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那消逝了的明凤阳县城

 濠上老知青nb20 2017-10-01

  

  提到凤阳县城,人们总爱说它在府城西北隅。其实那原是中都皇城,清康熙六年(1667年),风阳县治移到此处,才改为县城的。之前,凤阳县城旧址在今天的山后街,即群众相传“宛平县”“山后县”。这里不仅建置齐备,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城呢.     凤阳以前叫临淮,临淮以前叫钟离,县城在今临淮镇东部钟离城。

钟离古城遗址航拍

明初,太租朱元璋以自己的家乡为中都,在凤凰山前营建城池宫阙,又于洪武七年八月开拓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设置新县凤阳县,治所在鼓楼东的激扬坊,即现今察院巷西,并改中立府为凤阳府。由于皇城宫阙,以及县、府治均在凤凰山之阳,故赐名“凤阳”.洪武八年十月遂将府治从临濠旧城迁到中都城内仁爱坊,即现在的凤阳中学.洪武十三年(一三八O) 凤阳县治也由山前迁至山后北城兵马司。自此以后,风阳县与风阳府一南一北,一在山前,一在山后,历时二百九十七年。

凤阳今夕对比

  据《中都志》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增补的《凤阳县图》凤阳县城为长方形,设有四门,门上均有楼。门名则以所朝的方向,简称东西南北四门.东门稍北,通往中都城的长春门; 西门偏北,通向北左甲第门; 南门为魁星阁,正对山前鼓楼。北门正对后左甲第门。城内还有一整套官署、坛庙、儒学 等建筑; 南北主街贯穿全城,上有土桥-座、牌坊三重; 西侧 中部为县治,四周围有院墙,南部为县仓及申明、旌善两亭, 北部为广储仓; 东侧南部为祠堂、社学、北部为本府仓、广储 仓。城外西门侧为教场; 东行南为文庙,北为城隍庙. 明朝一代,城内外建筑几经修葺和增建,一直保持完好。现今,城垣遗迹虽不十分明显,但城内建筑遗址仍清晰可辨; 南北主街、土桥、学桥、庙桥及其水系尚保持旧观,街两旁和 民房隙地,遗留下来的抱鼓石、旗杆座、柱础石、牌:坊残件 等,比比皆是; 县仓、社学、祠堂、遗址已建成民房,广储 仓、本府仓、庙字遗址,改称为东仓埂、西仓台,庙地,已辟 作为早田,地面上砖石瓦砾处处可拾.相传此处原有七十二口井,现在仍有学井、庵井等四、五十面井水供饮用。有趣的 是,当地群众至今还流传着: 过去宛平县,设在这里,刘伯温 当县令时,连皇帝老子都受他管呢。一一这些,当然都是不合 历史实际的无稽之谈。

网友提供的凤阳古城图

来源:微凤阳网友“感应坊”  编辑:凤阳县传媒中心  陈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