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唐灭楚之战,既然统治了全境,为什么还是大败而回?

 思明居士 2017-10-04

南唐灭马楚之战,是五代十国后期的重大事件,其过程和结局颇有戏剧性,然其背后仍是有着深刻的内外因素的。

早在马楚政权的始祖马殷在位时,因其奉行紧跟北方中原政权的政策,故与当时的杨吴政权及其后身的南唐王朝相互敌对、屡起战争。马殷死后,其诸子争位、内讧不已,马楚政权的实力急剧衰弱,公元950年12月,据守朗州地区的马希萼,依靠朗州土著军阀势力的支持,起兵攻入潭州,处死原国主马希广及大批马楚政权的原有官吏,武力篡位成功。但马希萼本人却是骄奢淫逸之辈,在他统治时期,原有的朗州土著军阀势力膨胀,在其部属王逵、周行逢率部潜归朗州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为以刘言为名义首领,王逵、周行逢、何敬真等军阀拱卫的事实上的独立地区。而后马希萼的弟弟马希崇在部将徐威簇拥下,将马希萼驱逐至衡山,这时的整个湖南地区,成了朗州、潭州、横山三足鼎立、互相敌视的政治局面,而当自感危机、兵微将寡的潭州马希崇向南唐求救时,南唐君臣们认为吞并马楚的机会终于来临。

公元951年10月,南唐国主李璟以边镐为大将,以精兵万余人西进潭州;以武昌节度使刘仁瞻部进击岳州,以合击马楚。结果是进军一路顺风,马楚各地守军闻风而降,边镐军居然在“未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直入潭州,将马希崇君臣迁往金陵,而刘仁瞻部也轻取岳州,至此马楚政权覆亡,南唐国内君臣、百姓一时大庆,以为中兴。

然而,轻易得到的胜利是不稳固的,首先,被朝廷册封为武安军节度使以镇守湖南的边镐,虽崇信佛教、心地仁慈,人称军中“边菩萨”,然统军不严,更缺乏统御全局、震撼各地诸将的能力和威望。其次,南唐由于与南汉、吴越等政权的战争还在断续进行,因此对湖南各地实施了近乎竭泽而渔的搜刮政策,短短时间内尽失民心。其三,朗州地区诸军阀政权依然存在,且始终对南唐新近征服的战利品虎视眈眈。

公元952年正月,边镐部下奉节都将士孙朗、曹进等发动兵变未遂,残兵逃奔朗州,将潭州地区南唐军队之虚实全部告知朗州诸将。当年十月,在周行逢“事贵神速,缓则彼为之备,不可图也”的建议下,刘言遣王逵、周行逢、何敬真、张倣、蒲公益、朱全琇等分道进军潭州。在朗州诸军几乎倾巢而出的猛攻下,边镐统帅的南唐驻军节节败退,在南唐援军未及时赶到下,很快丢失潭州,最终全部退出湖南,中兴之态,终成昙花一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