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吸烟成瘾源于一个人的悖论心理

 洛河ing 2017-10-04

吸烟是一个想放放不下、想停停不了,不吸难受、吸了后悔的集恐惧、憎恶、嗜好于一身的怪异行为。我国52.1%的男性有这种行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吸烟成瘾这一怪异行为的认识,无外乎停留在这样几个方面:烟草;尼古丁;吸烟危害的教育;烟文化及环境;自我意志力;国家对烟草制品的生产、包装、销售及税收的抑制力度;控烟立法等等。然而这些都不是导致吸烟成瘾行为的根源,其根源是来自思维本身的局限性——悖论心理。


首先来了解一个现象。即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很早就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当按照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却是逻辑的矛盾。即:有A可以得出非A,或者有非A得出A,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悖论。比如:一个力大无比的人,却无法将自己提起来。


悖论是一个困扰人们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它涉及的层面和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其中有一个与我们的思维相关的悖论,叫罗素悖论,它是由罗素本人于1901年发现的。他发现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内部包含着矛盾。就是说,我们赖以认识客观世界的精准工具本身有问题,反映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局限性。这一发现,撼动了整个数学的根基。也因此,引发了数学历史上的第三次危机。


罗素悖论是这样构造的:在所有的集合当中,可以合法的分为两类:


第一类,正常集合。即:集合不把自己作为自己集合的元素。比如:所有中国人组成的集合,集合本身不是中国人。所有自然数字组成的集合,集合本身不是自然数。


第二类,非正常集合。即:集合自己是自己集合的元素。比如:所有概念的集合,集合本身,就是集合的一个元素。所有集合的集合,集合本身,也是集合的一个元素。


现在,当把所有的第一类的正常集合,组成一个集合R。那么问:R属于哪一类集合?


如果R是第二类集合。就是说R是把自己做为自己元素的集合。但R的定义是:它所有的元素,都是不把自己作为自己元素的集合。所以R只能是第一类的。如果R是第一类集合。既R是不把自己作为自己元素的集合。根据R定义:所有不把自己作为自己集合元素的集合,都是R的元素,说明R就是R的元素。所以R只能是第二类集合。因此形成悖论。


罗素悖论还有一个通俗的表达形式,称为理发师悖论。内容是:有个理发师规定:我只给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可是当他自己拿起刮胡刀,要给自己刮脸的时候,却遭遇到了难题。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脸,他就成了给自己刮脸的人,按规定他不该给自己刮脸。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脸,按规定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脸。结果是:刮就不该刮,不刮就该刮


关于悖论,经人们研究发现,悖论的产生与自我指涉相关,所谓的自我指涉是指 “作为总体的元素、分子和部分,反过来直接指称这个总体,或者直接用这个总体来定义”(引自:陈波.逻辑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7-238)。而在罗素悖论中,以理发师与顾客作为事件的总体,当理发师把对顾客的规定,反过来指向自己的时候,便出现了自己不仅是规定的设定者,同时也是被规定规范和作用的对象,这样的自我指涉现象。因此导致了悖论。


再来看看戒烟这件事。戒烟通常是指以对抗、革除的心态,去面对吸烟行为。而在吸烟这个复合行为中,区别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唯一的因素,是戒烟者头脑中渴望吸烟的念头。就是说,所谓的戒烟,实际上是指以对抗、革除的心态,去面对和回应渴望吸烟的念头。


然而念头与摆脱烟草的愿望,均来自戒烟者意识范畴的东西,戒烟者既是渴望吸烟的人、戒烟的执行人,同时也是当事人。因此当念头与摆脱吸烟的愿望彼此作用时,在心理及意识层面,不仅出现了冲突心理引发痛苦,同时也形成了自我指涉现象。


即戒烟就意味者是在鼓励吸烟,越是强烈戒烟,烟瘾反而越大。使得戒烟者无论采用怎样的戒烟技术和手段,包括:提升意志力、药物替代、环境转移、数天、打卡等形式,只要对念头产生了回应,其结果不仅会引起冲突心理,产生难受感,同时只会趋向回应的对立面——渴望吸烟的念头。就像那个理发师所处的“刮就是不刮”的窘境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会吸烟成瘾,以及戒烟难的根源。


综上所述,吸烟成瘾现象,既不是大脑器质性问题,也不是生理的原因,而是由不当思维活动引发的悖论心理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想成功戒烟,首先是要解决好悖论心理。就是说,面对念头,既无须考虑理、还是不理、也无须考虑弃、还是不弃、对念头彻底地不予回应,什么都不做,也不再言戒。如此才能从悖论的怪圈中走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