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瘗旅文》考古

 想看书的 2017-10-04

杨德俊 王阳明心学研修院

三人坟位于修文县谷堡乡哨上村的蜈蚣坡山腰,距县城12公里,奢香夫人所开龙场驿至六广驿的古驿道从坟旁经过。坟为分葬块石合砌的墓冢,封土高1.6米,直径3米。蜈蚣坡巍峨雄奇,陡峭险峻,古树盘根,松涛啸啸,真是浩翰幽深。王阳明先生在《瘗旅文》中有感而吟出了“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的名句。

据《瘗旅文》中记载,明正德四年(1509)秋月三日,有一个从京城来的吏目,带着他的儿子和仆人去南边上任。行至龙场时,因天不停地下着细雨,加上已到天黑时候,于是投宿在龙场苗族人家。第二天早上,王阳明派人去看望他们,准备向他打听一下京城的情况,不料三人己经离开往前行了。三人因长途跋涉,顶风霜,冒雨露,又饥又渴又劳累,加上筋骨疲惫,瘴疬侵袭,这时已经是有气无力。接近中午的时候,王阳明听人说:这三人走到蜈蚣坡,吏目已经死于坡下,儿子和仆人在那里哭泣,非常悲伤。当天傍晚,又有人说:蜈蚣坡死了两人,旁边有一人坐着悲伤叹气,不知该怎么办?知道是吏目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上午,又有人来说:看见蜈蚣坡下有三具死得僵硬的尸体。知道这是仆人又死了。王阳明听说后,想到那三具暴露的尸体没有收殓,令人痛心,侧隐之心由然而生,便吩咐两个童子拿着撮箕和铁锹前去掩埋。两个童子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心想路上死了行人,自然会有当地住户处理,何必要我们跑几十里路去掩埋呢?王阳明便对两个童子说:唉,我和你们两个,与他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啊!两个童子也都怜悯那死去的三人,悲伤地淌下眼泪,愿意一起前去蜈蚣坡,就在那三人死去的旁边,挖三个坑把三具尸体掩埋了。同时带了一只鸡、三碗饭作为祭礼祭祀他们。王阳明流着眼泪,作《瘗旅文》凭吊三位死者。文中对客死路旁的主仆三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无限感伤。但王阳明认为,为人应该大义凛然,无私无畏,人生不应为升官发财去忙碌奔逐,为财丧身。不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应该忧心忡忡,垂头丧气,要力争自立自全。《瘗旅文》既文辞凄戚,哀惋动情,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又朴实深刻,脍炙人口,感人至深。前人已将其作为古代散文名篇收入《古文观止》,并与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而广为传诵。

清乾隆八年(1743),时任修文知县的王肯谷,恰遇山东氶水别驾(通判)孙谔因到贵阳办理公事,特意到修文,两人因被《瘗旅文》所感动,特一道到蜈蚣坡寻找三人墓。因年久无人管理被荒草湮没,当地人都不知道《瘗旅文》中所讲的三人坟在哪里。最后找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才带他俩到坟前。只见坟墓及四周被蔓草覆盖,几乎不能辨别,感到非常悲伤,于是决定捐资修筑坟墓,并于乾隆十年(1745)春季赋诗撰文刻碑立于坟头,后又把《瘗旅文》刻成石碑,立于坟侧驿道上,供过往客人凭吊观瞻。因碑位于蜈蚣坡两山之间,碑又高又大,当地人把此地叫做“大碑垭口”,沿袭至今。

王肯谷和孙谔刻立的《题三人坟》墓碑,在民国年间已被损坏,《瘗旅文》碑在“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四旧”被造反派砸坏,坟墓因年久失修己坍塌,之后曾被盗墓者盗掘。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三人坟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进行培修。笔者1989年从事文物工作后,曾几次到三人坟,看见《题三人坟》碑只有左下角一小块在墓侧。心想这一重要的阳明文化遗迹应该恢复,于是准备培修坟墓,重刻《瘗旅文》碑和《题三人坟》墓碑。笔者通过多方关系,终于在贵州省博物馆复印了1964年拓印的《题三人坟》碑拓片,《瘗旅文》碑拓片模糊,无法按原字迹重刻,但《瘗旅文》有原文,可另请名家书写后再刻。可《题三人坟》墓碑拓片是5块残碑所拓印后拼接的,有多处残缺的地方,而在查了明清时期刊刻的《贵州通志》中,未见收录此文,最后在修县地方志办公室打听,副主任朱五义说在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中有,已经收录在他所编的《修文名胜风光诗文选》中,朱五义送给笔者这本书,一看还是有很多缺字,现照抄录如下:

癸亥秋月,会同王明府过蜈蚣坡,询三人墓,人无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拨藤,引道而至墓前,则荒烟蔓草,几莫能辨。□□□□□□久之,不胜怆然。因与明府共谋,捐金筑墓立碣,并口占一律,使后之吊者得有所考据,三人有知,当吟吾诗于青枫落日间也。

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冥。史书遗载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魂叫青枫天欲暮,骨缠白草昼常曛。蜈蚣坡下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东鲁孙谔。

余幼时读文成集至瘗旅一篇,其一种至诚恻怛之意,洋溢于卷轴间,真千古不可研磨之文也。而吏目遂籍是以不泯,呜呼,彼三人者亦云幸矣。庚申春,余选授修邑,即古龙场驿文成公谪居之地也。抵任后即询访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皆不可复识,惟龙岗书院遗址尚存,惜鞠为茂草。余请诸各宪重建扩新之。距县城二十余里蜈蚣坡下坟三,即瘗旅故处。,蛮童猓女。往往樵牧其间,岁久渐平,屡欲往视未果,适署别驾,孙公因公至修,偕余俱道经墓侧凭吊,不胜感慨,今命居民封其基,周围各留空地,又不得侵占,更必勒石垂久。孙解囊捐金,欣然对余曰:必如是,庶可使遗泽不致久而遂湮,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

修文令醴泉王肯谷谨譔并书,金筑陈登瀛镌字。

笔者把三人坟残碑拓片与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对照,仍然无法查清全部文字和原碑排列形状。于是用几张比较大的纸画好格子,把残碑拓片上的字与民国《贵州通志》上抄录的文字相互对照,反复排列了几次,终于知道原碑式样,原碑上部是半圆形,中间8行的字比前面的四行和后面的四行字要高出两字,拓印拓片的时间比民国《贵州通志》上抄录的时间晚30余年,残碑又损坏一些,能抄录的字少于民国《贵州通志》上抄录的字。但民国《贵州通志》上抄错的字、漏抄的字,残碑拓片上能看见一部分,但仍然有20多字的空白。笔者又几次到坟墓四周寻找残碑碎片,因残缺字能看见上、下、左、右的笔画信息,用猜的方式先写出这个字,查字典看这个字的意思,与句子对照原意是否符合,是否读得通,又查阅历史资料,反复核对文字,请教贵州阳明文化研究专家,经断断续续的3年多时间,终于把《题三人坟》碑上文字整理出来。经整理后的文字,除纠正错字外,比民国《贵州通志》上还多34字。全文如下:

癸亥秋,因公同王明府过蜈蚣坡,询三人墓,里人无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拨藤,导引而至墓前,则荒烟蔓草,几莫能辨,余凭吊久之,不胜怆然。因与明府共谋,捐金筑墓立碣,并口占一律,使后之吊唁者得有所考据。三人有知,当吟余诗于青枫落日间也。 东鲁孙谔。

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冥。史书已失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

魂叫青枫天欲暮,骨缠白草昼常曛。蜈蚣坡下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

余幼时读文成集至《瘗旅》一篇,其一种至诚恻怛之意洋溢于卷轴间,真千古不可磨灭之文也。而吏目遂籍以不泯,其子与仆俱藉以不泯。嗟呼!彼三人者,亦云幸矣。庚申春,余选授修邑,修即古龙场驿文成公谪居旧地也。抵任后即询访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皆不可复识,惟龙岗书院遗址尚存,惜已鞠为茂草。余请诸各宪重建并扩新之。

距县城二十余里蜈蚣坡下旅坟三茔,即瘗旅故处。蛮童猓女往往樵牧其间,岁久渐平,屡欲往视未果。适署别驾氶水孙公因公至修,偕余俱道经墓侧凭吊,不胜感慨,因命居民封其墓,周围各留空地丈许,不得侵占,更必勒石。垂久,孙解囊捐金,欣然对余曰:“必如是,庶可使遗泽不致久而遂湮,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

修文令醴泉王肯谷谨跋并书,金筑陈登瀛镌字。乾隆十年岁次乙丑仲春立。

为了培修三人坟和重刻《瘗旅文》及《题三人坟》碑,笔者经过几年的筹资,终于在1996年时,修文县建设银行同意捐资2000元钱,笔者就用这仅有的2000元钱,培修了三人坟墓,按核准的碑文、形状和书体,重刻《瘗旅文》碑竖于坟后垭口处。重刻《题三人坟》墓碑竖于三人坟前,时过20多年,有关部门未与维修,仍然依旧。

三人坟因为《瘗旅文》而闻名,国内外研究王学的专家学者者,很多在到修文玩易窝、阳明洞参观后,又专程到三人坟去考察、凭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