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霜天晓角·桂花》 宋代: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 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 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它独占了花中的美誉,无论是它那优雅的气质还是幽郁的香气,两样都称得上是花中的极品,无谁能比。桂花已达到了无法再圣洁的程度,你若不信就听我说说它非同一般的来处。你抬头望望天上那轮皎洁的月光,嫦娥轻逸地把长袖挥舞,白玉做成的台阶映射着银色的光辉,金碧辉煌的宫殿沐浴着一层甘露。那就是月宫,桂花就在那里生长。 这是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但在词中,作者借物寓怀,陈义甚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宋代: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桂花香雾冷”是半虚半实的双关语。实者,桂花被月光笼罩着,加上秋夜湿露,看上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桂花透过这“雾气”散发着阵阵幽香。虚者,写月中桂。 《声声慢·咏桂花》 宋代:吴文英 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 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 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 绣茵展,怕空阶惊坠,化作萤飞。 三十六宫愁重,问谁持金锸,和月都移。 掣锁西厢,清尊素手重携。 秋来鬓华多少,任乌纱、醉压花低。 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浓香”两句。言桂花的浓艳香气充斥四周,似乎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她的花香了。但是如果天气一旦转冷,虽然桂花的香气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 风流子(闻桂花怀西湖) 宋代:翁元龙 天阔玉屏空。轻阴弄、淡墨画秋容。 正凉挂半蟾,酒醒窗下,露催新雁,人在山中。 又一片,好秋花占了,香换却西风。 箫女夜归,帐栖青凤,镜娥妆冷,钗坠金虫。 西湖花深窈,间庭砌、曾占席地歌钟。 载取断云归去,几处房栊。 恨小帘灯暗,粟肌消瘦,薰炉烟减,珠袖玲珑。 三十六宫清梦,还与谁同。 翁元龙,他是大词家吴文英之兄,亦工词,杜成之评为“如絮浮水,如荷湿露,萦旋流转,似沾非着”。 《蓦山溪》(桂花) 宋代:万俟咏 芳菲叶底。 谁会秋江意。 深绿护轻黄,怕青女、霜侵憔悴。 开分早晚,都占九秋天,花四出,香七里。 独步珠宫里。 佳名岩桂。 却是因遗子。 不见月中来,又那得、萧萧风味。 霓裳旧曲,休问广寒人,飞太白,酬仙蕊。 香外无香比。 万俟咏精通音律。其词审音辨律,造语典丽,每出一词,次日即盛传都下。所作内容不外颂扬“仁主祈祥为民,非事行春”(〔恋芳春慢〕),歌唱“太平无事,君臣宴乐,黎民欢醉”(〔醉蓬莱〕),正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集团沉迷声色歌舞的昏庸腐朽。 《乌夜啼》(桂花) 宋代:吴文英 西风先到岩扃。月笼明。 金露啼珠滴翠,小银屏。 一颗颗,一星星。是秋情。 香裂碧窗烟破,醉魂醒。 小小的银屏风上画着桂花树。树上繁花似点点金露,落英又如颗颗珠泪;桂叶常绿,故画中树叶滴翠,衬得金桂格外迷人。又因为桂花在八月中开放,所以画中应有西风习习,白云出岫随风飘荡,再画上朦胧月色,更像似一幅人间仙境图。此虽是小令,却将桂花写得虚实相间,有形、有色、有香、有情,真乃咏物词中的佳作也。 更漏子(次黄宰夜闻桂香) 宋代:洪咨夔 眼生花,灯缀粟。人在黄金列屋。 金缕细,道冠明。胆瓶凉意生。 缓歌弦,停酒斝。待得香风吹下。 斜月转,断云回。风流不让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