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02 第二章 解表剂(上)

 自在的星语 2017-09-30

——最有活力的中医学生社区——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上) 来自青橘校园 25:14

方名后红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一级方剂。

方名后绿色☆→大纲要求考察的二级方剂

方剂歌诀中蓝色文字→易错/易混。

方剂歌诀中绿色文字→本方君药。


方剂学 第二章  解表剂(上)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适应范围】: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凡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白,脉浮者均适用。


【配伍规律】: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异,体质有强弱之别。表证属风寒者,当辛温解表,属风热者,当辛凉解表,兼见气血阴阳诸不足者,当辅以补益之法,以扶正祛邪。


【分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注意事项】:

a.多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b.汤剂一般宜温服,服后避风寒,并增衣被,或啜热粥以助取汗,遍身微汗为佳

c.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表邪未解,又见里证,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当表里双解。外邪已入里,不宜用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真题】[2010.49]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通达营卫;

*佐使:杏仁—利肺平喘;

       炙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加减应用】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桂枝,+苏子、半夏→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

*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苍术、薏苡仁→祛风除湿;

*兼里热之烦躁、口干→+石膏、黄芩→清泻郁热。

【注意事项】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附方】

*三拗汤→-+姜→{宣肺解表}[外感风寒,肺气不宣]。

*华盖散→-+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素体痰多+外感风寒]。

【配伍特点】

*麻桂相须[开腠理;畅营卫];

*麻杏相使[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

【辨证思路】

*表[意味着有表的症状,如恶寒,脉浮等;解表药;解表的功效]+寒[寒的症状:恶寒,无汗,脉紧等];

*辨证思路是为了帮助理解方剂本质,一般通过病机、证候、病因亦或是药物来说明其特别之处,理解了此处,就再也不会与其他方混淆了[换句话说,此部分内容想要论述的是该方要解决的问题],后面用败毒散为例,阐述辩证思路的运用。

【注】麻:桂=3:2,“轻可去实”,属于轻剂。

【交叉→中药→相须/相使】

*相须→AB功效相似,相互增强原有药效;

*相使→A为主,B为辅,B提高A功效。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甘草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真题】[2010.46/49;2011.49/55;2012.44]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用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解】

*君:桂枝—解肌发表。

*臣:芍药—益阴敛营。

*佐使:生姜、大枣—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

       炙甘草—调和药性,益营实卫。

【加减应用】

*恶风寒较甚者→+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

*体质素虚者→+黄芪→益气,扶正祛邪;

*兼见咳喘者→+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注意事项】

*本方发汗之力居解表方剂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附方】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五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水气凌心→奔豚]。

*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六两]→{温脾和中,缓急止痛}[土虚木乘→腹痛]。

【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汗不伤正;且助阳药与益阴药同用,阴阳兼顾,营卫并调。

【辨证思路】表虚+风[恶风]+汗。

【交叉→中药】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芍药→[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止血]。



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真题】[2007.174;2008.99;2009.51;2012.50]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五味子  半夏。

【用法】水煎服,先煮麻黄。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晰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

*君: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佐使: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芍药—酸甘化阴,敛肺止咳,和营养血;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加减应用】

*若外寒较轻者→-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生石膏、黄芩→清郁热;

*兼喉中痰鸣→+杏仁、射干、款冬花→化痰降气平喘;

*若鼻塞,清涕多→+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

*兼水肿者→+茯苓、猪苓→利水消肿。

【注意事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配伍特点】

*麻桂相须;散[麻桂]中有收[芍药+五味子];温化与敛肺相伍,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附方】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辨证思路】表寒+内饮。

【注】方含麻黄汤[去杏]。

【小青龙&大青龙】

*小青龙→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

*大青龙→因内有郁热而表不解。

【交叉→中药】

*芍药: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半夏[YD][天南星科]: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大青龙汤 《伤寒论》

[此考点2017大纲没有]


大青龙汤麻黄,杏草石膏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真题】[2010.49;2011.55]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组成】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临床表现】

a.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b.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方解】

*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臣:桂枝—解肌发汗;

     石膏—清里热、透郁热。

*佐使:杏仁—宣降肺气;

       生姜、大枣—和脾胃,调营卫,助解表,益汗源;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寒温并用,表里同治。

【辨证思路】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真题】[2009.51;2010.49;2011.55;2016.159]

【原文】

*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成时气病,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组成】羌活  防风  细辛  苍术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用法】水煎服。原方提出“若汗急,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方解】

*君:羌活—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

*臣:防风—祛风、胜湿止痛;

     苍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佐使: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除湿;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防燥烈伤津;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应用】

*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苍术、细辛→减温燥之性;

*如肢体关节痛剧者→+独活、威灵仙、姜黄→加强宣痹止痛;

*湿重胸满者→-生地,+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

*无口渴微渴者→酌减生地、黄芩;

*里热甚而烦渴者→+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注意事项】

*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应热服,且应啜粥以助药力,以助酿汗祛邪;

*若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即可。

【配伍特点】

*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合用,以升散诸药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分经论治→

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

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

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

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

邪在少阳、厥阴者,治以川芎。

【辨证思路】表+湿+里热。

【交叉→中药】

*细辛[少阴][XD]: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通关开窍醒神。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注→九味羌活汤&大青龙汤】

*同:九味羌活汤和大青龙汤均为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剂。

*异: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兼里热;大青龙汤→外感风寒兼里热。



香苏散[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原文】

*主治四时瘟疫,伤寒。

【组成】苏叶  香附  陈皮  甘草。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两钱,入盐点服。现代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临床表现】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

*君: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

*臣:香附—行气开郁,借苏叶之升散,能上行外达以祛邪。

*佐使:陈皮—理气燥湿,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暢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

【加减应用】

*风寒表证较重→+葱白、生姜、荆芥→发汗解表。

*气郁较甚→+柴胡、厚朴、大腹皮→行气解郁。

*湿浊较重→+广藿香、厚朴、半夏→化湿运脾。

*咳嗽有痰→+苏子、桔梗、半夏→降气化痰止咳。

【配伍特点】

*解表理气并行。



加味香苏散[删]《医学心悟》


加味草陈皮,防艽蔓芎齐;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气滞松。

【真题】[2016.55]

【原文】

*《局方》卷2:四时瘟疫,伤寒[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组成】苏叶  香附  陈皮  甘草  荆芥  防风  秦艽  蔓荆子  川芎  生姜。

【功效】→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主治】→四时感冒。

*[香苏散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辨证思路】表风寒+气滞[在胸有痞闷]。

【注】

*表寒重头身痛甚加气滞。

*香苏散+荆、防、艽、蔓、芎、[生]姜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