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edwineczy 2017-10-01

常听说类似的话:一辈子听了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致意思是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做投资也一样,听了很多大师大神的教诲,仍然不知道怎么做好投资。很多时候成也道理,败也道理。怎么理解道理呢?

在我看来,理解道理的过程中,确定道理的边界是非常重要的。道理的边界是指道理的适应范围,在一定的范围内,道理是成立的,在范围外道理是不成立里,是一种关于道理度的理解。比如在投资领域,非常强调买得便宜,那么怎么算买的便宜呢?这就属于边界的范围。虽然有人可能告诉你以5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但难道6毛甚至7毛买一块钱的东西不行吗?怎么决定呢?道理本身很简单,确定道理的边界就很难。如果我们教条式地看待道理,本身就没有领会道理的内涵。

知道道理本身属于知的范围,确定道理的边界属于行的范围。中间的行包括你学习道理的对象的行和你自己的行。其实两个行都很重要,都可以帮助你确定道理的边界,前者在你确定道理边界的早期帮助特别大,后者为你突破道理,形成新道理帮助特别大。

比如投资要找优秀的管理层是一个道理,但有时候管理层是得不好,导致了内部有舞弊行为,仍然还是被巴菲特看称为好的管理层,这就是对道理边界的一种确定。我记得泸州老窖都是存款的时,就盛行蟑螂论,这种蟑螂论就是对道理边界探索得不够好的一个结论。

什么是好的管理层本身就是在道理中包含着很多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边界,人无完人,管理层也一样,没有所谓完美的管理层。很多时候在大方向上不含糊就属于好的管理层,大多数时候在细节上做得再完美,错失了大机会依然是烂的管理层。

大家有没发现,任何一个道理反过来看可能又成为一个新的道理。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是一个道理很有内涵,但反过来想,多养林中鸟,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可以开发新的手段,保证鸟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就好。林中鸟可能很多时候比手中更有价值。在一定的时间内,你是有机会抓住林中鸟的。无论是林中鸟还是手中鸟,其实都是有道理的,但要用运用好林中鸟还是手中鸟的道理,需要投资者的我们自己抓住道理的边界.比如我就非常主张你看好的企业买入了就狠狠抓住,别乱跑,就好像兴业银行我只从2013年在组合中抓住了这只手中鸟的,就一直秉承着一鸟在手的道理。同样的我分析大量的企业,那些企业现在都是没机会买的,但养很多林中鸟,我也很乐意。

但如果我什么都是林中鸟或者什么都是手中鸟,那么我们对道理的理解就走入了深入对误区之中,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过不好一生的关键。

其实在道理与道理反面之间通常也不是完全泾渭分明的,有些区域甚至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新的道理与新的 边界加以看清。也就是说你别指望着你的道理可以看清楚一切。我有个观点我们能看懂企业最多有六七成,其他三成不可知,为什么因为未来的事谁又能一定明白清楚呢?需要边走边瞧。所以呀我对芒格关于《现实思维现实思考》的演讲是持有怀疑太多的,怎么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知道创造出来一个可口可乐出来,也是慢慢在竞争中胜出的。但其思考的问题对我们理解怎么样得到一个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确定道理的边界其实很难,就好像以顾客为中心,是任何企业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但其实大部分是做不好,客户为中心并非变成顾客的奴仆,而在于提供顾客甚至自己不明白的需求,这种需求对顾客来说是现在需求的关键,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做不到的。所以真正确定顾客为中心道理的边界是很难做到,又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有时候便利就是需求的关键,有时候便利一文不值,就好像现在还有很多银行的ATM机上讲24小时可以取款,这是可有可无的一种需求。

要对道理更好的理解,需要我们有大量的案例去摸清楚边界,但也不是说案例越大就一定对道理的认识就一定对,毕竟是归纳法得到的道理边界,总会可能会出错的,对道理本身留有一定对安全边际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是这个安全边际怎么确定,多少的百分比,又是一大学问。

为了更好地确定道理的边界,我有三大工作常常是要身边的小伙伴做,一大量运用我们认同的道理去分析企业,不是五个十个而是100个五百个;二多用我们的道理去看身边的各种现象,为什么一点点这个品牌好?为什么现在街头出现大量的水果连锁店,竞争对手是谁?三多看企业行业历史,将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打通。

我写这篇文章是在等待理发的时候有感而发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有所感触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