格也越来越封闭,与人交流的能力逐步丧失……


人心都有这样一个特征,总是记得过去某些人对自己做过的一些事,说过的一些话,一直无法忘记,每想起一次,就是对自己的又一次伤害,但又遏制不住地去想。


从佛法的角度讲,只要心里堆着这些伤害放不下,本身就远离了快乐。外人的恶言说出口可能他们早已忘了,但你却截取下来反复温习。


这才是痛苦的根本。


所以,平时我们要多想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多看光明面,多想自己的方向,这样内心才会生起正念。


每个人的内心和身体都有长处和不足,不管自己的条件怎么样,都要先接受自己,不要怨恨、嫌弃自己。不要老是看到自己缺乏的,要多关注自己拥有的,多想自己要做的。当你不再畏惧外在的目光,外在就会为你让路。


与其耗费珍贵的时光去回味被伤害的感觉,不如时时去温习、感恩生命中一切正向的话语和信息,并且逐渐养成习惯,这样慢慢就能远离记忆中的任何伤害。


好好倾听,也是一种帮人之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有种种压力、纠结,很多时候,如果有人倾听自己的痛苦,我们心里就会舒缓很多。而能够倾听我们痛苦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自己痛苦,而不是再施予痛苦者一番道理的人。
  

2009年4月,我请时任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的林先生开设“龙泉之声倾听热线”,专门接听内心苦闷者的倾诉。在这个热线里,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倾听,有的接听员一次会接听某人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话倾诉。
  

志愿者们发现,倾听可以帮助别人缓解痛苦和压力;也发现,很多时候讲道理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对方道理都懂,都了解。当然,在倾听中,适时地劝慰一两句也很必要;但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倾听。
  

有一位打来倾听热线的来电者向志愿者倾诉了自己的难言之隐,这个隐私一般人都很难接受。幸亏志愿者接受过倾听的训练,否则,按照社会大众的道德标准,接听者会难以忍受这样的信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倾诉者因暴露隐私再次受到伤害,而继续一错再错。
  

倾听热线的志愿者,首先考虑的是要缓解来电者的痛苦,以免他有过激的行为,之后才谈到引导他走出误区。
  

对志愿者来说,首先必须放弃自己的标准,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但这只是在对方最痛苦的那一刻所采取的方法,并不代表自己会一直同意他的做法。因为只有先让对方听得进去他人的劝导,才有可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放下自己,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才有能力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去理解,去接纳,即使只有片刻。只要长时间地去练习,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对方,才能真正地帮到对方。
  

换个角度,当我们遇到生命的困境时,我们也希望遇到愿意倾听自己心声的人,理解自己的人。

好好听话,不是唯唯诺诺地傻听话


听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地傻听话,而是在放下自我这个高度之上的听话。

  

在寺院里,弟子要听师父的话。不过,这个也非常不容易。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心理过程——练听话,练到最后就只听师父的话,别人的话一概不听;然后就很容易把自己搞得很孤僻和清高,但自己却难以察觉。
  

在世间,工作中当然要听上级领导的话,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和平级的同事搞好关系,听得进建议。在家里,家庭成员的意见都要听得进去,让大家都得到必要的尊重,才能过好自己和大家的生活。
  

有一位法师,出家前曾经跟着一个老板搞了多年的经营,很受老板的器重,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听不进同事意见的习惯,人际关系搞得很差,甚至出现大家集体罢工胁迫老板赶走他的情况。后来,老板放弃了员工,选择了他。
  

这段经历,更加坚固了他这个习惯——只听老板的话,别人的话一概听不进去。
  

到了他经营公司的时候,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为此吃尽苦头,难以自知。直到出家,他才幡然醒悟。
  

他曾经感慨,倘若人生再来一次的话,他不仅会听老板的意见,因为企业是老板的,于情于理都应该听他的话;更会认真倾听同事的意见,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还要听国家的话,听家人的话,听朋友的话。
  

听好听的话,也听不好听的话。把这些话听进去,至少是先为自己结了很多的善缘;有这么多的善缘,自己的生活自然就会有改善。好的人际关系,好的群众基础,自然求财有财,求官有官,一帆风顺,有求必应。
  

在家做一个听话的家庭成员、听话的员工、听话的好国民,出家做个听话的修行人。
  

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工作中要掌握多角度听话的能力,修行中更是这样。
  

因为,初学佛法者往往会有一个误区——听话就是依师。那就只听师父的,同行的话一概听不进去。这样就会很麻烦。


佛门对于依师有“依师要从依友起”的说法,先听得进同行的话,慢慢训练,最后才能真正听得进善知识的话。


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职场和社会有这样一个共识,你的成功取决于和对方谈话时让对方愉悦的程度。


在商业领域中,大家为了承揽客户,积累了很多原则、方法、技巧等等,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指导性,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西方,有一位成功的广告从业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人生经历。他要说服一个企业家把自己的广告费交给自己。谈判在午餐中进行,整个午餐,他都在倾听这位企业家讲述。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一直倾听。正在他懊恼自己没有向对方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时,对方已经明确表示把自己的广告费交给这位倾听者。


这个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成为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心得。其实,这也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是说服对方,而是理解对方;不是告诉对方,我多么有能力,而是告诉对方,我愿意接受你的想法,体恤你的感受。


世间常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呢?佛法告诉我们,首先我们会产生种种的认识和想法,这些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是会变化的,这就是无常。今天这么认为,明天可能就那么认为。今年这么想,明年可能就会那样想,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当我们执着自己的想法,并认为永远不会变而且绝对正确的时候,就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人活在世界上,怎么可能总是让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呢?


所以,在交流中,及时放下自己的想法,至少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对立,就能愉快地交流了。


因为,那只是想法而已。


人生在世,太执着自己的想法,就常常会与人话不投机,常常与人冲突、对立,就失去了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机会。


修行更是如此。


在具体的职场和生活中,会遇到非常复杂的境界,想要坚持,就会与人对立,但是我们不必生气。分清哪些是情绪,哪些是就事论事,这样,虽然想法有差异,但是内心没有对立。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内心慈悲的力量,这就需要常常训练这颗心:从学习知恩、念恩、感恩开始。

▲学诚法师继《好好说话》之后,第二大力作《好好听话》重磅来袭 


划重点:看仔细,不是以前的那本《好好说话》,而是新书《好好听话》

说和听,一字之差。

愿我们在时时刻刻的听闻中都能有所收获。

基本信息:

书名:《好好听话》

作者:学诚法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