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妙绝伦的辽代三彩罗汉

 天宇楼33 2017-09-30


20世纪30年代由绍兴人寿鹏飞总纂成书的《易县志稿》载:“八佛洼在峨眉寺沟底之东北支,亦称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脸山……山半有洞名百佛洼”。


《志稿》又载:“寺中旧有佛像七十二,皆瓷制”,“峨眉寺百佛洼慈(瓷)佛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后。百佛洼亦称百佛洞或称百佛山、八佛洼,山腰凿石虎,内有大慈(瓷)佛八尊,小慈(瓷)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阁,内有三彩慈(瓷)观音一尊,后为邦人盗去售诸国外,今在英伦者有三,彼邦人以为唐三彩慈(瓷)云”。



梁思成先生20世纪初留美期间在其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见到了易县八佛洼所出的一尊三彩罗汉像,在后来写成的名著《中国雕塑史》中他这样评价:


“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



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写实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这组秘藏山中的辽代等身三彩罗汉像,早年被认定为唐代作品,总计16尊。20世纪初被盗运出境的过程中至少毁弃了三尊,二战期间旧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不幸毁于苏军攻克柏林的战火,迄今为止仍存世间者仅只10尊而已。


目前10尊三彩罗汉的藏地:

美国波士顿荚术馆藏有1尊(头部补塑)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有1尊(残)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2尊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藏有1尊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藏有1尊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1尊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1尊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藏有1尊

日本私人收藏家松方幸次郎旧藏1尊(明代)

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一尊(仅存胸像)


可惜这批足堪代表唐代以来雕塑写实最高成就,堪称后人无法企及之典范的宗教美术巅峰作品已全部流散异域,国内早已荡然无存。


 

易县三彩罗汉毫无中国宗教塑像中空泛虚无面目模糊的“神性”,充满了人性。每尊罗汉面目不同,表情各异,写实主义风格明显,体现了宗教塑像中不常见的观察入微。初见之时,不由得惊为天人。



八佛洼辽塑高超的写实成就首先表现在人体比例的恰当和结构的准确上。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八佛洼老年罗汉与龙门宾阳中洞北魏时期及敦煌莫高窟第419窟隋代的两身迦叶作比较,就不难发现辽塑结构的准确、写实的魅力(就连按照佛教造像传统塑造的远比常人大的耳朵,也因为高度写实的面部的衬托,而并未引起欣赏者视觉及心理上的不适)。



罗汉的陈列位于中国馆的黄金位置,可见此尊罗汉的历史艺术价值和西方对易县罗汉的重视。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八佛洼罗汉,其结禅定印的一双手塑造的尤其出色,就艺术成就而言,比之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那双倍受推崇的手亦毫不逊色,堪称绘塑双璧。



辽代匠师不唯对人体着意刻划、精益求精,于造像的细节处理也殚竭智巧。中国工匠在造像着装方面本有许多出色的创造,如北魏后期发展起来的装饰化程度很高的悬裳座,唐代佛像随莲座起伏有致的袈裟下摆。


到八佛洼这些罗汉,已经突破了源自印度的马土腊贴体湿衣和犍陀罗程式化衣褶的旧传统,衣料的质感、肌体的结构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表达,甚至袈裟上的纹路随衣褶的起伏也作了相应的变化



易县三彩罗汉不是唐三彩


唐三彩器首先是冥器,从目前的出土物看,三彩器多为文武官员、贵妇侍女、驼马及仆役、镇墓兽以及生活器具,可以说包括了生活与想象中的各种题材,但佛像和罗汉的三彩器在唐代从没有发现过。



但到了宋辽金之际,由于连年征战,铜资源严重匮乏。金代铜禁更严,甚至生活必需品的铜镜也要经官方登记刻款方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佛造像的质地一时花样繁多,除原有的铜、石之外,铁佛像、漆佛像、木佛像、陶瓷佛像、泥佛像,可以说各种质地都有,至今遗存尚多,就是因为缺乏铜的原因。


从上述工艺史的角度可推知,易县的三彩陶罗汉不可能出现于唐代。


从艺术风格上看,易县罗汉像均极为写实,比例准确,细部极有表现力,俨然是以生活中真实人物为模特塑造的。在表情刻划和内心世界表现上还带有夸张性和戏剧性味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体上来说,宋代的美术作品都具有高度的写实性,特别是罗汉像,不论绘画还是雕刻,都是姿态生动,表情夸张传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江苏吴县甪直镇保圣寺宋代泥塑彩绘罗汉、山东长清灵岩寺泥塑彩绘罗汉,都与易县罗汉有着风格上的一致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这些罗汉应是宋辽时代所作,易县一度辖辽,故也可说是辽代之物。辽代虽然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但绝大多数工艺品还是汉族工匠制作的,这些罗汉也无疑出自汉族艺匠之手,不可片面地认为是少数民族的文物。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