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与语文教育

 A芝兰之室 2017-09-28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淡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沸腾……都带给孩子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体验。随着越来越多的古诗文选入了学生课本,国学走入了学生的视野。

今年初以来,国家开始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写入了“十三五”规划。随之又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编写,九月份小学与初中新生将全部使用部编新教材。部编语文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国学内容的大幅增加,小学课本中古诗文篇目占总篇目的30%,初中课本中古诗文篇目占总篇目的51.7%,教材与考试是教育的一体两面,由此可见,未来的考试与选拔离不开国学。为了孩子在中、高考中占据有利地位,家长必须重视国学的学习。日前,教育部公布今后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用渗透的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可见语文需要面对的最悠久、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国学。



语文学科为什么要重视国学呢?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割不断的文化血脉。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为了发挥其工具性作用,更在于其具有的人文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学,知识的厚度、广度让当下语文教学难以企及。人们常常感叹当今人不如古人。对对联、写诗、写文章,古人是信手拈来,而当下却是欲言不得法。实际上这与国学学习的缺失有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出口成章。苏轼一本书反复读,其读《汉书》,不仅在读而且在抄,在阅读抄写时,每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他第一遍先研究军事,第二遍在注意各朝典章,第三遍又专看经济……如此几遍,所有内容都烂熟于心。正是这种把书读到极致的态度,所以他才过目不忘,他才会时有佳作。反观古代教育,不就是如此吗?四书五经,一点点背诵积累,鲁迅、钱锺书他们不都是如此吗?大树不是一日长成,大海之所以宽广在于它容纳百川。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在今后他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正是如此。

国学,让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而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讷,多一点含蓄幽默。学习国学,可以帮助孩子补齐其在心理素质、文化涵养、社交礼仪方面的短板。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国学有利于价值观的树立与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本诗,蕴藏着风土人情,容纳着道德、历史,用最简单的汉语短句,唱出最典雅的喜怒哀乐。一部《论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教育,是人性,是生命的礼赞。翻开《史记》的长卷,荆轲刺秦的刚烈,屈原贾谊的忠信,韩信胯下的不屈依依呈现……国学是智慧的宝藏,徜徉于国学,生命之花更加灿烂。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小时候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下来。我读了《孟子》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哲学,对我这一生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我的父亲找一个家庭教师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国学包含着中国的思维方式,学习国学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从小处说,国学重礼仪,通过学习经史子集,以读经为主,平时给孩子讲孝道的故事,培养孩子的礼仪,培养孩子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学国学,孩子言行举止彬彬有礼,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懂事、明理,学会与人相处。

当然,国学学习不是没有任何选择地读古典文学,而是选择与时俱进的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内容。国学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课堂语文学习,更不是简单的背诵。语文的学习强调其工具性,让孩子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国学不仅包含了这一点,还涉及史学、哲学、天文、地理等等。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国学,接受正规的国学教育是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