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载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经验 (转载)

 benls 2017-10-04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见于多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也可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如甲亢等。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副作用较大,或可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其有效性常常被副作用所抵消,并不能改善病人的长期预后。中医药因其安全、有效的特性,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中属“心悸”、“怔忡”的范畴,史载祥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病机上有虚实两端,虚者以气虚、肾虚为主,实者以痰热、瘀血为主,治疗上既强调辨证论治,又注意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从虚实两端认识病机

心悸的形成,多由年老体虚、情志不遂、劳心过度、猝受惊吓或感受外邪等因素引起,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者有气虚、肾虚、实者有痰热、瘀血,均可导致心无所主,心神不宁,故见心悸、怔忡。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若因年老体衰,五脏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突受惊恐,恐则气下,均可引起胸中大气虚损,虚极下陷,不能发挥助心行血的功能,心血瘀阻,使心无所主,心神不宁,故心悸、怔忡。

  若妇女绝经前后天癸耗竭,肾气衰减,肝肾精血不足,不能滋养心血,血不养心;或阴虚生内热,虚热扰心,心神不宁,亦可导致心悸。

若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炼液生痰,痰火互结,上扰心神,亦可导致心悸的发生。或肝郁气滞,瘀血内停,或外邪侵犯,内舍于心,均可使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亦可引起心悸。

  史载祥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多端,但临床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有气虚下陷,肾阴亏虚,痰火扰心,心血瘀阻等,这几种类型可以互相兼见,如气虚下陷常兼见血瘀,肾阴亏虚常兼见虚热等。

2 临证强调分型论治

  史载祥在临床上辨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强调要分清虚实,根据病人的脉、症、舌等辨证论治。对气陷血瘀型,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动则加重,气短,胸闷,或胸痛,乏力,自汗,舌淡苔薄,脉虚弱或沉细数等,治以益气升陷,活血化瘀。方用自拟升解通瘀汤加味。原方组成:生黄芪、山萸肉、党参、知母、三棱、莪术、升麻、柴胡、桔梗。对阴虚内热型,临床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烘热汗出,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以补肾滋阴,清心安神。方用二仙汤加味。对痰火扰心型,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痰多泛恶,胸闷脘痞,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治以清化痰热,宁心安神,方用柴芩温胆汤加味。对心血瘀阻型,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胸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等,治以活血祛瘀,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同时根据兼症的不同,随症加减。兼乏力、汗多、口干等气阴两虚者,常合用生脉饮以益气养阴;兼见失眠、多梦,常用黄连、肉桂、菖蒲、远志等以交通心肾;伴心烦者,合用栀子豉汤;伴头晕、头痛等肝阳偏亢者,加潼、白蒺藜以滋阴平肝潜阳;伴气上冲感者,加桂枝、茯苓以平冲降逆;伴胸闷、脘痞、苔腻等痰浊明显者,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

3 加用重镇安神之品

  史载祥教授认为,心悸之症总由心神不宁所致,所以无论虚实,均应加用重镇安神之品,使心阳得潜,心神得安,从而减轻心悸的症状。临床上他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生牡蛎、生龙骨、珍珠母、琥珀面、磁石等重镇之品。并且他非常重视外治法,自创五龙散外敷脐部,由五倍子面30克、煅龙齿面20克、朱砂面1.5克、琥珀面1.5克组成,以水调匀,每晚睡前贴于脐部,有敛汗、镇惊、安神之效。这样既能取得安神定悸的疗效,又可避免了朱砂等长期服用的毒副作用。

4 快慢综合征的病人合用温阳补肾之品

有些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同时并发有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有“慢快综合征”及“快慢综合征”的区别,认为都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特殊类型。还有一部分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同时伴有长间歇。对于这类病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后,常常使心率更缓慢。若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又常常有心动过速的症状。药物选择难度很大。对于这类病人,史老师常在上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温阳之品,如附子、麻黄、细辛等,以鼓舞心阳,提高窦房结自律性,从而也会起到抑制异位心律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窦房结的功能逐渐减退,临床可见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等肾虚的表现,史老师又常加仙灵脾、菟丝子、枸杞子等补肾之品。

5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史老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也充分吸收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常选用苦参、黄连、甘松等,以达到减少异位心律,提高疗效的目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苦参碱类生物碱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肯定而显著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一种非特异性“奎尼丁样”作用,即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系统,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黄连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通过提取的生物碱—黄连素,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增加细胞内钾外流,钙内流而达到。钙内流可使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改善窦房结功能。动物实验也证明黄连素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具有与美西律相当的疗效。甘松能够延长动作电位时程,阻断折返激动,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可减少24小时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

6、病案举例:

案1:王某某,女,70岁,2010年5月27日初诊:患者4年前出现持续性房颤,近半年来出现凌晨心悸,从睡梦中惊醒,憋气,自觉吸气不进,指尖发凉,平素乏力、气短,自汗,畏寒,大便干,2010年5月26日Holter示:房颤律,Ⅱ°房室传导阻滞,大于2秒的停搏442个,最长R-R为3.7秒。安贞医院曾建议安装起搏器及射频消融治疗,但患者拒绝,寻求中医治疗。舌质暗苔黄燥有裂纹,脉沉细寸弱。辨证大气下陷,瘀血阻络,治以升陷祛瘀,温阳补肾为主,方以升解通瘀汤加味。处方如下:生黄芪15g 知母10g 桔梗5g 升麻5g 柴胡5g 党参12g 三棱10 g 山萸肉15g 益母草15g 莪术15g 全瓜蒌30g 决明子30g 穿山龙30g 红景天30g 西洋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仙灵脾10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5g 细辛2g 水煎服,七剂。

2010年6月17日二诊:仍凌晨心悸,最长持续20分钟,口干欲饮,口唇起疱,舌质暗苔黄燥有裂纹,脉沉细数。处方如下:生黄芪15g 知母10g 桔梗5g 升麻5g 柴胡5g 党参12g 三棱10 g 山萸肉15g 益母草15g 莪术15g 西洋参1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内金15g 生牡蛎30g(先煎) 红景天30g 穿山龙30g 潼、白蒺藜各15g 全瓜蒌30g 怀牛膝15g 石斛15g 生地15g 水煎服,七剂。

2010年6月29日三诊:中药每日只服半剂,诉凌晨心悸发作程度减轻,烘热汗出,极易疲乏,动则气短,舌质淡暗苔薄黄,脉沉细短滑。上方加磁石60g(先煎) 淡附片8g 水煎服,七剂。又以五倍子面30g、煅龙齿面20g、朱砂面1.5g、琥珀面1.5g,以水调匀,每晚睡前贴于脐部,有敛汗、安神之效。

2010年7月13日四诊:凌晨心悸未发,无口干,仍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薄质裂,脉沉细。上方去牛膝、穿山龙,淡附片加至10g 炙甘草10g 白芍15g 桂枝10g ,水煎服,14剂。

2010年8月10日五诊:凌晨心悸未发,8月6日复查Holter示:异位心律-Af, Af伴心室长间歇(最长R-R为3.128秒),平均心率75次/分,最小34次/分,最大136次/分,大于2.5秒停搏33个,ST-T部分时间改变。便干,舌淡苔薄质裂,脉沉细,尺弱。上方淡附片加至15g 加生白术60g 水煎服,七剂。

2010年8月19日六诊:凌晨心悸未发,最长停搏由3.7秒降至3.2秒,西医认为可暂时不安装起搏器,上方淡附片加至30g 生白术加至100g 水煎服,七剂。又上方加减治疗一月余,2010年9月27日复查Holter示:异位心律-Af, ,最长R-R为3.3秒,平均心率71次/分,最小27次/分,最大167次/分,大于2.0秒停搏269个,ST<0.1mV。凌晨无心悸发作,乏力、气短均改善,体力增加,活动量较前增加,又以上方加减服用两月,改为成药心元胶囊、诺迪康口服,随访两月病情稳定。

按:本例患者是持续性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西医药物治疗比较矛盾。史老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证候分析,认为胸中大气虚损,气虚日久,损及胸阳,阳气不足,则温煦推动无力,导致瘀血、痰浊等“阴邪”留居胸中,胸阳被遏,心神被扰,故见心悸怔忡,胸闷憋气等症。其基本病机是气虚、阳虚,故见乏力、气短,自汗,畏寒,脉沉细寸弱等。气虚阴津化生不足,故又见口干、便秘等阴津不足等表现。本证是本虚标实证,本虚导致标实,标实又加重了本虚。治疗宜益气升陷,活血祛瘀,温阳潜镇为主。方中生黄芪、党参、西洋参益气生津;桔梗、升麻、柴胡升气举陷;三棱、益母草、红景天、穿山龙活血祛瘀;全瓜蒌、决明子化痰通腑;山萸肉、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知母甘寒以防其升发温燥过度;仙灵脾、菟丝子、枸杞子、细辛补肾通阳。二诊口干、舌燥等津伤明显,去仙灵脾、菟丝子、枸杞子、细辛等温燥之品,加石斛、生地等养阴生津。三诊心悸减轻,口干亦减,在上方基础上加淡附片、磁石以温阳潜镇安神。四诊、五诊、六诊在原方基础上逐渐加大附子剂量。治疗约半年,患者心悸、胸闷症状消失,体力活动增加,动态心电图显示大于2.0秒停搏较治疗前减少50%(由442降至269)。可以看出,史老师治疗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这类病人,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应用大剂附子等温阳药物,既能明显改善传导功能,又不会提高心室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案2:陈某某,女,47岁,2010年3月27日初诊:阵发性心慌2-3年,多在生气、精神紧张时发作,眠浅易醒,腰酸腿软,烘热汗出,心烦,2010年5月25日Holter示:频发室早,室早二联律、三联律,室早26718个/24小时,ST-T无明显改变。近期出现便血,肠镜示:直肠多发息肉。外科建议手术治疗,但因室早太多,认为无法手术,故来诊。舌淡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迟。3年前因卵巢囊肿行卵巢子宫摘除术。辨证为阴虚内热,治以补肾滋阴,清热安神,方以二仙汤加减。处方如下:仙灵脾8g 知母15g 黄柏15g 巴戟天10g 山萸肉15g 黄连10g 肉桂2g 赤芍30g 生地榆20g 生槐花15g 玄参15g 浙贝15g 远志10g 水煎服。

2010年4月8日二诊:诉仍心悸阵发,自汗,食后脘痞,反酸,烧心,恶心欲吐,舌脉同前。处方如下:仙灵脾10g 仙茅3g 知母15g 黄柏15g 山萸肉15g 当归10g 巴戟天10g 怀牛膝15g 桔梗8g 川芎10g 赤芍30g 生地15g 全瓜蒌30g 半夏10g 黄连6g 水煎服。

2010年4月24日三诊:心悸减轻,仍自汗、盗汗,剑突下阻塞感,呃逆,复查心电图未见早搏。舌淡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迟尺弱。上方加柴胡8g 枳壳10g 水煎服。

2010年6月27日四诊:心悸明显减轻,早搏减少,复查Holter示:频发室早,室早三联律,室早12657个/24小时,ST-T无明显改变。4天前顺利行直肠息肉切除术。

按:本例患者是绝经期的妇女,并且在3年前因卵巢囊肿行卵巢子宫摘除术。《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行坏而无子也。”史老师认为妇女绝经后天癸已竭,肝肾精血亏虚,不能充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阴血不足,燥热内生,扰动心神,故发心悸之症。肝肾阴虚,内热丛生,故见腰酸腿软,心烦失眠,烘热汗出等。治当补肾滋阴,清心安神。方选二仙汤加减。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既可补肾助阳,又可滋阴填精,不燥不腻,刚柔相济,使阳气自复,阴精自生;配伍当归以补血养血;知母、黄柏润燥滋阴,清泄虚热;山萸肉补肾滋阴;黄连、肉桂交通心肾;赤芍、 生地榆、生槐花凉血止血,以治兼症。俾肾精得填,心血得充,心神安宁,则心悸自除。可见,心悸之症,病位不独在心。尤其对于更年期的妇女,肾阴不足虚热内扰也是导致心悸的重要病机之一。

(李春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