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惹我,我大姨妈要来了

 龙叔文馆 2017-09-30

对于女生来说,每个月都有几天可以理直气壮地发脾气——因为大姨妈快来了。有人以为这只是女人撒娇任性的一个借口,但实际上,姨妈的来临的确会让女人出现各种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这被称为“经前综合征”。

全世界约有47.8%的女性遭受经前综合征的困扰,多达80%~85%的女性经历过至少一种症状。各国出现经前综合症的女性比例不一,这种在21%的中国女性身上会出现的症状,换到伊朗,出现的概率高达98.2%。

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有377万以上的女性很有可能患有经前焦虑障碍。一名伦敦市切尔西与西敏寺医院的资深妇科大夫估计,全英国有一百万经前综合征患者。

如果你的症状明显,很可能不是普通的小情绪,是一种病,得治!

什么是经前焦虑?

在经前一到两周,许多女生身体和心理开始出现各种不适,如腹痛、头疼、紧张等,并在来潮之后迅速减弱,在医学里被称之为经前综合征(PMS)。

经前综合征还有一个加强版:经前焦虑障碍(PMDD),它会引发女性精神和心理更为严重的症状,如极度愤怒、悲伤、情绪不稳定等。

经前焦虑障碍包含在经前综合征之内,是较为严重的级别。如果经前综合征类比为‘寒气袭人’,经前焦虑障碍可类比于‘滴水成冰’。

经前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有:抑郁情绪、绝望的感觉;明显的焦虑和紧张;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明显的发怒或激动。附加症状有:对人际关系兴趣下降、集中精力困难、易疲劳、饮食口味改变、暴饮暴食、睡眠障碍,和经期综合征的一些症状。当然,一般这些变化都会在月经来潮的三天后消失。

一项2012年在中国六个城市(济南、青岛、福州、广州、北京、天津)针对4175名18-45岁女性的问卷调查发现,947名女性(21.1%)符合经前综合征(PMS)的诊断标准,她们的症状包括:不知所措、四肢肿胀、头疼、焦虑、发怒、腹部肿胀、抑郁、胸部触痛、情绪不稳定,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升高,其中情绪不稳定的出现概率为91.21%。

这种从古埃及时期就被人们意识到的症状,直到21世纪依然被医学界低估。由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世界银行联合发起的全球疾病负担(GBD)调查,列举了483项疾病,却并没有将“经前综合征”和“经前焦虑障碍”列入名单。但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项针对全球1022名18-49岁的女性调查发现,经历了经前焦虑障碍的女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61%工作/学习受到影响,59%与家人的关系受到影响,83%与丈夫关系受到影响,77%与孩子关系受到影响,68%社会生活受到影响,50%的工作在外的女性每周有一天以上工作缺席。

不是女人歇斯底里,是社会还不懂啊。

为什么姨妈期会让女人暴走?

要弄懂“经前综合征”和它的加强版本“经前焦虑障碍”,还要明白月经是用来干嘛的。从进化意义上,月经的目的是为怀孕做好准备。

大约每个月(28天左右)都会有新的卵子从卵泡中产生,进入子宫,同时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酮等,使子宫内膜增厚。

而这些激素不仅影响子宫,也会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大脑,影响神经的活动。随着激素水平的持续增加,神经活动受到影响,进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这就是经前综合征的大致原因。包括维生素或矿物质缺乏、摄入盐过多、饮酒或咖啡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经期前后的情绪。

同样是姨妈前的烦躁,有的女生只是觉得心烦意乱,睡一觉就好了;有的女生则狂躁地摔东西,四处找人吵架——不同的人所经历的经前综合征也各不相同。从青春期到绝经期,症状往往逐渐趋弱,而最严重的年龄是20到35岁。

当经前综合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变为经前焦虑,它的病因和经前综合征类似,只不过雌孕激素比例失调,非雌孕激素浓度过高,以及其他神经内分泌出现异常,就成就了一个河东狮。

但医学界对于经前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了解,依然在研究中。不过发现有抑郁、产后抑郁病史或者家族史的女性更容易罹患经前焦虑障碍。

你有病?我有药啊

遭遇到经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障碍的姑娘遵循以下步骤可以让症状得到缓解:

1.定期运动。每周保持两个半小时中等强度锻炼,一个小时15分钟大强度有氧运动;或组合使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且在每周有两天以上进行肌肉训练;

2.吃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麦;

3.避免食用高糖、高盐、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食物;

4.充足的睡眠。每晚保证8个小时;

5.找到处理压力的方法。与朋友交谈,锻炼,写日记等,也可以参与瑜伽、按摩等让人放松的项目;

6.不要吸烟。

从医药方面,虽然经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障碍的病理学基础尚不完全明确,现代医学也并非束手无策。

国外开始研究以各种药物来环节经前的焦虑和不适,可以用抗抑郁药来舒缓情绪,可以用避孕药和激素制剂抑制排卵,也可以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缓解身体不适。除此之外,黑毛茛、圣洁莓、晚樱草油等也有辅助作用。

1.Kaikhavandi S. (2014) Epidemiolog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Research. Vol-8(2):106-109

2.Gilman, Sander L.; King, Helen; Porter, Roy; Rousseau, G.S.; Showalter, Elaine (1993). Hysteria Beyond Freu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周春燕. (2007). 女體與國族: 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 (1895-1949). 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1-298.

4.Devereux, Cecily (March 2014). Hysteria, Feminism, and Gender Revisited: The Case f the Second Wave. University of Alberta.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6.

5.林守清(2006) 生殖内分泌学(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79-581

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771-774

7.Dm, A., K S, A D, & Sattar, K. (2014). Epidemiolog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 Diagnostic Research JCDR, 8(2), 106-9.

8.Khayat, S., Kheirkhah, M., Moghadam, Z. B., Fanaei, H., Kasaeian, A., & Javadimehr, M. (2014).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ginger on the severit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symptoms. Isrn Obstetrics & Gynecology,2014(1), 792708-792708.

9.Rapkin, A. J., & Lewis, E. I. (2013).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Womens Health, 9(6), 537-56.

10.Wittchen, H. U., Becker, E., Lieb, R., & Krause, P. (2002).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stability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in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2(1), 119-132.

11.Freeman, E. W. (2003).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definitions and diagnosi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8(4), 25-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