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种途径让职教课堂“动”起来

 张班级管理 2017-10-02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新形态应该是怎样的?本文在辩证否定“静”的课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体会,提出通过校园布局设计、专业设计、课程设计、单元设计、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教材改革、考试改革和翻转课堂等10种途径,让课堂“动”起来。


“动”的课堂本质上是学生在课堂上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表现形式是活跃、活动、行动的课堂。“静”的课堂是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安静地、平静地、被动地听讲的课堂。以活动为主的“翻转课堂”是“动”的课堂,项目课程“一体化”的课堂也是“动”的课堂。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大讲堂式的课堂是“静”的课堂。当前,热门的MOOC“只是旧教育换个新样子,仍然是我讲你听”[1],所以是“静”的课堂。由于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往往在“你讲我听”方面比大学中的大讲堂做得更好,因此,“静”的课堂容易被廉价的在线教育所取代。提供免费在线大学教育的Udacity公司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urn)说,“未来整个世界将只有10所大学[2]”,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学课堂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必须“动”起来。

1
校园布局的先谋而后“动”


走进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如果建筑主要是由普通教室组成的教学楼,在这些教学楼中听到的只是朗朗读书声,学生被限制在一排排课桌分割的小小空间里,坐在无法移动的固定座位上,这绝不是职业教育。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内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要求达到50%,那么,它的实训工位应当不少于普通教室的座位。而一个实训工位的面积往往是普通教室中一个座位的5倍以上,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室与普通教室建筑面积的比例应不低于5∶1。现实是,我们在很多高职院校看到的是气派的教学楼和小得多的实训楼。


但也有不少例外,我所在的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由13年前的18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2万平方米,学生人数由40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12000名,在此期间,普通教室基本上没有增加,增加的全部是实训室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场所。这也是为什么走进我们学校,看到的主要是各专业群的实训楼而非教学楼。学校实训室的建筑面积早已超过普通教室的5倍,校内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也早已超过50%。遗憾的是,作为首批国家示范院校,这一顶层设计的示范意义往往很少被提及。这是课堂“动”起来的基础条件。

2
专业设计“动”起来


专业设计的起点是“动”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应当根据岗位工作“动”的内容来设计。操作层面根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或者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因为来源于“动”的岗位,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也应该是“动”的。但在从岗位工作任务或职业能力方面转换教学内容时,人们更多的是将岗位所需的静态知识给予完整保留,动态的过程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很多学校轰轰烈烈的专业改革走上新瓶装旧酒的老路,关键是没有让岗位工作“动”的灵魂转换到课程之中。“动”是职业能力课程与工作岗位对接的本质特征。


为了让课程得到“动”的灵魂,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中,对专业设计的5个工作阶段20个步骤做出非常明确的强制要求和技术指引,对开发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规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设置必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匹配,必须与岗位工作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类课程必须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师与师傅的一体化。对学期综合训练课程、教学企业项目课程、毕业设计等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或其他从事真实业务项目训练的纯实践课程的学时,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动”的设计的基础上,配套的教学场所、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必须同步跟进,以适应“动”的教学的需要,最终实现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实训场所、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为支撑的专业升级。学校国家示范建设重点项目金融专业在专业重构的过程中,首先确定了5门与关键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围绕课程实施建设了对应的可以“动”起来的教学场所,同时聘用来自金融行业一线的教师补充专业教学团队,最终实现专业建设水平的升级换代。

3
课程设计“动”起来


课程设计不是在“静”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嵌入“动”的实践碎片,而是在“动”的工作体系中嵌入“静”的理论知识碎片。除极少数必需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大部分应用理论课程应当融入工作过程的课程之中。问题是,大量的课程开发实践没有很好地厘清工作体系本身“动”的规律,以及怎样以工作体系的逻辑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构建“动”的课程。对于工作过程中“静”的知识的归纳和对于“动”的过程的描述,我们做得卓有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这些“动”的描述将课程“动”起来。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向学生描述、讲解工作过程,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工作过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弄清楚课程设计的6大问题17项指标,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定和排序,也就是为课程提炼“动”的载体。我自己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税法”,一直在努力将完整的“法”的知识体系转换为办税员的工作体系,将原来的“税法”与“企业办税业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法律知识是“静”的,办税员的工作过程是“动”的,有了“动”的工作过程为基础,课程才能“动”起来。课堂不是教师向学生讲解和描述“动”的过程,而是让学生按照工作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起来。我在主持本校金融专业国家示范课建设的过程中,将“证券投资学”与“证券投资实训”整合,将“保险学概论”与“保险营销实训”整合,将“银行信贷管理学”与“信贷业务实训”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证券投资实务”、“保险实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课程,将“银行会计学”按照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两种不同的岗位,分解为“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和“商业银行会计”两门课程,将以讲授理财规划技术为主的“个人理财”课程改为按照服务客户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个人理财业务”课程,基本实现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动”的再造。


教学中,教师不是向学生描述这些金融业务在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做的,而是通过仿真的金融业务项目或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做起来。2007年开始,这些课程的上课地点全部转移到同期配套建设的实训室中。

4
单元设计“动”起来


“动”的课程总体设计依赖于“动”的单元设计来实现。从自利的角度看,教师组织一个单元活动比讲授一个单元知识所付出的劳动量大很多。教师习惯于教书不习惯于教课程,习惯于讲授不习惯于组织活动,组织活动往往吃力不讨好。不少设计很好的课程搬到实训室后,依然能看到教师把实训室变成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室,问题在于课程有了好的总体设计但没有好的单元设计。如果课程设计的支撑材料没有覆盖全课程分单元的“项目设计”、“工作页”、“任务书”、“引导文”之类的学材,十之八九会回到以讲授为主的老路上。因此,本校新一轮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建设对单元设计和支撑教学单元“动”起来的学材,做了特别突出的要求,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资源就是支撑课堂“动”起来的学材。


“动”的设计不仅是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完成任务的设计,更多的是分组协作的设计。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讲授和活动习得,态度——这种个体在团队中是否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和行为的秉性,需要在长期的团队协作中训练。

5
技能大赛“动”起来


职业技能大赛“既要奥运金牌,更要全民健身”。如果参加技能大赛只是训练几名队员为校争光,则是舍本逐末。技能竞赛获奖经验大体上归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赛前对选手的高强度训练,来快速提升技能水平。另一类是通过本专业全体学生长期的技能训练,来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校的经验在于,对全体学生技能的长期训练,重在“全民健身”,得奖只是“水到渠成”。


在本校,技能竞赛是一种校园文化而不是一个校园事件。学校47个专业每年立项校级竞赛项目70项以上,平均每周差不多有两项的校级技能大赛。学校每年招生4000人,按照每项大赛参赛人数平均60人计算,可保证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有至少一次参与技能大赛的机会。事实上,很多大赛有数百人参加,一个学生往往报名参加多项大赛,有些大赛甚至会出现全班学生全体报名的情况。这些大赛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现了通过技能大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动”起来的目的。

6
实训基地建设“动”起来


“动”起来的课程需要设备、工具、技术、环境来支撑,这些支撑条件有的可以买到,有的则需要自己建设,全面实施则需要长期的积累。实训室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动”,一种危险的倾向是:不少实训室注重的是环境的仿真性,结果导致实训室要么太像工作场所,不方便组织教学活动,要么太像普通教室,不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条件。本校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每门课程都分别规定了对应的教学场所,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对教学条件做出了具体化描述。不少同行到本校看到大量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时很是激动,但回去后往往没有行动。问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没有相应的实训场所。


其实,在国家示范建设之前,我们的大量课程也是在普通教室中进行教学的。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逐步从普通教室转移到实训室,继而一般职业能力课程陆续转移到实训室,然后按照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部分专业选修课开始能共享核心课程实训室。例如,本校财经学院在2007年的实训场所面积为2300平米,现在已经增加到6600平方米。到2016年年底,本校除少量高度抽象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其他课程基本上将转移到实训室或其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某些课程在校内不具备教学条件的,甚至直接以企业工作场所稍加改造作为教学场所。

7
双师队伍建设“动”起来


“动”起来的课堂,首先是教师要能“动”、会“动”,甚至能熟练地“动”。一个教师在“静”的课堂能讲课、在“动”的课堂能指导学生操作时,我们称之为“双师”素质教师。在现有的用人环境下,学校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全职教师很难达到50%。因此,大量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当然的选择,遗憾的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强烈要求了快十年,但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企业兼职教师所占课时的比例始终不尽如人意。教师到企业锻炼也会花费不少精力和财力,效果并不理想,根源在于课程与教师有的并不匹配。如果让企业兼职教师走进传统的课堂,双方都会很尴尬。课程改“动”了,企业兼职教师才会有用武之地。本校的做法是,企业教师将真实的项目带进学校,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训练教学内容,让全职教师跟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完成对学生的真实业务训练。例如,国际商务专业的跨境电商项目课程、会计专业的代理记账项目课程、金融专业客户理财项目课程等,企业兼职教师在这类课程中游刃有余,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在这类课程中得到拓展,让学生得到实战训练。

8
教材改革“动”起来


程淮中教授刚刚完成的一项对财经类部分专业教材的调查表明,45%的教师对高职教材“不满意”,教材中只有20%是以“就业岗位为导向”,7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可见教材对于“动”起来的课堂的支撑是非常不给力的。在很多教师习惯于“教书”而不是在“教课程”的大环境下,静态的教材对课堂的“静”的影响得到放大。因此,必须改变教材,让教材从“课程的记录”转化为对“课程的设计”,由“知识的载体”转化为“课程的载体”,由“单一的文本”转化为“立体化的表现”。例如,我编写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财务报表分析》,强化了对网上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分析工具运用能力的训练,教材从头到尾每个单元都设计了“边学边练”内容。有教师反应,选用这本教材后,无法按照惯例在普通教室讲授这门课程,必须将课程由普通教室调整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且能上网的教学场所中。为了通过教材让课程“动”起来,我在编写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时,为教材配套了教学资源光盘,不仅提供了“动”起来的项目设计和项目资源,还提供了免费的训练软件平台账号。为了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需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纳税实务》中,通过教材边白的二维码,将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网络微视频直接连接起来,可实现教材对课程“动”起来的有力支撑。

9
考试改革“动”起来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所揭示的道理一样,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习惯于为考试而读书,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而这些考试基本上是“静”态的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当我们不以对知识的掌握作为学习成绩检验的“指挥棒”时,很多好学生就不适应了。显然,让考试与日常教学内容相适应,是成绩检验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的实施貌似容易,但实际执行起来涉及技术支持、教学管理、教师意愿等多方面的制约。2007年,当我设计并开设了我校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实训室,并聘请了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师,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体化,但到课程结业考试时才发现,在平时训练的业务平台上实现考试的要求十分困难。为此,我们在银行业务平台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专门的考试平台,实现考试内容与平时训练内容的统一。这一考试平台最终成为金融行指委“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大赛”的竞赛平台。这一课程也就真正地“动”了起来,也带领全国这门课程“动”了起来。

10
翻转课堂“动”起来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教学思想的翻转,而不仅仅是教学顺序的翻转,是将教学以“教师”为主翻转为以“学生”为主,将学习由从“教”开始翻转为从“学”开始,将学校课堂由“静”翻转为“动”。一些学校的翻转课堂实践过于强调微课的作用,拘泥于是不是规范的美国科罗拉多模式,这是没有理解翻转课堂精神实质的表现。翻转课堂的理念为我们运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教学资源库找到了新的方法论依据。完全的网络自主学习在全日制高职教育中很难实现,也没有必要。线上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通过发挥线上讲授和线下活动的各自优势,能够更好地让线下课堂“动”起来。


本校在试行翻转课堂教学时,不仅在专业课教学中取得了成效,甚至将一门传统的以讲为主的公共选修课“先秦君子风范”也实现了翻转。在这门选修课中,学生在线上听到了国内讲得最好的教师的讲授内容,在线下通过本校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成立了多个“君子堂”学习小组,开展了多种活动来实践先秦君子的“六艺”。例如,开展“舞文弄墨”的书法练习与欣赏活动,开展“浩然正气”的先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礼乐修心、大舞养生”的户外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体验先秦君子的情怀,甚至习得书法、舞剑、古琴、吟诵等先秦君子的技艺,其效果远非以往一门讲授为主的课程所同日而语的。一旦课堂“动”起来,大学将有不同于往常的意义。


MOOC也好,微课也好,他们只是服务于大学“动”起来的课程资源,取代不了大学。“动”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正如《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未来的学校不会完全转移到线上,仍旧会有物理性的存在,但是,学校的功能将发生重大改变。现在的学校是一个学生接受信息的空间,但是在未来……学校将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场所,是一个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所在。而与此相适应的是,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功能会发生改变。以前照本宣科的传授、宣讲知识的技能,要让位于组织学生讨论的技能、让位于从数据中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技能、让位于根据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引导的技能。“静”的课堂已死,大学要避免消失,必须让课堂“动”起来!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