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lx7185 2017-09-30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关,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紫荆关是著名的长城关隘,和居庸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1996年,紫荆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子瑞 摄)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紫荆关秦汉称上谷关,北魏称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初时还叫过“金坡关”,由宋朝中叶始改称今名。相传当时关城内外遍布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香飘万里,故“荆关紫气”被古人定为易州十大胜景之一。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沿袭旧制没有多少展拓。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 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紫荆关因其军事地位重要,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上一处重要关隘。它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紫荆关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130多次。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太行八陉”第七陉:易县紫荆关长城 天下九塞“五阮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