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大鼓

 一心斋主 2017-10-04
 2011-08-11 03:22:44  作者:Admin   来源:山东艺术馆

(烟台市、青岛市)

    胶东大鼓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初为盲人所创,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演唱者也均为盲人,所以被称为“盲人调”,俗称“瞎汉腔”,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与其它地区流行的大鼓无异,所以也叫大鼓,因流行地域而有“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名称。直到1949年梁前光到青岛演出时,才正式定名为“胶东大鼓”。

    据调查,最早演唱胶东大鼓的是乾隆初年的刘学义,已有270多年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胶东大鼓因方言音调、生活习俗及所受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形成了基本曲调相近、风格却各异的北、东、南三路。“北路”主要流行于胶东半岛北部沿海一带的蓬莱、黄县、烟台、福山、牟平等地, “东路”主要流行于胶东东部沿海一带的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县市, “南路”流布于胶东半岛南部沿海一带的莱阳、莱西、海阳、即墨、掖县、平度以及中部栖霞等县市。其中,流布于烟台等地的“北路”影响最大,代表人物有周德香、吴先达等人。

    早期胶东大鼓艺人为了吸引听众通常是演出与算卦交替进行,较完备的鼓曲艺术形成后,随着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演出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胶东大鼓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先后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会”、“盲人训练班”等组织编演大鼓进行抗日宣传。为了增强胶东大鼓的表现力,梁前光、周德香、任福庭等联手对大鼓唱腔进行改革,发挥各路大鼓的长处,并广泛汲取西河大鼓、京剧等音乐滋养,丰富了板腔,增强了艺术表现能力。那个时代的作品以战争和根据地群众工作、生产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边写边排演,有着很强的战斗性。胶东大鼓因此也被誉为“革命大鼓”。在解放战争和和平建设期间,胶东大鼓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

    胶东大鼓传统短篇书有《刘伶醉酒》、《三度林英》、《打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等数十段,中长篇书目有《红灯记》、《紫金镯》、《进宝传》等十余部。

    胶东大鼓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