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讲堂(920):元代名医王好古

 为什么73 2017-10-03

          元代名医王好古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自张仲景《伤寒论》问世以后,历代医家俱奉为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一般研究 《伤寒论》者多详于三阳证而略于三阴证,《伤寒论》有关阴证的阐述并没有受到医家的重视。而且 承平之时“贵人挟 朔方鞍马劲悍之气,加以膏粱肥浓之养,故糁以刚剂,往往而中”)。致使医者临证“皆不言三阴”、“黜阴候不论”。王好古在临床实践中深感“伤寒,人之大疾,其候最急,而阴证毒尤惨。阳证则易辨而易治,阴证则难辨而难治”,更况临证时单纯之阴证、阳证并不多见。“病者虚实互见,寒热交分,气运加临,脉候不应,苟或圭黍之差,已有 云渊之失”。


       因此,为使医者临证,“阴阳寒热如辨黑白”,使人民“免横夭以无辜,皆康宁而得寿 ”,他耽嗜数年,搜前贤之嘉言,又验之临床,十年三易其稿,著成《 阴证略例》一书,以仲景温里扶阳诸方证,及后世诸家有关阴证、阴脉的论述为其立论的依据,对阴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可谓 用心良苦。 王氏伤寒内感阴证说的提出,是基于他对“内伤三阴”的认识。其师张元素治 饮食内伤,曾根据气口脉象分别三阴经受病而用消、吐、下之法。王氏受此启发,悟得“洁古既有三阴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阴可补之法”。


       王好古论内感阴证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外因方面,他以《素问·生气通天论》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 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为据,指出阴证的形成与不知预防、 外感寒湿露雾之邪有关。指出:“阳气出则出,阳气藏则藏,晚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动筋骨则逆阳耗精,见雾露则寒湿交侵”。


        王好古在张元素脏腑辨证及李杲脾胃学说的影响下,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繁引诸家之言,独阐阴证之辨证治疗,从而把散见于历代著作中零乱而无条理的有关阴证的论述,整理发挥成为具有辨证施治体系的一门独特学说,这是中医学理论在 金元时期的一大发展,对后世研究阴证有莫大的启发。王好古论阴证,重视内因,不囿于伤寒外感之说,提出了内感阴证理论,并阐发了以太阴内伤虚寒为主的阴证学说,使阴证的辨证论治从伤寒外感阴证,发展到内伤杂病阴证,大大扩充了阴证的范围,从而把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结合起来。阴证学说既是对仲景学说的发展,又补充了东垣脾胃内伤详论“热中证”之未备。其主张温补脾肾,对明清温补学派医家深有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