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达山口述文化——故乡的古井

 渐近故乡时 2017-10-02

  

作者 | 常维范

选自《哈达山口述文化》


——


  我的家住在哈达山下,我家的屋后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吃这井水。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了山区的儿女。村子里的老人们都说:“是这口井把我们养大的!”


  我家距古井不到五米远,每天挑水的人们从我家房后走过,从微曦初露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摇动辘轳的声音夹杂着颤巍巍的扁担发出的吱悠吱悠的响声形成一支乡间小曲,不时地传进我的耳朵。


  我上学以后,听到小曲的机会少了。白天在学校里有时也想着早点回家,看看古井有没有结冰,都有哪些人在挑水。放学后回到家坐在屋里做作业,做着做着便听到井旁来人了,是挑水的,于是“乡间的小曲”又奏了起来。我赶紧跑到窗户边,探着小脑袋向井边看。噢!那里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伍。我关上窗户,放下手中的笔跑了出去。跑到井边,听到那些排在后边的人们有说有笑,谈 论着这口井和一些有趣的事情。


  从那以后,古井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打下了坚实的烙印,我也更加热爱这口井了。每天放学后我都要伏在井边看一看,然后才回家吃饭、写作业。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井边挑水的人渐渐少了。但是,不一会儿,吃过晚饭的人们又纷纷聚到井边谈笑风生,顿时井边又热闹起来了。我在屋里做着作业,但禁不住井边场景的诱惑,便放下手中的笔,出去和伙伴儿们共同玩耍。并谈论着井的深度,能不能淹死人,井里有没有水神等等可笑的话题。我至今想起来还忍不住要笑上一会儿。


  爷爷活着的时候,他老人家最关心这口井了。如果古井的哪部分坏了,爷爷就会想办法把它修好。有时,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也包括我,总爱到井边玩儿。还有一些小一点的孩子经常往井里扔东西,比如往里扔瓶盖儿,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如果浮着就往瓶盖儿里扔小石头,把瓶盖儿打沉。这时爷爷就会对我们说:“不要在井边玩儿,这儿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井下有水神,会把你们打入水牢。更不要往里边扔东西,大家每天不是都要喝这井水吗?要是井水被你们弄脏了,喝进肚里,肚里会生虫子的,把你们折腾一阵,你们不怕吗?快到一边儿玩儿去吧!”


  每年的冬天,古井周围会结成很厚的冰,筑起了高台,形成陡陡的冰坡。人们打水时很危险,经常有人滑倒。这时爷爷就负责起刨冰的任务,每隔几天就要刨一次,给大家挑水提供了方便。


  冬天,结了冰的井台成了我们放坡的好地点。一张冰爬犁坐上好几个人,挑一名比较有经验的在前边掌握方向,可以滑出十几米远,特别开心。可是,如果掌舵的人一时失误,偏离了“航道”,冰爬犁就会侧翻,一个个滚出好远好远,引得围观的人们哄堂大笑。


  在爷爷的教导下,我懂得了怎样爱护古井,保护水源。渐渐地我长大了一些,每当爷爷修理古井的时候,我也随着去帮爷爷拿家什,递东西。同时也学到了爷爷的那种高尚的品德。


(本篇作者:常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