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医家对医德的要求,值得当代的人学习!

 鶴崧軒森 2017-10-03

医德的好坏,与医者的职业爱好、理想、情操有关,亦与医者医疗质量的优劣,事故差错的有无有关。

医德的状况,也是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祖国医学有着优良的医德传统。仅管受着阶级社会的限制,医德常体现为自发性的,但那些为了伤病员而表现出崇高医疗道德的医者,实值得敬佩和学习。今天学习古人有关医德的教诲,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提高疗效,消灭事故,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不计个人安危,一心赴救

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一切从病人出发。在为病人服务时, 应兢兢业业,专心致志,不畏艰苦,不计得失,一心赴救。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作为医生,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时,“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应“见彼苦恼,若已有之, 深知凄怆,勿避睑戏,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敦”。又如医学家朱丹溪为了病人“虽百里之远,弗惮也”。他经常送药上门,改变了“医不叩门”的旧习。历代医家在舍己救人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不少光辉榜样,都是值得医界人士继承学习的。

历代医家对医德的要求,值得当代的人学习!

《退醒庐笔记》记载,清代名医何鸿舫,为了能把配到的药迅速煎服, 置备了许多药罐和炭炉,免费为病人服务。候诊室的凳子长面且宽,为了让病人坐得舒服些,坐不得的病人可以躺着。又如《景景医话》记载何先生的女儿病危,却留宿舟中,而抢救他人的噤口痢。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令后世医生敬仰。

二.不分亲疏,视同一等

医者对病人应一-律平等,不得厚此薄彼。特别是有了名望的医者,不可轻贫重富,看人下菜碟。医学是自然科学,不带阶级的属性,它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又服务于人类。在医学的范畴里,虽有医生和病人的区别,而没有富人、贫人、贵人、贱人、美人,丑人、本民族人、异民族人等区别。医生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应当是一视同仁的。有的医者对贫民诊病漫不经心,最易致误,这是极其错误的。有的名医恃能傲物,对病人不能视同一等,致令病家不敢轻易延请。如《冷庐医话》所说:“必病势危笃,医皆束手,然后求之。”

于是望之甚切,责之甚重。若其能操人生死之权者,.如知病人必死,示以死期而辞去,犹可免责。若犹有一-线生机,用轻剂以塞责,致病人万无生理,则于心不安; 用重剂以背城一战,万一有变,则谤议蜂起,前人误治之责,尽归一人。故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倍难。”故为医者,无论有名无名,对病人都应视同一等,尽力救治。

三、不能乘人之危,贪人财利

医者不能从私利出发,视诊疗技术为商品,恃技勒索病人钱财,或抱施恩观念,贪图酬谢

《外科正宗》说:“病愈之后,不得图求匾礼,亦不得请托人情,致生罪戾。”要象清代名医郑梅涧那样,以“利人为急,未尝受人丝粟之报。”

四、为人谦逊,力戒骄傲

骄傲是医者的大忌。孙思邈说: “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瞥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

《万病回眷》也批评说: “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看病家,不问疾疴,唯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有了骄傲的毛病,就会在临症中,强不知以为知,甚至冒险逞能。其结果多如《冷庐医话》所说: “乃一则以傲败名,一则以贪伤身,皆可为戒。”医者之间,应该是同行相亲,同行相助,互相谦让,共同前进。如《外科正宗》倡导的那样; “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名重面自高者逊让之,技精而未显者荐拨之,”只有这样,才能技艺日精,德望日高,成为被同道推重,受病家爱戴的好医生.

五、不能自逞俊快,虚求名誉

孙思邈说: “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医者治病,必须以从容详慎为要。临床上事故或差错的发生常与工作马虎有关。《冷庐医话》指出:“作事宜从容详镇,为医尤甚,不特审病当然,即立方亦不可欲速贻误。陆定圃有一弟一子;皆为名医误药而卒。”

有的医者是“不过以身负重名,若用寻常方祛,不见出色,故小题大做,以自炫其奇。医家敢于以药试人,病家亦甘于以身试药,此风日起,流毒无穷”。那些只顾捞取名誉的医者,亦常是贻误较多之人,应引以为戒。医者应该是为了病人的键康,置自身之名誉而不顾,

这才可谓良医。如《医界之铁椎》引扶氏医戒说; “医者不明最贵之真理,恐药之不适应于病,归罪于己,宁俟病者之自死而怠于救治者极多,此为逡巡畏缩之庸医。真知医者唯知有益于患者,自己之生命名誉皆所不计也。”这样才是受人推崇的好医生。

历代医家对医德的要求,值得当代的人学习!

六、医者应常自省自悟

医者在诊治过程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个人犯点错误不可怕,怕的是毫无悔悟。要改过,过而知改,则一朝之悔悟,即有转凶为吉之机。坏事可变为好事,从而使医者总结教训,少致贻误,可成为更高明的医师。如《先哲医话集》说:“凡医误药几十遣,然后困心,焦虑,得以成良医之名。”医者勤思省,可以更好审事处物,亦是减少贻误的手段之一。《医家心法》说:“常谓为医者,当虚心博览,事事讨一分晓,然后出而应世,致误者庶几少耳。”医者若能经常思省,对于减少医疗中的贻误有一定的作用。

七、改变不良习气,树立良好风尚

不破不立,只有破除低劣的风气,才能树立良好的医德。首先,对某些庸医旧习应有足够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念莪对在医学界某些人身上长期存在的不良习气,进行了严厉批评: “或巧语诳人,或甘言悦听,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 或结纳亲知,或营求上荐,此阿谀之流也; 或诡言神授,假托秘传,此欺诈之流也;或望闻问切,漫不关心,妄谓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或妒嫉性成, 排挤为事,阳若同心,阴若浸润,是非颠倒,朱紫混淆,此妒嫉之流也; 有贪得无知,轻忽人命,妄轻投剂,至于败坏,嫁谤自文,此贪悻之流也,有素者相知,苟且图功,有素不相识,遇延辨症,或延医众多,互为观望, 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惟求免怨,坐失机宜,此任医不专也。”这些旧习应坚决予以纠正。在树立良好风尚方面。

《理瀹骈文》要求每个医者做到; 要为人正直,有德性气节;不可放荡;心宽厚,不可刻薄,处处以情理相体,胸中清静、慈祥;要谨口,防病从口出,以寡言为贵,不要无事寻话,在我无意,在人有心;要用功; 博观经史,明理应事, 若终日闲散,不学无术,精神难振,遇变鲜有能作为者; 要安分,勤苦所获,却无忧患; 要择交;要积善,毋为损德之事等等。

历代医家还要求医者品行端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已……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札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还要求医者实事求是,“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

有的医家还要求医者举止方,如孙思邈认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在汪,不皎术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酚。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

以上这些都是历代医家对每个从医者品德风尚的要求。今天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医疗道德风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