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认为,第一托枝就是主干下部的第一出枝,是整个盆树的精华。玩好第一托枝,会使整个盆景活灵活现。曾有大师在盆景培训班上,重点强调第一托枝,它在展场上也受评委青睐。所以盆友在创作时,往往会首重第一托枝。 第一托枝的高低,决定盆景的风格走向。比如在主干的下1/3出第一托枝,多为矮霸型;由主干的2/3处出第一托枝,则为高耸型;由主干的头部出第一托枝的,只有文人树中可以见到。这种理论,对初学盆景者或尚处在盆景创作初期的朋友,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第一托枝的重要性 在某种程度上,第一托枝应该是盆景的重要托枝之一,可以影响盆景风格和走向。所以,很多玩家都会花较长时间培养第一托枝,强调第一托和主干的比例。特别是以杂木见长的岭南盆景,多重第一托枝的培养与塑型,几乎每一盆成熟的盆景,都有一枝引人入胜。比如,萧庚武先生的九里香——《情缘高逸》,就是典型的岭南直干型作品,也是这些年大家比较推崇的高干树代表之一。这盆九里香作品,多次登上全国各大展场,每次都能给人震撼美。干净漂亮,功夫老道,几乎成了教科书式的作品。 其第一托枝的培育,可谓煞费苦心。从育托比例到不断地蓄截,每一剪都清晰可见,而又被岁月抹去了痕迹,印证了名人朱简在《印经》中的一句话:大匠不斫,道无端范。实际上这也是盆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整个大托,跌宕起伏,绵亘蜿蜒,别具风味。 这棵树自当初造型起,就眼光独特,把第一托枝的出枝点放到了几近头部的高度,随着造型的日益深入,顶部逐渐调高,现在看来,恰到好处,且托枝与头部的呼应也十分完美。 《情缘高逸》不仅向我们诠释了第一托枝的重要性,也说明从造型初始,就应胸有全树的整体架构,为后期创作留足余地。 近年来,大家过多注意了曲干式盆景造型、多干丛林怪异树型的创作,却忽略了直干式,认为直干特别是单直干创作难,不遮丑,拿不到奖。其实,在行家眼里,丑是遮不住的,唯有功夫到,一枝一叶都做到精致,获奖才是必然的。 因此,在盆景创作初期,我们就应胸有画意,对自己的盆景有一个总体的思路。 图1 情缘高逸 九里香 萧庚武作 二、第一托枝的变化 随着创作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不再满足疏枝大托的造型方法。第一托枝的变化越来越多,有的由第一托枝演变为副干或派生出的点枝、辅枝等,同样成为盘活整树的点睛之笔。甚至很多岭南名家以大飘枝取代第一托枝在整个盆景造型中的地位,可谓手法新颖,精彩纷呈。这些变化,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盆景创作出现了高速发展,各种创作思潮、新的手法,层出不穷,简单的一枝一托一片造型手法,疏枝大托,首重第一托枝的思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家对盆景审美的要求了。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布枝手法。 比如松柏盆景造型上的点枝。王选民大师在其系列松柏盆景造型上,运用得娴熟而灵活,成为其松柏盆景的代表性标志之一。他的五针松《云生势不孤》(图2),全树繁茂而古朴,侧势倾斜而出,可圈可点处颇多,但全树下部的小点枝,有如神来之笔,一如国画中的点苔布石,“啪”地一下,笔墨不多,却韵味十足,看似无意,实则是匠心独运的高超手法。 图2 云生势不孤 五针松 王选民作 三、以整体造型为中心,弱化第一托枝,成了新的审美趋势 近年来各种枝法日益成熟,审美观点多元化,域外盆景不断流入,出国的盆景艺术家越来越多,第一托枝培育已渐渐被培育整个树形的形象所替代,人们不再刻意追求一枝一托的得失,而以盆树的整体树势完美为上。 在松树造型上,很多人求枝法灵动,以小枝小托来造树之大势,满树俱为精妙,每枝都求精到,成为中国盆景松柏创作的大势。 在杂木创作上,同样以大局取胜,比如岭南盆景艺术家林学钊先生,就玩活了盆景的枝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他的盆景,大多桩型一般,精力几乎全部放在了枝托的塑造上,我们看他的盆景,全树枝托灵动而飞扬,弯若屈铁,动若脱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豪放一派,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图3 )。 图3 文笔独秀 朴树 80×178厘米 林学钊作 树的造型,亦如社会之人,既要有父母、兄弟、子女,也要有各色朋友、同事甚至见面点头一笑的熟人。如果仅有父母子女,这样的人生一定是不完美的。盆景亦然,仅靠一两个造型枝,猛一看清新,时间久了,就会发现缺乏活的一面。 盆景作为一种活的造型艺术,其技法必然会随着人们的审美提升而变化,第一托枝,同样在随着创作水平的提高而变化。但由于其所处的地位不同,无论怎样变,都不可否认它的重要性。 |
|
来自: 志远路宽j03ryw > 《1,盆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