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寸耕堂铭砚展-1

 老樟xy67896789 2017-10-04
瞬间意义的生成 永恒的意义
寸耕堂铭砚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盛大开幕


    2017年9月23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北京杏坛美术馆、如果艺术协办的“寸耕堂铭砚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


    展览展出了王镛先生近两年所藏一百零一方历代古砚及其亲手制作、题写的砚铭和题拓。开幕式由王志先生主持。展览主办方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李虹霖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先生在开幕式上分别致欢迎辞,随后吴洪亮先生宣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贺信,最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先生致答谢词。


    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王明明、周和平、李宝林、姜宝林、韩国臻、刘正成、吴悦石、郭石夫、郭子绪、胡抗美、何家英、卢禹舜、石开、邵建武、唐勇力、赵卫、范扬、范存刚、张陆一、李庚、牛克诚、何加林、黄惇、李刚田、崔志强、李胜洪、朱天曙、曹守娟、龙岩、于明诠、赵长刚、朱培尔、王秀玲、陈国斌、于光华、张铁林、于文江、刘庆和、杭春晓、黄玄龙、任重、胡妍妍等各界嘉宾和观众共千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策展人吴洪亮先生介绍:“寸耕堂铭砚展”是暨2015年“寸耕堂题跋——天赍楼藏文字瓦当六十品”学术展后的又一次大展。王镛先生在古砚的收藏、鉴赏、考释和题跋过程中,将书法、篆刻和镌工艺术融为一体。彰显作品的文化气息、“写意”的精神意趣和学术价值。故而此次铭砚展也为当代砚藏开启了新模式,树立了新标杆。


    学术主持邹涛先生介绍,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王镛先生两年多来所藏的一百零一方历代古砚,还将砚铭刻于砚侧、背,并做成拓本,然后在砚拓周围题跋详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古砚收藏铭刻展。因此展现了王镛先生文学、史学、美学、工艺、书法、镌刻等综合艺术成就,意义非同寻常。“文房四宝”是传统文人文化精粹,“四宝”之中,又以“砚”为首,特别受历代文人青睐。文人将自己对砚台的赞美,写成“铭文”,通常令石工刊刻于上,谓之“砚铭”。 通过砚铭内容等可以考察砚史乃至文人雅尚,其文献意义、审美价值、艺术影响远远超过了砚台本身。王镛先生希望大家通过观看古砚、铭刻、题跋书法的同时,提高对作砚铭和题跋的关注,开阔史学、美学的文化艺术观。


    展览同时首发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寸耕堂铭砚题跋辑》、 《寸耕堂砚丛上下辑》两部著作。







    开幕式结束后共六十余位嘉宾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以展览为契机,从展览的题材到作品形式策划再到展览在当下的意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



    据悉,展览将于2017年10月6日结束,欢迎各位朋友前往参观。




砚之维度 铭之幸福
——写在“寸耕堂铭砚展”之前


按照中国人的算法,王镛先生今年七十岁了。古稀之年的王先生在我这个晚辈看来还有着清澈的眼睛与好奇的心。“退出江湖半步”的他近两年在做着一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事,为一百零一方古砚书写、刻制砚铭。这是已站在书法艺术高点的王镛先生新的尝试。如今大功告成 ,王先生希望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做个展览,我有幸再次受邀为先生策展,心中十分忐忑。说实话对书法我已是不敢多言,砚铭之堂奥更是不敢妄语,只能出于服务的心态做些基础的工作罢了!


     本次王镛先生的展览定名为“寸耕堂铭砚展”,是以砚为中心展开的一次“系统集成”式的多维汇聚。这里有关于古砚的学问、考据的学问、铭文的学问、书法与篆刻的学问、绘画与雕塑的学问、拓片与题跋的学问等等……因此,砚与铭所引发的对物与心、往昔与当下、时间与空间的探求,使这件旧时文人的雅事生发出许多当下的意义。这些意义中可以有信息时代里对传统文化模式的反思;有键盘时代中对书写与铭刻的反思;有数字时代内对砚田耕作的反思。然而,这或许是学者式的解读,在我与王镛先生的交流中,他并不为诸种学问与历史藩篱所累,以古砚载心,于文脉中求新痕,不过是他艺术生活的一个新游戏,只是玩得专注,玩得精彩罢了。所谓“从心所欲”是一份心境,“不逾矩”其实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王镛先生如今的堂号叫 “寸耕堂”,来自他收藏的清代学者梁章钜所书的一块匾额。莫武先生考证:“寸耕”一词应是直接源于苏东坡的诗句,“君家长松十亩阴,借我一庵聊洗心。我田方寸耕不尽,何用百顷糜千金。”而此展中也有一方“寸耕砚”,砚中雕有卧牛回首,是宋砚,得于东瀛。王镛先生称:“寸耕堂主人用寸耕砚,宜乎”更有铭文:“伴我晨昏,以耕心田”。的确,铭砚如“寸耕”,“心田”耕不止,自有其中的幸福。


故而,此展应有“多维”的幸福,以及一份“从心所欲”的纪念!


吴洪亮
2017年9月20日于北京画院


王镛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
瞬间意义的生成 永恒的意义
寸 耕 堂  铭 砚 展

2017年9月23日
·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王志先生主持









开幕式现场
------------------------------------------------------
策展人吴洪亮先生宣读范迪安院长贺信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王镛先生的“寸耕堂铭砚展”今天堪称盛大开幕,我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致以热烈的祝贺!因出差在外,不能出席开幕活动,但我深知书法篆刻界和美术文化界的许多朋友都期待这个展览的举办,并深深感佩王镛先生总是不断推出新的创作成果,不断树立新的学术标杆,这次展览展出了他潜心研究和刀笔耕耘的新作,让人眼界大开,为之振奋!
   “文明纪,自砚始”,中国古来有造砚、赏砚、藏砚、铭砚的深厚传统。一方小小的砚台,既是文房四宝之一,也是书写艺术和书法文化的载体。作为当代书法和篆刻大家,王镛先生对砚情有独钟,从品鉴到收藏、从研究到刊铭,贯注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珍惜之心和弘扬之志。他以砚石为精神之友,既作专家品鉴,也作研究文章,将铭砚作为一种综合的创作方式,经年累月,使铭砚作品蔚为大观,打开了我们认识传统文化一方新的天地,也超越了传统铭砚的学问范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方宇宙乾坤,而众多作品汇为一堂,更如星河象斗,光彩灿烂。
   王镛先生以砚问道,把每一方砚石看成是造化生命,在他的铭文中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在为每一方砚的命名和刊铭中追寻历史、明辨身世、对话古今、抒写情怀,让人读来心胸开阔、浮想联翩。王镛先生以砚探艺,将书法和篆刻的创造才华融入砚体,无论是章法布局还是刀笔形式,都体现了创新的追求和独特的品格,让人从诗文内容到篆书刀工都获得审美经验的通感,观赏之际,兴味盎然。
   概言之,在王镛先生那里,为砚刊铭就是以耕心田,每一方作品都饱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内涵,也成为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方式。可以说,砚石虽小,其意大也,所以我称他的这次展览是盛大开幕。
   祝展览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范迪安
2017年9月2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