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武 来源:掌上医讯 头晕、,头昏,眩晕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患者主诉,各科室医师在门急诊、病房均常遇见,属于症状学诊断。三者有何区别与联系,长期以来,三者都缺乏明确的、规范的定义。 头晕概念可分为眩晕、头昏、失平衡、晕厥前状态 4 类。头晕不包括晕厥,后者为全脑的一过性缺血。头晕是总的概念,眩晕、头昏仅仅是头晕的组成部分。失平衡是指活动中有站立不稳,或运动不稳的头晕症候。晕厥前状态是指晕厥前发生的头昏沉、眼前发黑、胸闷、心悸、乏力症状。 2010年中华医学会关于眩晕诊治的专家共识认为,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 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 头昏指头脑不清晰感; 认为头晕与眩晕为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两者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所以也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 普通人群中有约30%的人有过中重度的头晕症状,其中 25% 为眩晕。10 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 4.1% ,头晕是神经系统常见症状,以头晕为主诉的就诊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头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三者的症状具有主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患者主观感觉表达不一,医生很难获得客观、有价值的信息。其病因可能涉及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普通内科、骨科等多学科。 三者发病原因需分析 关于三者的发病原因,若有相对简捷的头晕病因诊断分析流程,则能更好地帮助多学科的医师,参考其初步判断头晕与眩晕的病因。戚晓昆,王晓风(1)修改的流程图对头晕诊断有较大帮助。
除病因、血管活性药和神经保护剂等共性治疗外,眩晕的治疗原则是以镇眩晕和促进前庭代偿功能的早日康复(尽量不用或少用镇静剂,以免影响前庭代偿功能的恢复)为主,头晕的治疗原则是加强致病病因的治疗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主,头昏的治疗原则是以正确的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促进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减轻脑力负荷和思想压力为主。由上可见,如能加强三者间的鉴别,将有助于减少误治和有利于疗效的提高。 当这类病人在门急诊,病房特别常见,这时我们护理人员应该如何护理这类病人,笔者建议如下: ①给予患者最舒适的体位卧床休息,病室光线宜暗且保持极度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②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适时地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对精神过度紧张者可给少量的镇静剂。 ③患者发病时的任何起床活动如洗漱、入厕等均应有人照顾,以防突然变换体位或转动身体加重头晕导致倾跌受伤。 ④绝刺激性饮食及烟、酒,应限制水及钠盐的摄入,宜食少油腻易消化、富含营养以及多种维生素的食物。 ⑤眩晕症治疗以镇静、止吐、抗眩晕、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为主。护士应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护士在治疗期间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及呼吸等变化,及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⑥头晕症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极有益处的,适当的头部运动均有良好的收效。 ⑦不少眩晕发作的诱因为过劳、焦虑、抑郁、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头位、体位的突然变动,颈部持久的不良姿势,血压偏低,应用损害前庭神经的药物等,应积极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戚晓昆,王晓风.《掌握头晕的概念、分类与诊断流程》.《转化医学杂志》.2016.2(5).2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