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重要的发声器官是什么?

 yawachu 2017-09-29



文 | 屈歌





声带的位置



声带是嗓音发声的振动体,它位于气管上端的喉室内,由两个细小的条索状肌体组织构成。声带在相关喉内肌肉组织的作用下,可以做出伸缩、开合等动作。这些动作使声带的形态产生相应变化,从而可发出不同音高的嗓音,配合不同强度的气管内气流冲击,则可以使所发出声音具有不同的强度或响度。


图1.喉剖面示意图  

 

在气管的最上端,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会厌软骨及覆盖在软骨上的粘膜、结缔组织等组成一个“小盒子”样式的空间——喉,两条声带顺着人体前后的方向,左右对称地置于喉里。从图1喉的剖面示意图可见,声带在纵向上处于气管与喉口阀门——会厌之间,通过肌肉的运动打开或关闭声带时,声带又在事实上形成了另一个控制气流的阀门。只不过相比会厌仅具有阀门的功能,声带在调节气流的同时,还具有借助呼出气流,引起自身振动,并把空气流动的动能转化为在空气中传播声音能量的功能。声带上方同样有两条对称的皱襞,它们被称为室带,俗称假声带。在声带和假声带之间,有一个小空间,解剖学称之为喉室,或莫尔加尼室。研究认为,这个小空间的大小与形状,对歌唱声音的音色有着重要影响。假声带之上的区域被称为声门上或声门上区;处于声带下方、环状软骨与气管里的的空间,被称为声门下或声门下区。歌唱时,声门下气压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发声的音量,还与歌唱呼吸的控制技术,与嗓音器官的健康运行,甚至和嗓音的各类发声障碍及各种疾病密切相关。


图2.声带示意图


声带的运动



两条声带的前端联合在一起,长在喉的前端——喉头位置的软骨上,声带的后端分别与两块杓状软骨相连接。声带在杓状软骨及相关肌肉的控制下,可以做出方向相向和相背两种运动。位于喉后部的杓横肌、杓斜肌和环杓侧肌收缩时,声带将做出相向运动,这时两条声带间的空间逐渐减小,直至两条声带撞在一起,这时声门被关闭,这个动作被称为声带的内收;环杓后肌收缩时,声带将做出方向相背的运动,这时两条声带间的空间越来越大,声门打开,这个动作被称为声带的外展。声带外展是吸气的先决条件,声带内收是嗓音发声的前提生理动作。如果没有这个动作,声带将保持在打开状态,两条声带间的声门大开,这种状态下呼出的气流会“毫不费力”地经过这个“通畅”的通道快速流出,但这种呼气方式并不能激起声带的振动,当然也不可能发出声音。只有在气流呼出之前,两条声带内收、闭合到一起,对将要呼出的气流产生阻挡,声带下方气流压力不断增加,导致气流冲破声带闭合的“阻止力”时,才能引起声带的振动,这时才能发出真正意义的嗓音。


除了上述的两个动作外,连接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的环甲肌和连接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的甲杓肌收缩,会改变声带自身的长度与张力。其中,环甲肌起于环状软骨弓的前外侧正中线两侧,斜着向上连接于甲状软骨板下缘。环甲肌收缩时,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相互靠近,声带被拉紧、拉长,有利于发出较高的声音。甲杓肌起自于甲状软骨板交角的内面及环甲中韧带,一部分连接于声韧带及声带突,被称为甲状声带肌;另一部分从杓状软骨斜向前插入声带,称为杓状声带肌,两部分合称为甲杓肌。甲杓肌收缩,杓状软骨内转,声带张力减小,长度缩短,厚度增加,音调降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控制声带拉伸、缩短以及打开、关闭的肌肉都是长在喉上面和后里面的,这类肌肉被总称为喉内肌。声乐初学者歌唱时满脸通红、脖颈上青筋迸出的状态,恰是由于喉外肌的过度用力造成,从另一侧面也可以说是没有很好使用喉内肌的结果。



声带的结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声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即便如此,想要精确测量出声带的长度与厚度,基本上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是因为声带自身及其周围组织赋予声带的运动功能,使得声带的形态有着千变万化的特质,其长度和厚度均会随着声带不同程度的拉伸或缩短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瞬时间的变化,使人们很难确定到底该在声带的哪种状态下测量其结果才是最客观、准确的。所以,即便是在最追求科学数据的医学领域,目前对声带形态的测量,也多建立在日常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对被检查者的声带形态做出“较短”、“中长”、“略厚”等较为模糊的描述。事实上,这两条看似单薄、柔软的声带内部,更是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生理结构。(见图3)


图3.声带结构示意图


科学家Hirano研究发现,由里到外,声带大致可分为肌肉层(也被称为“体层”)、固有层(包括深层、中层、浅层三层)以及被覆在声带外面的上皮粘膜层(也被称为被覆层)。其中,肌肉层是声带中最为稳定的部分,这部分肌肉收缩可使声带缩短。处于肌肉层和上皮粘膜层之间的固有深层和中层,其可移动幅度虽大于肌肉层,但仍远远小于由粘膜层和固有层浅层构成的被覆层。声带最外端的粘膜层含水丰富,其含水量的大小决定粘膜波的振动形态,粘膜波的形态对声音音色具有重要意义。歌唱实践中,要求歌手补充足够的水份,也就是要保证声带粘膜的充裕含水量,这样既能减轻声带振动带来的冲击力,也便于歌者获得美好的音色。

 


声带的形态



声带虽是发声讲话最重要的器官,但人类亲眼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也是近代以来的事。19世纪中期,在英国当声乐教师的法国人Manuel Garcia怀着对“嗓子到底是如何发出声音的”——这个极大的好奇心,历经长期琢磨与反复实验,终于借助自制的小镜子与午后的阳光,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看到自己的声带。这个在当时被看作疯狂的举动,极大推动了人类对自己嗓音发声器官的关注。在他发明的“原始”喉镜基础上,现代意义的喉镜被迅速运用到医学领域,并随着科技发展而飞速更新换代,这使得我们对声带的观察与研究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精准。


虽然,我们目前还很难对声带长短厚薄做出非常精准的测量,但运用电子喉镜及高速摄影技术,观察声带整体的外在形态及其运动状态,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健康状态下,声带的颜色多呈瓷白色或粉红色,边缘光滑平齐,表面覆盖半透明的、薄厚均匀的粘膜,声带上没有明显的增生物或凹陷。在运动方面,健康声带可以轻松做出外展(打开)、内收(关闭)、拉长与缩短的动作。 





有音乐的地方 就有音乐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