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平常心看待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liuhuirong 2017-09-29
    和尚的一些基本观点

    对于刘心武先生们(请谅解和尚这样的称呼,因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批人而非刘先生等一个两个人)的观点和方法,和尚不支持也不反对,基本的态度是弃而不顾。不支持是因为刘先生们的观点太新颖,方法又有点夸张,以和尚的胃口,消化有困难。和尚也不想对刘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说什么,因为刘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与和尚相去太远,即使想说点什么也有点够不住。不反对是因为不管刘先生们主观上是怎么想的,但在客观上因为他们把那些事讲的扑朔迷离、神乎其神且又通俗而易懂,这比较适合年轻人的胃口。虽然以学者们严谨而认真的眼光看上去瑕疵、硬伤等较多,然而许多年轻人却因了他们的讲述了解了一些关于《红楼梦》乃至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历史、文化等,至少引起了他们了解这些老古董的兴趣,这或许是一件好事。至于专家学者们要“纯洁学术队伍”、“净化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良知”等,和尚以为这或许是必要的,但宜适可而止。因为专家学者们也都是些人,即使是神也都是人供奉出来的,他们手中的尺子也不是上帝赐予的,不能用来丈量一切,不能保证放之四海而皆准,何况他们的尺度还各不一样。至于“道德”“良知”等,看上去太抽象,人非圣贤,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和圣人一样,何况这个世界又有那样多的利益纠葛交织在一起。夜半三更,扪心自问,谁又能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小九九,谁又能比他人更纯洁,谁又能比他人更公正。和尚相信,“人人心中有杆秤”,“大浪淘沙”,人心会评判这一切,历史会评判这一切。讲的太多,难免有人以“道德”“良知”之名而行卑鄙无耻之实,《易》曰:“负且乘,致寇至”,所以也宜适可而止。至于有专家们说刘先生们会误人子弟,和尚以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人都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的,而且这些思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云亦云仅仅是暂时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具有一些批判性的,年轻人最终也会长大的,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些自己独立的看法的。

    虽然和尚不反对刘心武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但并不代表和尚不支持对于刘心武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的批判,相反和尚以为对于任何观点和方法,都应持有一种审视的、批判的态度,这样能使我们更好的接受我们所心仪的那些观点和方法。任何观点和方法如不经批判就全盘接受,则无异于囫囵吞枣。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已获得真知的观点和方法,则应持有更加严厉的批判的态度。真理是绝对的,但真理也是相对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绝对正确的,任何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何况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人们是那样的急功近利,刘心武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本身又存在那样多的缺陷和谬误。但值得注意的是批判的方式和方法,就其观点方法批判就可以了,如涉及人身、人格等则显然有悖于一些通行的、公认的原则。至于刘心武先生们是否有资格说话,有资格在什么地方说话,谁有资格说话,谁有资格在什么地方说话等,大可不用操心,央视等媒体有他们自己的判断标准。判断标准选择错误,自会降低媒体自己的品位,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因为人心自有公道在。(和尚自谓和尚的一些观点也是高明之至,也想上上央视转转,顺便扬名立万、光宗耀祖,无奈央视的那些大佬有眼无珠,愣是没看见和尚高高飘扬的旗帜。开个玩笑,业内人士切莫惊慌。)在网络上关于沈善增先生的争论中,和尚看到,一位教授带领其弟子们对沈先生群起攻之,先生自然含蓄一点,只以“道德”“良知”以及“学术的基本规则”等进行批判。而弟子们则是口无遮拦了,对沈先生不过是个自学的大专生竟然“也敢注解《庄子》”的“勇气”发出阵阵惊叹,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诚然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本领域中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原则,任何人要进入这个领域都必须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较高的学历,较多的专业训练,仅仅表明自己曾经受到过较好较专业的训练,并不表明自己一定完备地、系统地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退一步说,就算自己完备地、系统地掌握了那些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原则,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也不能表明沈先生就一定不具有那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退一步说即使沈先生没有完备的、系统地掌握那些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原则,也不能表明沈先生的那些结论就一定是错误的。何况时下假的东西有那么多,学术界抄抄写写、东拼西凑的事已是世人共知的秘密,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罢了。教授学者们自己拿着国家的钱,搞点课题、给自己发点文章,出两本书,弄个文凭,评个职称,混点资历也就罢了,没有人会说什么的。而沈先生刘先生们闲来无事,看看《庄子》、写写《老子》、研究研究《红楼》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了。不管沈先生们的观点方法如何,那些阵阵惊叹,和尚看上去总觉有些煞有介事。和尚不敢说那些弟子们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但这样做至少有垄断之嫌。和尚不敢说老先生的“道德”“良知”等有双重标准,但这样放任子弟、视而不见总不免有偏袒之嫌。

    对于刘心武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及其表达的方式和尚也有一点看法。近些年来,由于人们正处在一个比较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一切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法,加上学术环境逐渐宽松,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清新自由的空气。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又使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少了一些从容和淡定,举手投足之间平添了了几分匆忙和急迫,眉宇之间也就平添了几分不安与浮躁。贾平凹先生叹息道:“一本书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和尚记得曾在一家电视台对贾平凹先生的一档访谈节目中听到过贾平凹先生这样说)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地推出新的成果来满足人们不断膨胀且喜新厌旧的贪婪的胃口,以期能赶上这个社会匆匆的步履,至少也不要让它给抛弃了或淡忘了。然而竞争又是那样的激烈,时尚的变迁又是那样的快,看上去要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要想高人一头光靠实力已经不够了,人们必须另出高招方能出奇制胜,赢得这个社会的青睐。这就又给人们社会生活平添了几分色彩,街上多了一些红红绿绿的头发或者奇奇怪怪的妆饰,媒体上、书店里也多了一些“揭秘”“探密”“之谜”之类的高论和书籍,今天审判这个,明天判决那个。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提高了八度然而又是那样的神秘和暧昧,总之就是一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单就《红楼梦》的研究和评论来看,有揭秘的、有探密的、有探幽的、有览胜的、有探佚的、有会真的等,更有锤碎的,还有砸烂的等,那些名目越奇越怪就越好,时人美其名曰:“爆炸性”“冲击力 ”。无谜的设谜也要揭,无秘的设秘也要探,总之也是一句话,眼球才是硬道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刘心武先生们那样的观点及表达的方式方法,和尚以为也不足为奇。时尚如此,不被习染也很困难,就连和尚这样的出家人有时也会时作高深之态,故出惊人之语,以冀在稠人广众之中高自位置。六祖曰:“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信然之,信然之。噫,和尚俗心未已,俗缘未了啊。然贾政老世翁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还是让我们以一种宽容的姿态来看待这些浮躁的气息吧,宽恕了别人也就饶恕了自己。当然,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都有两面性,刘心武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及其表达的方式为自己赢得种种利益的同时也为刘先生们赢得了种种诟病。

    这些年来,尽管刘心武先生们备受非议,但一些人对刘先生们又是揭露身世,又是审查资格,又是道德评判,甚而至于谩骂等,和尚以为大可不必。尽管刘先生们的观点方法确实有一点新奇,但若要说刘先生们别有用心却未必,和尚另可相信刘心武先生们的观点和方法是他们自己真实的认识,只是在表达的方法上夸张了一点而已。人的禀赋不同,人生的经历和经验也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的认识千差万别,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正确的,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任何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这就需要相互的争议、争论,相互批评、批判,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无限地接近事实的真相。当然有时候观点相差太远甚至我们觉得太荒唐了,不管怎么争议争论都难相互认同,和尚以为弃而不顾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定要赶尽杀绝,更不能以种种手段不让对方说话。那样岂不又成了一言堂,显然有些太霸道了,而进行人身攻击等则显然有悖于一些“基本规则”。至于在网络上侮辱、谩骂等,显然有失水准,然亦无伤大雅,人们可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一问题。毕竟这是在网络上,再说人有时候都会有点情绪,发发牢骚、说点过头的话未尝不可,而网络却是这种发泄的最佳场所。和尚以为这些侮辱、谩骂若出自无名的后生小子,显然在意料之中,但若出自学者名流则显然不可饶恕。至于讽刺、挖苦等,或有时候言辞激烈一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争论的手段,四平八稳说些不疼不痒的话就没有争论的气氛和激情了,但一切都有个度,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则显然有失风度。

    至于媒体和商人们有时候搞点噱头吸引吸引眼球,有时候宣传夸张一点,有时候故意混淆视听、推波助澜、浑水摸鱼、唯利是图等,和尚以为是其本性使然,大可不必计较。时势所然,利益所使,谁能有什么办法。前些天和尚偶然去了书店,在书店的书架上看见了一本名叫《禅学指归》的书,因那书名题的很醒目,所以一眼就看见了。再仔细看,那封面上竟赫然署着胡适先生的大名,就翻开看了看,原来就是胡适先生关于禅宗的产生发展情况的那几篇论文,被商人们给纠集到一起了。和尚以前也看过胡适先生关于佛教方面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关于禅宗的产生发展情况的几篇论文。但和尚怎么也没看出胡先生跟佛教、禅宗有什么关系,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学者对佛教和禅宗的传播及发展情况作了一些研究而已,竟被冠以“禅学”的大名,而且还能“指归”。和尚不知道达摩大师认不认胡适先生这个弟子,也不知道胡适先生在九泉之下知道了自己的这几篇论文被冠以这样的名目会作何感想,但和尚总以为胡适先生和佛学、禅学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更遑论“指归”了。这世界,和尚还能说什么,和尚也只能会心的笑笑,将胡适先生的这本《禅学指归》拿回家了。

    就写这些吧,回过头看看总觉有些不尽人意。和尚剃发出家,守佛戒教,总希望事事能平淡一些。然学力所限,定力不够,眉宇之间尚有不平之气,行文之中时或多刺,然亦非人力所可强为者,阅者拔而谅之。至于观点,和尚自谓大体不错,然于实际可能相去甚远,还请朋友们直言无讳。子曰:“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