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姓起源

 lwdalian 2017-09-28

李姓作为现今中华第一大姓,其来源纷乱,诸说并存,综合以往的各种说法,可得以下七种:


其一,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颛顼后裔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文字中“理”与“李”相通)。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又感激李树活命之恩,便改姓李氏。


其二,根据民国十年臧励和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词典》附录《姓氏考略》: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认为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其三,古代巴人分布于今重庆、湘西、鄂东一带,尊奉廪君为先祖,廪君死后魂魄化为虎,巴人因此以虎为图腾,巴语古方言读虎为“李”,廪也是“李”的音转,所以到西晋末年,廪君之后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出了李特、李雄几位成汉皇帝。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晋书·李特载记》)


其四,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白僰古通记浅述》)


其五,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见《魏书·官氏书》。


其六,出自他姓改李氏。唐朝常常对功勋卓著的大臣们恩赐李姓。唐功臣武将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共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其七,有人认为李姓起源于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把李树奉为氏族图腾,因以图腾为姓。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之多。


李氏来源的七种说法中,前二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颛顼、皋陶、利贞、老子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这一系统作为李唐王朝认可的渊源,成为李姓起源的主流观点,颛顼可视为李姓的远祖,皋陶为李姓的血缘始祖,利贞或老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


其余五种虽然得姓原因各异,但均为后起李姓,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李姓起源,只能算是李姓在后世的繁衍和扩展。比如第四种南方的巴人在西晋末年定自己的姓氏为李,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廪君之“廪”与其部落图腾“虎”在巴人方言中读音均与李接近,依音用李姓,此时作为姓氏的李姓早已存在,巴人姓李,只是加入到李姓的大家族中而已。后来经过大唐数百年的统治,异姓尚且以改姓国姓李氏为荣耀,巴人之李更乐得依附当朝显贵,而祖述颛顼、皋陶、老子,所以巴人李姓逐渐融入唐朝国姓的李氏系统之中,在后世已很难区分了。得姓于三国时期的哀牢夷中的李姓和北魏复姓所改的洛阳李姓,也存在这种情况。


唐代因功赐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16氏为李姓,更是毫无疑问地应该纳入李唐王朝的国姓系统之中。


至于第七种李姓起源于对李树的图腾崇拜之说,应该是出自近现代传入中国的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新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文献中没有记载,难以信从。


总而言之,前二种说法可以合而为一,几位始祖同为一个系统,颛顼、皋陶、利贞、老子前后一脉相承,为历代主流的正统观点,得到广泛信从,然而是利贞还是老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还存在争议。第三到六种说法,均可归于后起李姓,并非李姓渊源,只能视为李姓的繁衍和发展。第七种说法文献无徵,可置而不论。由于唐朝大规模赐姓等原因,可以说在中华姓氏中当今李姓的血脉是相当庞杂的,但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讲究的是一种文化上认同,李姓虽然血脉庞杂,但从文化认同上却相当一致,因为唐代经过官方确定的李姓祖系,千百年来得到天下李姓的普遍认可。


由此可见,纷乱的李姓起源可归纳为一脉,即:远祖颛顼,血祖皋陶,得姓始祖利贞或者老子。


远祖颛顼




李姓远祖颛顼是中国著名的“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所谓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颛顼高阳氏本姬姓,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帝尧的三代祖,帝舜的七代祖。颛顼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带),其母女枢是蜀山氏之女,因感瑶光而生。颛顼10岁而佐少昊,20岁即君位,因最初建侯国于高阳(今河南杞县),所以称高阳氏。后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古帝王。


血缘始祖皋陶




李姓血缘始祖皋陶又作咎繇,字庭坚,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帝舜任命皋陶为“大理”,也叫作“士”,即掌管司法的长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而著称于世,使天下人心信服,社会秩序稳定。皋陶死后,葬于安徽六安。皋陶的后代被封“于英、六,或在许”,英即古蓼国,在今河南固始县;六在今安徽六安;许在今河南许昌。


得姓于利贞




宋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云:“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hù)县(今河南鹿邑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


但对李姓起源这种正统的说法历代也有不同的意见,郑樵在《通志》中就对这种说法有所怀疑:“臣谨按:李氏,梁武昭王有国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繁,子孙必众,然谱牒之议,纷纷不知何始,以理官为氏,以食木子又为李氏,此何理也?以官为氏者,容有此理,以食木子为氏而取理同音者,无是理也。今不得其始,故从理说,实在官列。”郑樵对李氏起源虽然有所怀疑,但他也没有别的依据,也只好照录旧说。


家谱又称“家乘”,即一个家族的历史之义,中国历代家谱资料十分浩繁,但由于编写者水平高下不一,编写家谱又有攀附显贵的流弊,加以历代传抄错误迭出,因此家谱材料往往被视为野史,其史料价值与可信度并不高。象李姓的家族谱系在正史中被详细记述的情况并不多见,李延寿在《北史》中开其先,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中继其后,异口而同声,言之凿凿。这些记载应该是来自唐初李世民组织撰写《氏族志》时,对李姓姓源世系所作的全面细致的研究和考订。虽然可能有杜撰媚时之嫌,然而连宋代的大学者郑樵尚且找不到反驳的证据,虽有所怀疑,仍从其说,后代学者见到的史料肯定没有唐宋史家见到的史料更多而且可信,因此,唐宋史家的主流观点是值得信从的,后世各地李姓族谱也多从此说。


唐宋史家关于李姓姓源世系的观点主要出自李延寿《北史·序传》、林宝《元和姓纂》、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宗室世系表》、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虽小有差异但大体一致,可通俗地表述如下:


李姓出自中国一个十分古老的姓――嬴姓,颛顼帝是其远祖,颛顼帝后,三世而生皋陶,皋陶是尧帝的司法长官,官名叫“大理”,此后,李姓经历夏、商、周三代,历代都任大理之职,因此就以官名为氏称“理氏”。到了商纣王时,皋陶后裔理徵,任翼隶中吴伯(掌管一州的长官),为人耿直,对于商纣王的种种无道之举犯颜直谏,得罪了暴君,惨遭杀害。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她听到丈夫被害的消息后,便带着幼子利贞慌忙出逃。他们先逃命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故城,此时母子俩饥渴难耐,奄奄一息,幸而在这片废墟的果树上还残存一些果实(即木子),母子俩借以充饥,靠这些野果保全了性命。后来契和氏带着儿子辗转回到娘家所在的陈国,在临近淮阳的今河南鹿邑县一带定居下来,为了感激“木子”保命之恩,同时为了躲避纣王的追杀,自理利贞开始将“木”与“子”上下组合起来成为“李”,作为自己的姓氏,改“理氏”为“李氏”,称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就是老子李耳,老子的直系后裔李昙有四子,其中李崇居陇西,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陇西和赵郡这两个郡望是李姓最早最著名的郡望,此后天下李姓均由此分衍而出。


据此可知,李姓的得姓始祖是商末周初的李利贞,发源地在今河南鹿邑县,自得姓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关于李利贞,文献或作“利真”、“利正”,有关他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生于商末周初,父亲是商纣的大臣理徵,母亲是陈国的契和氏,他随母亲逃难食木子得全后定居于今河南鹿邑县,也娶母亲娘家契和氏女为妻,生子叫李昌祖,任陈国大夫,仍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硕宗,在西周康王朝做官,周康王将苦县赏赐给他作为封地,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西周末年官至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寿氏之女婴敷为妻,生子名李耳,就是闻名千古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得姓于老子



然而历史上还存在着另一种观点,认为李姓得姓于老子:《广韵》摘录汉代应劭所著《风俗通·姓氏篇》云:“李氏,李伯阳之后。”伯阳是老子李耳的字。


唐司马贞《索引》注《史记》曰:“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宋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也说:“老聃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清张澍《姓氏寻源》曰:“理、李字古通用。老子因祖为理官,以为姓,余说皆非。”


民国臧励和《姓氏考略》亦云:“李、理古字通,老子因祖为理官,以为姓。”


分析以上诸说,可归纳为两种:其一,李姓因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这种说法历来被视为妄说;其二,老子祖为理官,因李、理古字通,老子因改“理”为“李”,以为姓。李姓得姓于老子,不仅唐代有这种说法,说明在唐代,李姓来源于“食木子得全”的利贞和“生而指李树”的老子,是两说并存的;而且早在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中就认定老子为李姓的始祖。


《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所以《姓解》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李姓最早见诸文献的是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老子李耳是正史立传的李姓第一人,由此看来,说老子是李姓的得姓始祖,在文献上是站得住脚的。


无论是唐代的官修谱书,宋明以来的私撰家谱,还是唐宋以降的姓氏书籍,都把李耳和颛顼、皋陶建立起直系的血缘关系,视李耳为李姓的共祖,这与唐王朝崇信道教也有直接关系。李渊在隋末起兵于晋阳,进军关中,道士岐平定、张实、焦子顺向李渊陈说符瑞,说他圣德感天,当为天子。唐武德三年(620)有一个叫吉善行的人上奏,说他在浮山县(今属山西)东南羊角山见到了一位骑白马穿素衣的白胡子老头,说自己是当今皇帝的祖先太上老君,托他转告皇帝,年内就可平定王世充,李姓子孙从此可长有天下。李渊于是改浮山县为神山县,羊角山为神角山,在山上修建了兴唐观,塑造了太上老君像。从此唐王朝奉李耳为祖宗,成为老子的后裔。李姓经过唐代300年空前的繁衍发展,天下李姓为了攀附当朝皇室显贵,纷纷祖述老聃,所以,经宋元明清数朝,不奉老子李耳为祖的李姓已不多见。老子最终成为天下李姓的共祖,与颛顼、皋陶一起成为李姓族群认同的标识。


祖地:


鹿邑


鹿邑所以县名鹿邑,是因其地古时草茂林密,麋鹿经常出没其间,鸣叫不已,故其地初叫“鸣鹿”,后称“鹿邑”。又因为是老子的诞生地,所以又称“真源”、“仙源”。


鹿邑还是中国第一大姓——李姓的发源地,是全球李姓华人寻根问祖的胜地。


本文摘自《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作者:李立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