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000期:丹田内气产生的具体方法

 文苑书店66 2017-09-29




导读吴自立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一书,所阐述的拳理拳法,是全新的、深层次的理念,从而使读者在简练的篇幅内认识人体经络系统特征,丹田内气产生的方法,经络气血在动作中运行,气、劲、形的密切关联。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作者掌握和运用拳理拳法的切身体验和诀窍,使您在一招一式中领悟,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反复练习,举一反三,逐渐提高。当然,这需要读者在研读本书时,细心体悟,才有这种效果。



丹田内气产生的具体方法

 

一、气和内气的特征

 

1.气的特征

 

气,气体是物体,无一定形状,能自然扩散,气所产生的能量由气压大小来决定。气的种类很多,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气、毒气等等。气是地球上三大物质形态之一,它与固体物质、液体物质不同,它存在于任何空间中。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人通过呼吸,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为血液提供营养,维系生命。

 

太极拳把“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元气”、“肾气”、“丹田内气”等,后天之气为人自然呼吸之气。太极拳重视和研究的是先天之气。练拳时以逆式呼吸鼓动丹田内气,调养气血.活跃经络,顺其自然。生活中,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心气,不漏精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2.内气的特征

 

内气(先天之气),是练拳人所追求的真气。要练内气,首先要使自然呼吸之气顺畅调和,不受干扰;炼元气,调真息,先天成,后天化,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炼气化神。人体有了内气,就能感到身体内外川流不息,此一气即太极也,以身体言为太极,以语言言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时左时右,时前时后,一气活泼,开合自然,皆在腹中(丹田)一点子运用,即丹田内气也。学者能以开合动静相交发,悟其本源,则可以在各式动作中得其妙用。所以,在打拳时,每招式中若硬手纯是炼气,硬手也能打人,但依其道理,也往往失之于硬,属不明太极拳理。

 

因此,练太极拳,应全身松开,不使有丝毫之掘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方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怀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人身体有经络,如地上有沟通,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血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血气停滞,转动不灵,何有内气可言?所以,心身不可使力。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就硬。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也至,气血流经,汩汩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长久练习,则得真正内气。

 

按太极阴阳理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图3-2-1是一初始太极黑白图。白者阳仪也,黑者阴仪也。黑白二路者,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其气机未尝息也,即太极也,非中间一圈及太极之本体。黑白、阴阳两仪,表达了两股相对立、相抵制、相平衡、相发展的生命大流。人类的延续,便是这阴阳交感的生生不息最明显的征象。落实到人体,处处皆在阴阳调和之中。尤其在练拳时,保持体内、体外、经络气血、呼吸乃至手、臂、脚、腿、头、躯干、脏腑中都能体现阴阳的平衡。内气的存在,内气的大小,内气的运行,内气的内压力,都应在阴阳调整之中。因此,阳气盛则精神旺,阳气衰则病侵身;精不足者补之以昧;行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从内守,气向外生;补阴必用阳,补阳必用阴。补气之法,理出两端,有清静而补者,有阴阳而补者,清静阴阳而补者,或站、或坐、或行,必须定心静心,待先天之正气聚于丹田,久则丹田气满,充于脏腑,散于百骸。百骸气全,自然撞通三关 (指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由前降人黄庭,以身中之坎,填身中之离,结胎脱体,功用固神。渐渐积累,益处可见,精气旺,神亦旺。否则,精气耗,神亦耗,则元气散,元精败,人就亏。所以,久练内气,催生精气神合,达到精补其精、气补其气、神补其神的目的。

 

太极黑白图的内白圆,显时在阴阳调整中,通过不断的炼精,集中心生内气。而内气又进行新的阴阳调整,炼精化气,内气充盈。这样,往往复复,以达到产生内气的特征。另外在此强调一点:悟到内气的特征,必须静,意要集中,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身,举一反三,细细揣摸,方可领悟。

 

二、自然呼吸与逆式呼吸的特征

 

1.自然呼吸的特征

 

自然呼吸是人的生命之源,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不能一两分钟不呼吸。人一出世:即呼吸,为后天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保持人体最需要的养料。

 

自然呼吸是人的本能,不受大脑意识支配,在人的生命全过程中永不停息。呼吸中吸气时,空气从鼻孔经咽喉至气管,再到大小粗细的支气管而进入两肺。空气到肺后立即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静脉和动脉吐故纳新,以完成新陈代谢。一呼一吸循环往复,永不停呼吸方式,自然呼吸在吸气时,胸部往外突出,膈肌向上收缩;在呼气时,胸部向体内收缩,膈肌往下放松,这是自然的、顺畅的呼吸方式,人人皆是如此。

 

2.逆式呼吸的特征

 

逆式呼吸属先天呼吸,也称丹田呼吸,是太极拳内功呼吸法。它有两重含义:第一,逆式呼吸指逆腹式呼吸,吸气时逐渐收缩腹部,呼气时放松腹部,并使腹部凸出来;第二,指与拳架动作的开合、折返、折叠、内旋相配合的呼吸方法。逆式呼吸的范围大,内脏活动量大,经络气血的运行以及各类劲别的变换都有作用。

 

逆式呼吸的部位在人体的中部,从胸腹鸠尾、肚脐至下阴部;背部从十二椎以下至尾骨;侧部从肋下至胯,为逆式呼吸的大范围。而集中体现部位在下腹部丹田处。通过逆式呼吸,将协调中部的胸腹肌、骨肌以及骨骼、脏腑的功能,为产生丹田内气做基础准备。逆式呼吸的呼吸物质为内气。

 

自然呼吸和逆式呼吸是两种呼吸方法,自然呼吸由人体生命本能所决定,是不用意念控制的呼吸。而逆式呼吸是由人的意念所控制的呼吸,称其为呼吸是一种比喻,其实它是一种腹部的运动。经久练之后,就像呼吸一样,产生内气和内气压,为拳架套路中提供一种内在劲路和原始动源。

 

3.逆式呼吸的基础训练

 

在分清自然呼吸和逆式呼吸的特征之后,套路中的自然呼吸按人体本能需要自然顺畅地呼吸。在遇到发劲、震脚动作时,自然呼吸也能紧密配合。而在大多数套路动作中,是用逆式呼吸来结合打拳的。两种呼吸是独立的,偶尔也是统一的。初学者难以分清,实际呼吸时就出现错乱,甚至出现气闷的现象。学习逆式呼吸首先要从第一含义开始,以练腹部的逆式呼吸为主。其方法是:当人在空腹时, 两脚分开同肩宽,曲膝松胯,全身放松,双手重叠轻按腹部;用腹肌的力量慢慢吸,尽量向内;意念上肚脐处与腰脊的命门穴为对拔劲;当吸到一定程度时,就停吸放松腹部;然后开始慢慢地呼,尽量向外,腹部凸起,肚脐与命门为对顶劲。这一呼一吸的时间大约10秒钟,每次做三十六次呼吸,每日两次,练习二个月。其目的是:拉松腹部,增强腹肌,调动穴位,使腹腔部位的肌肉、脏腑、骨骼、阴部有机地配合运动。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层含义,结合套路中的动作练习,先选几个动作容易与呼吸配合的先练习,如六封四封、单鞭、白鹅亮翅。尽量做到动作中的开与合同丹田的呼与吸相配合,使逆式呼吸逐渐过渡到丹田呼吸。举一反三,细心地揣摩每个动作的开合、折叠、旋转同丹田呼吸相配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到位,最后自然会成套的。丹田呼吸的快与慢、深与浅,要随着练拳架子的需要进行调正。动作中柔,就可慢些;动作中刚,就可快些;动作中连续就可深一些,相反就浅一些。呼吸领先,动作随后,一招一式中先由丹田呼吸先行,外形相随,四肢及身躯的拳法就会按丹田呼吸的要求配合行拳。套路中的逆式呼吸就进入丹田呼吸。由于丹田呼吸的作用,将产生初始内气。不管打太极拳时外形圈大圈小,架子高低,四肢运行圆弧线的长短,半径大小,速度快慢,内气的运转,经络血脉的气血流注,都应与丹田呼吸的节律相吻合。丹田呼吸的时间长短,决定某招式的时间长短;丹田呼吸的内转、折叠,身躯都应密切配合。尤其重要的是在乃田一呼一吸的转换过程中,这一呼一吸转换点,需加倍细心地领悟。从拳理上认识,丹田呼和吸的端点,就是刚点;呼和吸的过程是柔劲,转換点是刚劲;也就是说,柔劲的顶端是刚劲,柔劲的开始端,同样是刚劲。在丹田呼和吸转换时,拳架中就是柔刚的转换点或者是刚柔的转化点。有些学者也谈到丹田呼吸,说它就是开合,呼为开,吸为合,这样在呼吸的转换点就应该认为:开的端点就是合的始点,合的端点就是开的始点,开合的转换点其实也需用刚点来切换,否则开合的转换就会出现断劲和丢劲现象。开和合不是孤立的,在打拳中出拳、化劲、引劲、蓄发等等组合的拳架中,用单纯的开合来处理就不可行了。因此,要做到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下人。说明动作中刚和柔、开和合的过程中都可发劲,而呼吸的转换点则是发劲的瞬间。丹田呼吸与练拳的动作是能密切配合的,但也不要过分死板,形而上学,非要一板一式不可。在练拳时,有些动作大,更有跳跃、闪腾、旋体等动作,就会出现“上开下合”、“左开右合”、“上合下开”、“前开后合”、“腿开手合”等要求。此时丹田呼吸必须结合各个动作的特点,延长和缩短丹田呼吸的时间,也可在短期内暂定丹田呼吸,称含气。随着拳架的继续运行,又回复到丹田呼吸的正常状态。

丹田呼吸在套路动作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对它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打拳往高层次的关键所在。丹田呼吸这一关键运动和技巧的基础训练和掌握,对内气的产生、经络气血的运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在拳理中多有著作。这一内气的运行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和争议。诸如,气沉丹田、气聚丹田、气通丹田、气过丹田等,都是气与丹田的关系,只是前部动词不同而已,虽然动词的含义有一定区别,但毕竟以丹田为核心,以气为源,以动为由,将内气下沉。使丹田部位实腹”,形成了腹中的不同内气压力。气沉丹田越实、越足,腹腔的内气压力相对就越大,产生体内压力差。压力大的部位肯定向压力小的部位做气流运动,产生了内气的运行。在人的意念指示下,可意守丹田,也可通过丹田呼吸、丹田内转,将气血有目的有秩序地向某一特定场合输送,同时促进经络的活跃和气血的运行。

 

在气沉丹田的过程中,吐纳导引,固精练气,不管你是阴还丹还是阳还丹、是大还丹还是小还丹,是上还丹还是下还丹,都是使胸腹中的内气到丹田去。其实去丹田的内气不是普通的气,而是经络血气加工后形成的一种体能。这种体能在人体的周身都可存在,只是丹田是个特殊的部位,是炼丹之处。所以这种体能在进入丹田后,通过内气炼精和聚散,使这一体能具有动能转化,并能随着练拳者的意念、运转、鼓荡、行气、运身。因此,无论是对练拳还是对习静,都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所谓气宜鼓荡,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碍等等,都是一种体能的体现。

 

丹田部位在腹部,腹内的脏腑也就大小肠系及生理生殖系,其本身并无通道和空间。因此,自然呼吸气是不能到达的,而先天之气又必须修炼。认为不经过修炼,气就可以沉到丹田,气沉丹田后又自然能运化周身,这是不可能的。内气的产生和获得是要经过长期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运“化”过程。这个“化”字十分重要。练太极拳的人,如果不知“化”字决,那就没有太多用处了。古人说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就是提醒人们在化字上下工夫。这就比如:气与心相守丹田,好像置于火炉之上的锅中之水由低温到中温直至沸腾,锅中之水就会化作气,将已化成气的物质收集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气不断产生,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此时,容器中打开一个出气口,内气由于压力差就会喷气,产生原动力。虽然我们吸进来的空气不是我们丹田器官所要吸取的气,而空气经过肺部的加工,吸收了其中的氧气,氧气又供血液中的红血球使用,流遍全身,送去了气血。气血在体内通过经络运行,利用人体肌肉的伸缩活动,使经络气血在体内统一运行,统一调配,统一流注。在意念下,强大的经络气血在丹田聚集,在丹田炼化,在丹田产生体能。这时,练拳或站桩功夫稍深时,就会感觉到有一股“气”流动,在全身中运行。这“气”就是内气——先天之气,称之为元气,儒家称之为正气。在人的皮肤和脏腑中感觉是不同的。比如说:一般空气运行(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吹到皮肤上的感觉是觉得凉快,而经络气血中的“气”运行到皮肤上,就会感到皮肤胀开,毛孔张开,有股热和麻的感觉,这就是气血产生的体能结果。当气血运行至丹田炼化后,丹田部位也自然会发热发胀,身体就会产生一种丹田之气鼓荡而引起的振摆,气血会随着意念沿脊背上行,下阴部,通四肢,皮肤有蠕动感,手指发麻,头部清醒,双目有神。结合拳架中的掤、捋、挤、按之劲,气血融合全身,有的循环周身,有的开合聚散。此时,打拳一定会放松轻灵,全身舒展,下盘稳固,上盘松活,进人了练拳的境界。

 

“气沉丹田”之后,并不是将气储存在丹田中,而是要用丹田运动,使人体产生一种松活弹抖,时开时合,有聚有散,说有就有,处处都有的太极内功。古人说:“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把丹田称为太极点,太极拳运动的轴心。丹田内转或丹田内旋,就产生陈式太极拳所待有的螺旋缠丝劲,是发长、短劲的动力源泉。在打太极拳时,刚、柔两劲相济,发劲源于内气,尤其在丹田内部潜状气血时。在内旋转加速时,自然会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产生内气贯四梢,又从四梢收归至丹田,这种贯和收其劲别都不是直线型的,而是通过人体的身躯、四肢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有开有合来实现的。

 

太极拳缠丝精图(图3-2-2)要求在熟读太极圆图之后,悟出太极拳缠丝劲缠丝中运用内气的方法,不然的话,即不明拳理。浩然之气和气血,在人生、天地、太极的阴阳中缠丝连绵,永不停止。在气沉丹田的运行中,产生和聚集内气,内气经丹田内旋,运至身躯及四肢,出现了太极缠丝劲。当练拳者能掌握和识别顺逆缠丝劲时,太极功夫已上身了。有了这层功夫,已达到练拳的新层次。

 

四、丹田内气产生的方法

 

在了解和掌握了内气产生的部位,内气的特征,逆式呼吸所产生的内气压力差异,内气经丹田精炼转化为特定体能的基本原理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内气产生的具体方法和内气产生的过程。为了便于练习和操作内气产生的方法和过程,提供以下两种方法:

 

1.站桩姿态练习丹田内气

 

(1) 姿势

    .

双脚横开,脚与肩同宽,双腿屈膝松胯,身体中正,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双臂曲肘,呈自然向前抱,手心向内,手指相对,双手指相距 1寸,抱在肚脐前3寸。神态上双目微闭,嘴微闭,上下齿微合,舌尖轻抵上齿根。耳闭塞,不听嗜杂。鼻子呼吸,自然均勻。身体重心在下盘,上盘要轻,双脚踏地,脚跟要稳固。

 

(2) 要领

 

练功时必须心静脑静,丢掉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呼吸自然均匀,细长柔和。意念主导,注重丹田,操作轻灵,随着练功时间的增加,要深人腹部的逆式呼吸,使自然呼吸与逆式呼吸慢慢区分幵来。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迸,细心体悟在肌肤产生的胀、麻、热、凉、重、轻的感觉。这是内气产生的前兆感觉,要心领神会。

 

(3) 方法和过程的六个步骤

 

①将全部的意念集中在丹田内气产生的部位。从胸腹部中脘穴到曲骨,背部第十脊椎至腰宜穴上,肚脐至命门穴的腹腔中,即图3-2-3和图3-2-4中有长虚线示意的人体范围。

 


对腹腔中脏腑、骨骼、肌肉及人体其他器官,其相对位置、作用和特征应心中有数。对经脉布置、穴位位置及气血运行的方向有明确的了解。

 

②加强胸部自然呼气的练习。在均匀和细长的自然呼吸中,要掌握好呼气的方法。在呼气时,尽量慢呼,拉长呼气的时间。将吸人肺部的气在胸部分成两个方向呼出,一个方向由肺部通过两个鼻孔呼出,此为浊气;另一个方向向腹部呼出,松腰松胯,身体微微下沉,双肋骨收缩,膻中位气向腹内呼,腹部就会凸出。感觉上已将上胸部的气,呼到了下腹部。此种上下呼气的动作应多练习,吸气的速度可快可慢。

 

③当胸部气能进人腹部内气产生的部位时,气先到的部位是上腹部中的胃部。这时,可以同时收缩上腹胃部、两侧肋骨、脊柱肌内,将内气沿着图中箭头标示的方向朝丹田区输送。内气经过此阶段的压缩已提髙了内气压,属丹田内气低压区,即图3-2-3和图3-2-4中用长虚线圈定的范围。

 

④当内气由低压区向高压区输送,向下腹部丹田聚集时,其内气在不断地、多次地输送聚集,内气的压力也随之升高,属内气高区。由于内气压力的升髙,用腹肌、脊肌的收缩将内气控制在丹田中,造成小腹部胀鼓,腹部外形凸出。这种气贯于丹田,使丹田受压,巳产生了内气。此时的内气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打拳走架已经能做到内外的相互配合和松沉的目的,见图3-2-3和图3-2-4用短虚线圈定的范围。

 

⑤气聚丹田之后,应将丹田内的气迸行运化,炼气炼精。而精炼的内气,除了呼吸的气外,还有宗气、营气、卫气,在脾胃、肾、肺的综合作用下,才能生成气血。气血与脏腑之间的不断交换,就产生了真正的内气——先天之气,进人了高级阶段。而内气的运化和输送,通过经络系统,运输到身体的头、四肢、身躯、脏腑,将化成的气血源源不断地供生命的需要和练拳中气血的运行。

 

⑥双手配合以上要求,作相应的辅助。当气血流注经脉,输送到臂和手时,必须结合体表和体内的经脉阴阳转换,使双臂和双腿中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脉气血活动得到加强。结合内行走体内,使脏腑与经脉相连通,循环往复。站桩状态下的内气产生方法和过程,必须坚持练习,以上述六个步骤为目标,一个步骤一个歩骤地来练习,最后将六个步骤结合起来,内气将会逐渐产生。只要坚持和掌握练习方法,内气产生效果就会较为明显。

 

2.套路动作中练习丹田内气

 

在练拳走架子过程中,动作姿势各异,其内气产生和运行是不同的。当动作中巳产生内气时,会悟到一种轻松灵活、顺水推舟、动作运行如意内气催形的效果。之后,又会继续悟到一招一式动作明确,劲路清楚,气达四梢,开合有序,连绵不断的松柔效果。这就进入了练拳的更高一层次。

在练拳时,除站桩练习的聚气、合气、沉气的方法依然可以使用外,因动作中走架,人体的姿势和重心变化,以及各类劲别的使用,其内气产生又有其特殊性和练习方法。

 

由于在运动中产生内气,而产生的内气又增强运动。内外结合,行动一致,一气呵成。在练拳时,由运动中产生内气,而一套拳又有很多动作,每一动作都在运动中。因此,只要针对运动中内气产生的过程和方法领会,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运动中内气产生的方法。

 

⑴姿势

 

套路中任何动作姿势。

 

(2) 要领

 

除了站粧练内气时的要领外,还应诙做到,身体重心清楚,虚实分明;下盘稳固,上盘轻松;一招一式中刚柔分明,刚柔转换点更应明确;多数招式的技击含义要弄懂,套路要很熟悉;手、足、头、身是一体,行拳时要松圆;肩、肘、腕、跨、膝、踝要灵活;为经脉气血生成和输送各个部位都要畅通,不能滞和阻;架子高低因人而宜,自由选定;动作要慢、要勻,按规定要求做到位。上述要领对练习者的要求是比较高层次的,但也是必须具备的。

 

(3) 方法

 

结合练拳时的动作循序渐进练习。

 

①人的意念集中在气海穴以下的丹田部位,拿住丹田不放掉,即全身的意念集中在小腹部,而上身部分应放松,身体中正自然。在所有招式中都要掌握。

 

②利用上腹部和肋部的肌肉进行收缩,将胃部中脘穴一线的内气较快地压下到丹田部位,使丹田的内气聚集,内气压力升高。根据动作的需要一次性地压缩或多次连续地压缩,务使丹田内气产生饱满感。好比打气筒打自行车内胎,连续反复上下打气,车内胎充气饱满。产生的内气还须经丹田运转才会输送到身体各部,而此时内气只是聚集,暂不要输送到身体其他部位。

 

③利用会阴穴位及其阴部的收缩,将足三阴经的气血沿股胯上升至小腹部,也同样聚集在丹田部,使丹田内气又增加一条生气的经路和气源。在动作中由于人体重心偏左或偏右,足三阴经中的双腿展布也随形体而布局。要调动足三阴经的运行,除会阴及阴部收缩外,应增加小腹部的内吸,使丹田部位有空隙让三阴经气血流注至丹田部位。

''

④在套路动作中,人体的姿势随着拳架在不断的变换中,内气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来源外,更为重要和更难操作的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的因素是逆式呼吸,随着丹田呼吸的反复出现,内气的炼化使内气气血更加饱满和有劲,它将内气通过丹田呼吸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和器官使用。根据丹田内气的内压大小,决定动作中手、腿、身的活动范围和伸展长度。内压大,可适当扩大范围和松柔度;内压小,要控制范围和松柔度。随着反复练习,内气压力会增大,松柔度也会相应提高。第二方面的因素是丹田内转,这是太极拳的精华。通过丹田内转的炼精化气,还精给神,积蓄精气,真是抓住丹田炼内功,呼吸两字妙无穷。

 

丹田内转是有明显感觉的。其一,当丹田充满内气后,利用腹肌和骨骼的伸缩启动,它能腰旋,作螺旋形式转动。转动的范围、方向、大小、前后、上下、旁侧都可随动作的要求相配合运动。其二,丹田内转的方式很多,如有左右、斜向、横向、竖向等方式。结合由内及外、由外及内、内外结合的缠丝劲运动,在动作中可直接表现在腰、手和腿上。其三,丹田内转结合动作中,开与合、折叠、旋转、发劲,快速转换左右胯和迅速输送内气,将太极拳的内功显露一角。

 

⑤推手练习。双人推手,分别站好位置和脚步。依单手、四正手、四隅手、混合手都可以(推手的方法、要求、原理在此略)。要求是:腿成微曲状,马步式,重心分清,虚实分明;双肩放松,肘下坠,双臂不可软化,双手灵活;心静,听劲,粘沾连随,推手动作周而复始,连绵不断。其内气产生的方法是:

 

a.上身放松,下身稳固灵活,随着双人推手的运动方向,丹田应呼吸。推手的圆弧线路和劲别要求丹田呼吸作密切的配合。如:单手推,手伸时呼,手缩时吸,上呼下吸,使单手划弧与丹田呼吸相配合。

 

h.双腿运动的方向和线路,可结合腿部足三阴、足三阳的经脉气血运行,使丹田产生气血压而呼吸。如:腿用前、外侧、后的劲属足三阳经,用内侧的经脉属足三阴经。往前推时用足三阳经,而向后退时用足三阴经。在缠丝过程中,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也随腿部的缠丝而螺旋,经脉位置不变。脚、小腿、大腿三者在经络的作用下,呈一个有效的整体,劲更加集中且很正,给丹田内气的产生提供气源。

 

c.用胯部和腰部来推手。用胯放松,左松右紧,右松左紧,左右变换,腰部随动。只要按规定转换八大劲,重心变化明确,随着臀部肌肉和腰部肌肉的运动,促使小腹部产生有劲的阵阵收缩和松展,对气聚丹田和丹田内转是很有帮助的。如: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当右胯负重心,就可呼;左胯负重心,就可吸。左右胯的重心变换,产生丹田呼吸相配合。

 

d.推手时也应走圆,圆的方向是无数的。双手推手要掌握横、斜切、外切、同心圆、内外圆、大小圆的弧度变化。还要注意圆球的整体运动方向,各部位的旋转方向,其变化是无穷尽的。如果光用推手方式是难以适应的,必须双手用粘沾连随、采例肘靠的内劲相随,全身运转以适应。此时是练丹田内转的最好阶段。丹田内转将炼精化气,听劲灵敏,反应迅速,丹田内气可用在搏击之中。

 

总之,以上两种丹田内气产生的方法,是局部性的分析动作的练习方法。只有在局部性方法得以掌握,逐渐积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锻炼和体悟,才能熟练掌握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的丹田内气形成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