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有人连中三元,有人终身不仕

 涂鸦吧 2017-09-30

自从封建社会成形以来,就有各种选择官员的制度,直到唐朝,“科举考试”作为选官制度的标准出现。自实施开始,整个唐朝只挑选了4000多人,在整个宋代,参加科举考试有几百万人,真正中举的却不到五万人。

我们先讲一些考场上的规矩,古人讲究办大事之前要沐浴更衣,但是科举考试洗澡并不是为了清洁身体,以饱满的精神应对考试,而是用来防止考生作弊的。在考试前需要文盲士兵来给考生脱衣服然后搜遍全身方可沐浴更衣。有时候考试皇帝也会因为心情不错到现场视察,考前沐浴也是一种礼仪,可谓一举两得。

别看古代科技不发达,但是在考试中还是有准考证的,不过这个东西在古代叫做“浮票”。那怎么通过它来辨认考生?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浮票”上会记载考生的各种体态特点,比如胎记,肤色等。

在古代考试时间比现代要长,共有两场考试,每场考试历时三天,也就是六天之久,而且为防止作弊,这段时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一个小屋子里面进行,所以要备很多粮食,所以做状元也是要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可谓忍常人不能忍。重点是在皇上做主考官的时候,不能上厕所,于是考生都会带一些偏方来让自己憋尿。

尽管古代考试很严格,但是还是有很多学霸存在的。比如柳宗元和苏东坡都是刚过弱冠之年成为进士,而我们熟知的房玄龄则18岁就中进士。在那么高难度考试的情况下,你如果四十岁能考上,都算是智商不错的。在唐德宗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出色的状元叫崔元翰,他可是一路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状元,开创连中三元的先河。

但是也并非有才学就能够成为状元的,有些人可能到死那一天都没有考上。古代平常百姓家的人也只有考科举才能够做官,有些人则是一辈子都在考试中度过。韩愈算是比很多状元都有名,可是他的科举之路却十分艰辛。本来他的主考官十分欣赏他,他也特别开心中了进士,可是谁知道他还得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场考试韩愈考了几次都没过。韩愈就打算给主考官毛遂自荐一下,结果没想到,主考官压根就不感兴趣。最后可能主考官都烦透了,最终允许韩愈通过了。

但是也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过写推荐信得到主考官的同情。比如温庭筠这位诗人一直考到花甲之年也没能考上。但是这并不是他能力不够,可能他擅长于给别人考试。他就加入到“抢手”的阵营中,乐滋滋的帮别人考上了。这也证明只要你有才,赚钱方式很多种,并非要做官不可嘛。

比如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就是和科举死磕,最后到了其实多岁才成为贡生,比进士低一点,到了花甲之年才有一个小官可做。无独有偶,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先生,一直到了古稀还在参加科举,最后主考官都看不下去了,开先例允许他做贡生。而最为悲惨的就是唐伯虎被卷入考场作弊中,取消终身考试资格,最后只能靠卖字画过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