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伟天英 2017-10-03

(兵鉴原创 文/追往)

克劳塞维茨是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战争理论种有着无可匹敌的地位,其光辉的军事思想至今仍在发挥着影响。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克劳塞维茨

1780年,克劳塞维茨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小镇。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他为后人记住,是因为他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参加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参与普鲁士军事改革、写作《战争论》。

尤其是最后一件事奠定了他在西方军事界的崇高地位。拿破仑战败后,克劳塞维茨于1818年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开始了他一生最后的12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2年。在经历了一生的炮火后,他开始潜心研究在他之前的大量战例和亲身经历的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写出了那不流传至今的军事名著-《战争论》。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战争论》

《战争论》是西方不朽的军事著作,其最核心的一句话便是对战争本质的概括:“军事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是克劳塞维茨对军事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战争论》的第一信条。

克劳塞维茨在西方第一次提出了军事和政治的从属关系,这为人们研究军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关于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克劳塞维茨曾用两个观点来阐释:一.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二.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其理论内涵的核心是第一个观点!

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是服从于政治的,军事目的本身就是政治目的的一种体现形式,只不过这种形式是最为激烈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以人命为赌注的流血政治。克劳塞维茨对军事和政治的关系的概括,比他之前的军事理论家前进了一大步。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普鲁士军服

克劳塞维茨生活的时代是军事专制走向覆灭、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时代。而且德国是一个传统的军事强国,军队更是国中之国,在普鲁士有着无可匹敌的政治地位。所以,克劳塞维茨在考察军事和政治的关系时,更多地是着眼于军事政治!

克劳塞维茨提出军事是政治目的的手段。关于此点论断,在《战争论》及克劳塞维茨的书稿和信件中均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表述。事实上,克劳塞维茨谈及的政治目的实际包含了两个具体含义:一个是国家的霸权,一个是反侵略的民众战争(而非“人民战争”)。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研究了130多个战例,而重点放在了他亲身经历的拿破仑战争。虽然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采取敌视的态度,但是他不得不佩服资产阶级革命时法国民众爆发出来的爱国热情,这就是克劳塞维茨谈民众战争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和现实基础。在克劳塞维茨的概念中,民众是一个极大的力量,尤其是作为防御者,更应该利用民众的力量,所以他在《战争论》中专门开辟一章论述《民众武装》。

那么,现在有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唤起民众的力量来与政府、军队共同对抗敌人?克劳塞维茨参照法国革命的经验给出了他的办法:激发民众的爱国心。当敌人入侵时,利益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少数掌权派,还有老百姓自身,这就是民众能够起来反抗敌人的利益基础,所以克劳塞维茨主张对民众进行爱国教育。这样当敌人入侵到时候,就会有数百万的民众受政府的组织不断地袭扰敌人,在各个地区配合正规军主力作战!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法国大革命时

所以说民众战争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政治”一词的第一个注释。

第二个注释-国家霸权。克劳塞维茨生活的时代是拿破仑时代,当时普鲁士屈服于拿破仑,与拿破仑签订了一些列的条约。普鲁士在国际关系上变成了法国的附庸国,主权受到严重践踏,而普王不仅对改革犹犹豫豫,甚至还参与了拿破仑的同盟,军事失利导致了政治上主权的丧失,这就是政治的第二个注解:霸权与主权。战败了就会丧失主权,而如何面对眼前的强敌拿破仑呢?办法之一就是进行民众战争、实行义务兵役制,这是反对拿破仑的极重要的手段,而其目的就在于夺回国家主权甚至实现普鲁士的国际霸权。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拿破仑帝国

其二,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实现政治目的,其手段是多样的,经济战、信息战、舆论战、心理战、军事战都是办法,而军事手段只是办法之一,是局部,政治是整体,整体决定局部,局部必须服从于整体,这就是政治和军事的辩证关系。克劳塞维茨对此的解释是很到位的,而到一战后,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中否定军事和政治的从属关系,认为政治应该服从于军事,为军事服务,这种不反思的做法也是促使二战爆发的一个极重要的精神原因。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普鲁士军队

克劳塞维茨提出“军事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著名论断,给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无疑地,这句名言就是《战争论》的灵魂!

无独有偶,在古老的中方,对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曾有过很多的描述。比如《孙子兵法》提出的“道”。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就有“道者,令民与上同欲也,故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最为细致的描述为《吴子兵法》中对战争的概括:“凡兵之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德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吴起

《吴子兵法》对战争性质的区分极为细致,而且已经道出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对每种不同性质的战争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对策,算是一种更为深刻、系统化的战争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