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心解之梦得傅说

 A芝兰之室 2017-09-29


正文:心解之梦得傅说

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王大鸣


【原文】

  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史记·殷本纪》

  【大意】

  商朝的武丁即位当了国君以后,一门心思地想振兴国家,可是他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值得依靠、可以商讨国家大事的股肱大臣,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武丁都在思考和观察,很少发表见解,把那些日常的大事小情都委托给冢宰(百官之首)全权处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武丁梦见了一个极有治国智慧的人,名字叫'说(读yuè)'。第二天上朝,武丁就不错眼珠地在群臣中寻找与'说'长相相同的那一位,可是没找着。武丁不甘心,于是就命令百官在朝臣以外的民间去寻找。最后,终于在一处名叫'傅'的山区找到了这个名叫'说'的人,当时他正在这里服苦役。人们把他带到了武丁面前,武丁一看,正是自己苦苦寻找多日的那位梦中贤人。通过与'说'长谈,发现他的确胸怀锦绣,是一位治国安邦的大贤。于是马上任命'说'为丞相,掌管国家大事,从此商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说'是在'傅'这个地方被发现的,所以武丁就把'傅'这块儿地方封给他,他由此姓'傅',名叫'傅说'。

成语心解之十六:梦得傅说

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文

  【心解】

  '梦得傅说'这个成语典故主要用来形容用人的求贤若渴。

  我们从这则典故中所要领悟到的,不是在用人方面的'求贤若渴'--那是领导阶层的事情,贤与不贤跟我们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所要借鉴的,是商王武丁对于有能耐的贤人的定义。通过文字介绍可见,武丁想找到梦中贤人,首先是'视群臣百吏',在手下的官僚中寻找,当确认不在百官之中以后,武丁开始坚信这一定是位蜗居在民间的隐士,没有名气但确有经天纬地的治国雄才,所以他才要百官'营求之野'--这个'野'字当作'村野'、'民间'讲。

  当今社会是一个狂热的捧星社会,只要在某种重大场合露过一面,他(她)的社会地位完全有可能一夜间陡然蹿升到行业前辈苦干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全社会的掌声只是锦上添花,奉献给那些对掌声、喝彩已经麻木了的'脸熟之人',而全然不顾蛰伏在民间的真正大隐大贤。比如绘画,全社会都知道范曾先生是一位画坛重量级人物,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天津曾经有过一位山水花鸟家梁崎先生。可以这样说,梁崎先生是当代画坛大师级人物,他的绘画艺术在当今无人可及。在梁崎先生生命的弥留之际,范曾先生曾经专程趋府看望,并当场用白描为先生造像。范曾先生真的懂艺术。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我们周围的名利场,用同样的一个标准去衡量这个世界,就会发现,无论是书画还是唱歌跳舞,那几个明星无论'腕'有多大,其实他们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没有多大的光亮,更不是宇宙的主宰。更多、更精彩的呈现永远等待着有眼光、有思维的人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