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节,检阅三千年前的AK47!

 天宇楼33 2017-10-01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兵器。凡与征战、兵器有关的字,多从“戈”旁,如“战”、“伐”、“戎”字等等。至今,在日常生活中仍有“枕戈待旦”、“金戈铁马”、“反戈一击”、“化干戈为玉帛”这些鲜活的词语。

玉戈,很可能脱胎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镰。从现有的材料看,玉戈之作,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含山凌家滩M29出有两件戈形玉器,形态随意,制作粗糙,尚未具备典型戈的各部位

典型的玉戈在龙山时代晚期开始形成,在夏时期进一步发展。彼时戈的各种特征初步俱备,可神木石峁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材料。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玉戈。

以玉戈为代表的礼仪性玉兵的出现,标志着史前玉器的巫觋、神权功能逐渐转向礼仪功能。

商代,作为玉戈发展的鼎盛阶段,玉戈数量之多、形制之美、工艺之精、种类之丰富,为历代所不及。西周时期,玉戈仍有出现,但无论数量还是形制,均已趋衰落之势。春秋以降,玉戈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本期主要介绍商代玉戈的特征。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熟悉一下戈的各部位名称:援,戈前一段有刃的部分;内,戈的柄部;锋,援前端呈矛状的部位;脊,中部减地阳起的脊棱;刃与脊间或有凹槽,称血槽。

商代的玉戈可分为两期,即早中商和晚商,下面分述之:

早中商玉戈

此期玉戈,主要作为玉礼器和仪仗器。所谓仪仗器,即重大礼节性活动中表示威严的用器。早中商玉戈风格冷峻,透露出隐隐杀气。尺寸较大,通常在30厘米以上,40—50厘米者比比皆是,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大玉戈更长达94厘米。

此期玉戈援、内分离。援长且直,边沿渐薄成刃,刃与援或连为一体,或有台阶状分界线,上下刃基本对称,然锋端略偏,锋、刃犀利。戈不出阑或在援末端与内交界处,琢出阳起凸齿为阑,但此时的阑还没有完全跳出援的轮廓。内短直。

无中脊线者,援表面平直,或中部微隆起;援表面隐约可见钝粗脊线者,脊线两侧无血槽或“血槽”很浅、不甚明显,亦有仅在锋端出脊,而援表面平滑无脊。

此期玉戈装饰风格较朴实,表面大多光素无纹,有纹者均为直线弦纹、交叉弦纹、菱形纹、三角形纹,出现在援、穿之间或内的表面。

晚商玉戈

晚商时期,玉戈进一步发展,数量较多,且类型丰富。玉戈的功用在延续礼器、仪仗器的同时,逐渐分化出佩饰和弄器。晚商玉戈,根据形制的差异,大体可以区分为五类:

其一,延续早中商直援大玉戈之传统,但开始呈现出小型化倾向,通常在30厘米左右。援较前期宽短,内相对较长。


此期有无阑、单阑和多阑之分。脊线犀利、挺劲,脊线两侧“血槽”打洼明显,血槽与边刃的界线分明,有甚者将界线亦琢出犀利凸脊状,故表面常有三脊之现象,其截面为“波浪形”,这样的玉戈极具流线型美感。

纹饰,主要出现在援、穿之间或内的表面。有单线刻划的菱形纹、三角形纹,以及双钩阴线或阳线兽面纹、卷云纹。有的戈还刻有铭文。

内表面或雕有若干平行凸弦纹,延伸至内的末端则为成对的短凸齿;亦有简化者仅在内之末端边沿雕出成对的短凸齿。

此期亦见在早中商玉戈上添加纹饰或凸齿者。故其形制长甚,脊线、血槽并不明显,却出现了晚商才流行的凸弦纹及凸齿等特征。

其二,为佩饰、弄器,细节与第一类接近,但尺寸小于10厘米,内窄甚,有的雕作鸟首状。

其三,弧援,除此之外,细节均与第二类相同。

其四,直援,援、内不分。

其五,铜内玉援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