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汝窑——汝窑遗址中出土的窑具

 天宇楼33 2017-09-29

汝窑遗址的认定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从1930年日本学者赴实地进行调查开始,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等和其他文物工作者的长期实地考察,至1986年最终认定传世汝瓷的烧造地点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窑遗址考古发掘揭露的瓷片堆积

自1987年至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更名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对位于清凉寺村的汝窑遗址进行了十二次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瓷器、窑具标本,揭露出窑炉、作坊等遗迹,为全面认识汝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与同时期其他瓷窑相比,御用汝瓷显示出独特的生产工艺,即先素烧、再釉烧,且绝大多数器物都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汝窑成熟期使用椭圆形小型窑炉,一般是两窑并设,每窑装烧器物十件左右,以木材或炭做燃料;匣钵外多涂一层耐火泥,支烧垫饼的支钉小而尖,新出现了支烧垫圈;不少器物采用模制成型,造型规整,胎体薄厚均匀。汝窑窑炉、窑具和模具之考究,更深刻地体现出其产品的特殊性和生产的官方背景。



清凉寺村汝窑遗址出土的汝窑模具



北宋 汝窑出戟瓶模具(残)

残长一一·五厘米 宽八·四厘米 厚一·五厘米

2012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北宋 汝窑素烧长方盘(残)

高二·五厘米 长二三·六厘米 宽一五厘米

折沿宽一·三厘米

2012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火照,又称试片,即瓷器焙烧时测定窑内温度的窑具。汝窑的火照系利用碗坯改造而成,呈上平下尖状,下部尖端插入火照插座的槽内,一个插座上插数个火照,火照插座置放于窑床前端靠近窑门处,以便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火照插座上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一般只在上半部施釉,仅能使用一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北宋 汝窑火照插座和火照

2002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匣钵是瓷器焙烧时放置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窑具。用匣钵装烧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汝窑匣钵大致有漏斗形和直筒形两种,又分作大小多种型号。与其他宋代瓷窑不同的是,汝窑匣钵表面抹有一层耐火泥,可能是用于密封匣钵介面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北宋 汝窑匣钵

高一四·六厘米 口径二二·六厘米 底径一一厘米

2002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垫饼是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或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汝窑垫饼有两种:一种是饼面上有支钉,另一种饼面上无支钉。有支钉的为支烧用,无支钉的为垫烧用。支烧者又有厚薄之别,较厚的垫饼泥性软,饼面上的支钉往往会脱落,仅留下三或五个支钉痕;较薄的垫饼工艺精、火候高、质地硬,饼面上的支钉一般不会脱落。



北宋 汝窑垫饼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北宋 汝窑垫饼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垫圈是瓷器在窑内焙烧时器物与器物或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汝窑垫圈也分为带支钉和不带支钉两种。带支钉垫圈工艺讲究,有直接在圈面上手捏间距相等三或五个支钉者,也有支钉是另外加上者。不带支钉者则用泥条盘成,制作简单粗糙。还有一种椭圆形垫圈,考古发现很少,应是椭圆形水仙盆的专用垫圈。



北宋 汝窑垫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紫禁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