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识字、明理——《千字文》之道

 徐国权1jhb1pf9 2017-10-02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文字简练,合辙押韵,内容丰富,历来评价甚高:绝妙文章;识字教育捷径;袖珍百科知识全书;中国文化史的基础轮廓等等。《千字文》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根本方法:读书、识字、明理。

(一)读书:心开窍于舌。

简单是真的标志,凡事归于易简,不归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现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把教育的希望寄托在教育哲学方法的改革,把简单的复杂化,聪明而缺乏智慧,其实宁静的教育心态才是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

我们是带着孩子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孩子?学校是书声朗朗,还是教声囔囔,何为正常?当下朗读的意义被普遍忽略。我们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古代的主要学习方式落后,死记硬背,把人教笨。实际上,背诵并非是一种学习方式,背诵只是一种结果,只有朗读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中国古代把学习简化为“读书”,是有其道理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聪明,有智慧、有理想。思=囟十心。“心为神脏,脑为神腑”,囟上,心下,为古之XIN字。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只动脑,不动心可能产生思想吗?大脑给人聪明和智慧,而脏腑给人心情和力量,用脑不用心则愚。台湾陈功雄教授有句名言:“开心就是开右脑”。右脑教育早已被普遍重视,但我们只看到左右对称的大脑,没有看到大脑像冰山,更大的部分是上下的关系,因此开发右脑方法就复杂化了。其实方法很简单,朗读就是了!因为小孩的右脑天然地开启着的,只要正确使用就行。看书是左脑记忆,朗读则是右脑记忆,诵读可以平衡左右脑。《黄帝内经》说:“心开窍于舌”,通过动口朗读,舌动窍开心明而达到开慧增智。经典诵读中书声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是学习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现在佛道修行的早课晚课还保留着诵经的传统。日本教育家七田真也主张“素读”开右脑。

如何诵读?老子说:“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诵读经典的诀窍。

“心为神脏,脑为神腑”, 用脑不用心则愚,诵读就是连接心与脑的方法。老子“高下相倾”,“高”就是大脑,“下”就是心腹、丹田。古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押韵,而且一般以四字为句,与我们所修之身密切相关,对应上、中、下三个丹田和阴乔共四个点。《千字文》,又叫《次韵王羲之之书千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特点。《黄帝内经》说:肾是“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主骨,生骨髓,脑为髓海,它就是一块最大的骨髓,是人体骨髓汇集的地方。骨髓充足发达,精力旺盛,灵感多,擅于思考,才华过人。诵读要把气读顺了,不仅是文章的气脉通顺,而且读者自己的气脉也要顺,并且两股气脉相应合二为一。读者的气脉要从下而上,从丹田而出,不是从喉咙发出的。气顺了,心就定了,杂念没了,智慧就开启了。

读书、识字、明理——《千字文》之道

诵读中要注意“音声相和”。人们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音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发出共鸣,叫做“音”。音声相和会震动身心,震撼心灵的,畅通血脉,流通精神。要使我们自己的音和声发生共鸣,就要开口诵读,并且主动在自己体内寻找这个“音”。这个“音”一旦找准了,那么以后自己诵读的兴趣也来了。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真音就出来了,那么精神就会百倍,两眼甚至会射出金光来,浑身的毛孔都会放光。人体内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体内的能量就能在这种声波之中得到调节,达到平衡和谐。中华古代祖先们设计的中国语言和文字,是符合人体生理学和大脑结构特点的慧能双运能量载体。汉语发音是天人合一的,如读“大”“小”,嘴巴就得开大开小,“酸、甜、苦、辣”的发音就与舌头相关的部位对应。

诵读时还要随文入观,与经典与圣人“前后相随”。 语言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一种能量。经典古籍则是这个世界的思想与秩序的基础,人类各民族的经典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语言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源泉,它构成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我们生命能量的运行模式。朗读的过程是与一颗心灵对话,不断感受想象、感悟、感情之火燃烧的过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握圣人的思想脉络,体味文字背后的丰富精妙,获得思辨的力量、审美的愉悦。诵读经典,追慕先贤,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让自己从此生活在另一更高的境界层次上。

(二)识字:每一汉字都有生命

文以载道,汉字是汉民族的历史造化。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它们在千百年来流变的过程中,经历着和人生差不多的新陈代谢。《说文》《尔雅》表面上是研究语言文字,实际上是研究“人”的。甲骨文中就存在着我们民族古老的修真学。传说造字的仓颉是四个眼的,与千手千眼的观世音一样,是通天地的,看到多维意思的。汉字甲骨文最早是贞人们用来通鬼神的,里面蕴涵着大量的道德能量。如同古希腊神话折射出人类童真时代古希腊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汉字里面也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识字是掌握中国文化的第一步。传统的说法是以是否是识字,作为是否是文盲的标志的,应有其深意的。

当今中国语文教育的偏差之一在于,它最基本的基础是按照西方的语言学来设计的而非按照汉字的特点和文化规律来设计。把字复杂化到词,因此不重视文字教学,没有了“小学”功夫。而古代只有文字学,没有语言学。我们往往认为识字就是掌握音形义而已,一部字典就都解决了,这就把识汉字的作用小看了。

国学从说文解字始,学佛在起心动念处。海德格尔说,从词根中去寻找哲学。识字教育有三个要点:认单字、认字理、认体系。

秦朝建立后,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国家乃一家一姓之天下,有国家而无社会,有臣民而无公民,个人消融在类群当中。汉字也与国人类似的命运,被词句消融了,(注:这种联系过于牵强。)文字本身独立的意义模糊了。现在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走上了不归路,谁能把词学得完。世界上谁也说不出到底共有多少个词。

文字的分层次的,文—字—词,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常用汉字也约3000来个;文就不足300个,只有从文、从字学起才是化繁就简的正确方法。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指出:掌握1千来个常用汉字,即可阅读90%左右的出版物。千字文选用1000个字做为蒙学的起步,与此暗合道妙。

识字不仅认得音形义,更要懂得文字本具的字理灵魂,这就是开智慧,否则只是知识而已。字的三要素,音、形、义,只要先讲清了形是怎么来的,音为什么这么读,义自然出现,这时的义才是真义,否则往往是外加的,已经偏差了。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中国没有一部真正的字典。只知道语言的约定俗成是没有智慧的。

识字不仅要单字认,弄清字音形义的之所以然,还要明白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要把字放到一个体系中认,构建成一个体系。白双法老师的“七字根理论”对此做了很好的探讨,找到了文字生生不息的太极点:七字根。以“人”为原点,上下是“天”“山”,左右是“木”“龙”,前后是“工”“一”,立体的构成七字根,其他的汉字在此基础衍生而出。

读书、识字、明理——《千字文》之道

(三)明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书之人百,通者无一焉。君子不器,智慧如水。学问和道理是死的,假如不知道变通和灵活应用,再好的学问和道理,也会变成束缚人的教条。读书的意思,并非是今天大家所重视的求取学问,增加知识,或者获得学位。读书的真正用意,在于明理,明白宇宙人生,诸法实相,“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说文》说:“理,治玉也”。理的原意是指雕琢玉石的一个过程,引申为自然规律法则,引申为精神和境界。梁启超说:“心明便是天理”,理不通则法难随,心不明则行无规。明理的“明”是会意字,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日、月,明有三个特点:高度、运动、发光。《千字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三个特点。

《千字文》一开头,就以超然的目光环视太空,“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然后以宏大的气势,回顾地球,“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这八句三十二个字,将日月星辰、天高地广、一年四季、生长规律的物质世界,作了相当精确的阐述,这也是我们明理的起点,打开心量的起点。空间维度局限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环境会局限一个人的眼界,禁锢人的心灵。没有站在星空、宇宙的高度,地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是看不清的。儒、释、道中,从来没有说过人活着什么意义,而是讲宇宙生命观。只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才会有大智慧出现。

明是日、月构成,日月的运动就构成了时间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价值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自然积淀而成的,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 《千字文》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古人云:读《春秋》而知世事变迁,阅《史记》而知天下未来。历史给人价值(明德),历史给人方法(明智)。

孔子曰:君子不器。康德说: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己的目的。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种子(仁),种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其生命是天赋的,而不是别人所能给予的。明理就要自己发光,了解生命的本质力量,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主张学习是 “为己”而、非“为人”。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里获得自由。真正的教育绝不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我们不能选择是否有个聪明的头脑,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有一副较好的心肠。

在信息化社会,只要有一台电脑,几乎任何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我们教育如何面对?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就是蒙学的读书、识字、明理。既应该明白道理,还要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一个人只要做到这种这些,还要在乎什么积德、风水、命运?凡事合理,一切自然顺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