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乘船出蜀,写了一首诗,八句诗四句是名句

 读书工 2023-08-29 发布于浙江
李白“五岁诵六甲”,少年时期就开始参加当地的社会活动了。十八岁隐居江油大匡山读书,二十四岁告别故乡,游览成都、峨眉、重庆等地,二十五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了开元十三年也即是725年,李白出蜀,乘船经过长江三峡到达湖北的荆门。这是他第一次出川,看到沿途壮丽的景色,心情是无比激动,于是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歌。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渡荆门”就是乘船到达湖北的荆门。荆门古代属于楚国,离李白的家乡江油大匡山路途遥远。“送别”即告别家乡,第一次出远门有点恋恋不舍。

李白常年住在蜀地,那里多是山区丘陵,道路崎岖不平。这次坐船经过长江三峡时,江流湍急,群山万壑,云遮雾罩。特别是巫山神女十二峰,都给他带来了新鲜感和神秘感。
诗歌一开头“渡远荆门外”,就阐述主题,直截了当。“渡远”二字,表现了诗人乘船经过长江三峡,渐行渐远的情形,而“荆门”则是交代这次远游的具体地理位置。
接着“来从楚国游”,紧承上句,极其简洁地说明行程,目的地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荆门山一带。这里的一个“游”字,反映了青年李白对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浓厚兴趣。

然后是“山随平野尽”,描绘出群山慢慢消失的过程。小船驶出三峡峡口,平缓地来到荆楚大地,眼前无比的宽阔明亮,地势的平坦宽阔让诗人惊喜不已
“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大江走出峡谷来到平原的一种变化,江流水势由波涛汹涌变得舒缓随和。“大荒”形容荒原的无边无际,“流”字表达出江水不舍昼夜,奔腾不息。
接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平原的夜色。“月下飞天镜”,月亮就像镜子一样,它的影子落在平缓的江流之上,随波逐流。可见此时月光明净,江水澄澈。

抬头仰望,太阳高挂,蓝天中飘忽着微云。“云生结海楼”,这云彩的变化,雾气的蒸腾,就像大海上空的海市蜃楼一样。诗人形容平原晴空的朦胧之美,想象奇特。
诗人是第一次出远门,到了异乡荆门,“仍怜故乡水”,不禁又想起家乡来。这里的“怜”字,不是可怜,而是可爱,是说家乡的山水亲人值得眷恋。
诗歌里的“水”实际是指长江。“万里送行舟”,就是拟人手法,指李白家乡的这条长江之水,载着他的小船,把诗人送到了千里之外的荆门。诗人想念家乡,却写成了家乡对他的不舍。

李白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八句四十字,语言凝练,容量丰富。既表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通过山河之美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最为突出的是,诗歌的艺术成就极高,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的灵活运用,使诗歌的意境显得更加雄浑高远。写风景形象生动,八句诗有四句是名句
其中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境界开阔,对仗工整。前句写月夜,后句写白昼。一句实,一句虚。多种修辞手法,把大江之景刻画得无比梦幻空灵,令人神往。

更为突出的是写景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气魄宏大,展现了群山和大江的巨幅变化,好像是一幅移动着的立体江山图,给人以视觉的震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