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渡荆门送别》

 ldjsld 2017-09-30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荆门送别》


【题 解】

   李白出蜀漫游,由水路经巴渝,出三峡,首先游历了今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这首诗就是他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荆门桀峙虎牙攒,江流到此急一束”,峡门上合下开,犹如束紧的袋子口,夹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形成一扇壮丽的门阙,故得名“荆门”。荆门山“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荆襄一方之局”,“扼巴蜀咽喉,为荆楚门户”,故称为“楚之西塞”。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注释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句 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从荆门之外的蜀地,乘船远来,准备到楚国故地漫游。当他到达荆门时,无论是从距离、时间,还是心理上讲,都已远离家乡。故谓“渡远”。“远”,远自。“来从”,来向。后来,诗人在描述这次出游时,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谓情绪昂扬。这里我们亦不难感觉到他的勃勃兴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船出荆门后,诗人看到:两岸青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仿佛流入无边的原野,水天辽阔,不知所止。李白自川江而下,一路上虽然景色不断变换,但两岸群山连绵不绝,阻挡了视线。尤其是三峡,峡高谷深,水流随山势迂回曲折,大有“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之势。长江自三峡的瓶口——南津关奔涌而出后,再也没有高峡深谷的阻挡。往下约三公里处,江面由三百米左右猛然展宽到两千多米。但两岸山势未尽,直到出荆门后,才进入平野无垠水天一线的中下游平原。

   看惯了蜀中的高山丘陵、峡谷深水,突见江汉平原的壮阔之景,每个人都会有豁然开朗、“极目楚天舒”的感觉。而李白仅以区区十个字,就写出了奔放的气势、高远的境界。同样是蜀人的陈子昂,在《渡荆门望楚》诗中写道,“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树开。”陈诗虽清新雅健,但只是李白所谓“山无云霞,春无草树”般素朴之文,缺乏生气蓬勃的形象感。李诗则像一组电影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川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江山注入了生命与活力。

   有人把李白的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比较,认为杜诗更有骨力。有一种意见倒是比较客观:“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有人又把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与李白的这两句诗并提,笼统地称之为“盛唐气象”。当然,二者还是各有其趣,各极其妙:王诗以其朦胧含蓄之美,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诗人的心境是闲淡的、沉静的;李诗则爽朗明快,气势磅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江中投下倒影,好像是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聚集变幻,仿佛形成海市蜃楼。这是不同时候看到的楚天景色:一为柔美的江上夜景,一为奇妙的天上幻景。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天上云霞形成海市蜃楼,可见江岸之辽阔、天空之高远。

   所谓“海楼”,即海市蜃楼。在平静无风的海面、江面上,有时能看到集市、山峰、楼台、亭阁等出现在远方空中。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又叫蜃景。其实这是当气温变化及大气密度出现异常时,光线在大气中发生剧烈的反常折射后形成。在沙漠等一些地方也能出现。行人看到远处物体的倒影,仿佛是从水面反射出来的一样,以为前方有水源,但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诗人以超乎常人的想象,构造出瑰丽神奇的世界,描绘出楚天景色的辽阔壮美。在他笔下,月亮是会飞的。《古朗月行》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现在,那飞上云端的瑶台镜又从天上飞了下来,落在诗人眼前的大江波心。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就在诗人欣赏荆楚大地风光时,不知怎的,那无语东流的长江水,触发了他的思乡情怀。我们仿佛听到他在喃喃自语:我还是爱恋这来自故乡的水,它陪伴着远行的船只,不远万里,一路相送。尽管诗人意气风发,志在四方,但他从五岁起就一直生活在四川,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远离,怎能不无限留恋?但诗人不说自己对家乡如何思念,却说故乡水对自己殷勤呵护,不忍分别,看似无情,实乃深情,显得特别深婉有致。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两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群),唯此当之。”意思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思不凡。

李白《渡荆门送别》

鉴赏一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李白《渡荆门送别》


鉴赏二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李白《渡荆门送别》


   评 解

   诗以浓浓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离情别绪。甚至读完了全诗,对于到底是谁走谁送,还浑然不觉,可是诗题却又分明写着“送别”二字。对此,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如果不拘泥于“送别”二字的一般用法,把它理解为故乡水给诗人送别,倒是更有情趣。这对于“飘然思不群”的李白来说,也是极有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