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不拿餐后“血糖”当回事

 江海报览 2017-09-28


糖尿病患者往往只测空腹血糖。一些糖尿病人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餐后血糖就不会高,还有一些人测过餐后血糖,结果血糖值高,不仅使自己不敢多吃了,而且又让自己觉得血糖控制的很失败,因此就不愿意再测餐后血糖了。那么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呢?

以下是两个病例,充分说明了加强餐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不重视餐后血糖监测导致严重后果

  糖友一:

  张先生,45岁

  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2年

  治疗方式;口服降糖药

  血糖监测: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偶尔测餐后血糖。

  本次就诊:糖尿病神经病变

  张先生,中年男性,确诊2型糖尿病2年,一直坚持用药。平时都是化验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尿糖阴性。偶尔查过餐后血糖好像都高,自己觉得餐后血糖高与进餐量过多有关,没引起太大重视。近几个月以来,老觉着手脚发麻,看东西模糊,尿里查出有蛋白,翻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这些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友二:

  王师傅,60岁

  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10年

  治疗方式;口服降糖药

  血糖监测:空腹血糖控制满意,很少测餐后血糖。

  本次就诊: 心肌梗死

  王师傅,60岁,患2型糖尿病十余年。口服降糖药治疗。平素空腹血糖控制尚属满意,大致正常。餐后血糖基本上很少测定,测过的几次都是偏高的,自以为餐后血糖与进餐有关,不以为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日因患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听医生说他的心脏病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王师傅为此很不解。

  定期检查餐后血糖很有必要

      照理说上述两位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怎么竟然会出现并发症呢?周佩如给我们展示了一项研究结果。

  DECODA研究是一项在亚洲13家医学中心进行的,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目的是评估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和心血管危险影响的大型研究。

  据DECODA研究的数据显示,除外空腹血糖的影响,餐后高血糖是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上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当对2小时血糖进行校正后,空腹血糖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无关。

  由于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出现异常的时间大约要早3~5年,如果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查,难以及时发现糖耐量减低或早期糖尿病患者。

  在中国人群,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往往比西方国家人群更加突出,因此,餐后血糖在糖尿病增高比空腹血糖增高更早出现。中老年、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多发的人群,除了定期检查空腹血糖以外,还要注意定期检查餐后血糖。

  要控制餐后血糖,必须了解其正常范围。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为正常,大于7.0毫摩尔/升为糖尿病,介于二者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为正常,大于11.1毫摩尔/升为糖尿病,二者之间为糖耐量受损。标准的餐后血糖测量办法,需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如果已经高度怀疑为糖尿病,做“馒头餐”试验也行,即吃100克以上的主食以后2小时测血糖。这里说的测量,需要采静脉血。如果是已确诊病人平时监测血糖,可采指血。

  至于监测频率,轻型、用口服药的患者,血糖容易控制,1—2周测一次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即可。如果是长病程的患者,特别是用胰岛素的病人,需要根据血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测量就要勤一些。另外,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监测3—5次,包括空腹加三餐后,有的人还要加测睡前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频率略少,但打胰岛素的病人,应该每天监测空腹和早晚餐后血糖。

  控制餐后高血糖 有效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餐后高血糖是中国成人糖代谢异常最常见的亚型,且随年龄增加,该亚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西方人饮食结构以脂肪、蛋白质为主,而亚洲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同的饮食结构使不同种群的代谢性风险有所差异,也部分解释了“中国人糖代谢异常分布以餐后升高为主”的原因。

  首先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控制餐后高血糖首先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饮食干预、体力活动和体重控制,这几点仍是糖尿病控制的基石。究竟什么才是最适宜的饮食结构呢?目前提倡多吃混合饮食及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食量的控制。那么,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呢?简单地说,GI是通过单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效应(以曲线下餐后血糖升高面积表示),对食物进行分类的一种指数。影响GI的因素众多:但也有一定规律。多数淀粉类食物GI较高,如土豆、面包、米饭和谷类等。而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血糖指数较低,如粗杂粮、蔬菜以及某些水果。奶类、豆类等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血糖生成指数也普遍较低。GI较低的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较慢,因此对血糖的影响较小。观察性研究提示,高GI饮食是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许多研究发现,正确选择低GI饮食结构,可以影响餐后血糖的偏移和减少心血管风险因素。但是,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还要吃些高GI的食物,此时该如何降低这些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呢?答案是采取混合饮食的方法,包括主副搭配、粗细搭配、增加膳食纤维等。另外,还需注意的是食物的烹调方法。例如有的糖尿病患者喜欢喝粥,粥由于加热时间较长,淀粉易分解为葡萄糖,从而比“干的”食物更易升高餐后血糖。煎、炸等烹饪方法也会让食物的热量增加数倍,因此糖尿病患者还应尽多选择煮或清炒的烹饪方法。

  必要时加用药物治疗

  经过非药物治疗餐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的患者应及时加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1、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该类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胃肠胀气,偶有腹泻,该药无全身毒性不良反应,但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仍慎用。不宜用于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单独应用该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如与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且一旦发生需直接应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而进食蔗糖或淀粉类食物效果较差。

  2、格列奈类药物,目前国内上市的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该类药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但一般较轻微,给予碳水化合物后较易纠正。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该类药。

     3、胰岛素,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口服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具有快速吸收、快速达峰、快速恢复基础状态的特点,能较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

     4、其他新型药物,如胰淀素(Amylin)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衍生物等。


要进行糖尿病人安全用药基因检测


     我们知道,糖尿病人一旦得病,基本终身服药,年复一年,你的肝真的挺得住???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用药品种或用量不符,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

     肝脏药物代谢能力检查是用SNP方法对细胞色素P450酶各亚型基因的6个和肝脏药物代谢强弱相关位点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得出的个体对常用药和慢性病用药的检测,共1095种药物的代谢情况,其中包括糖尿病安全用药检测。

     细胞色素P450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和单加氧酶,它的活性决定药物的代谢速率,是药物代谢的第一相酶,因而又称药物代谢酶。肝脏药物代谢能力的强弱由细胞色素P450酶各亚型基因型所决定。

     根据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肝脏药物代谢能力分为:不良型代谢者(最慢)、中间型代谢者(较慢)、广泛型代谢者(正常)、超级型代谢者(较快)四种类型。

 

肝脏药物代谢能力的检查,可以指导医生更好更准确的用药,为广大糖友们的健康助跑!

早发现,早预防。为了您的健康,糖尿病人药物代谢能力基因检测早做 早受益!

检测项目

项目名称

糖尿病安全用药

药物种类

格列本脲

苯乙双胍

甲苯磺丁脲

格列吡嗪

二甲双胍

罗格列酮

格列美脲

那格列奈

吡格列酮

价格

2400


  总之,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也要重视餐后血糖,同时要从饮食、运动及药物各方面进行血糖管理,尽量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只有这样,才能使血糖得到全面控制,有效地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为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络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