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联三百副》赏析(40)

 风舞三湘 2017-10-04
编者  中国楹联学会组织有关专家编纂、注释,以进一步发掘、充实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弘扬楹联文化艺术。 本书按作者的出生年份先后顺序编排,共收录了从李基和到秋瑾共一百七十二位联家的三百副楹联,并加以简要的注释和赏析。 本书由孟繁锦主编。

本期责编|苏嬿婉

216、放鹤亭 林则徐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简注]放鹤亭: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纪念林逋。林逋:北宋诗人,字君复,后人称和靖先生,钱塘(今杭州)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其诗大都反映隐居生活。有《林和靖诗集》。林则徐:见前注。遗草:犹遗稿,即指遗留下来的著作。名花:此指梅花。此联上联切“隐”,“隐”有无奈之慨,下联切“孤”,“转不孤”意谓虽“孤”而不孤之感。尤为工巧者,上联“世”与“士”相偕。林和靖本处士,不用“士”,而用“世”,更见意味,在世真能隐者,高洁之士也。下联用“名花”而不用“梅花”,亦见蕴藉。孤山的“梅花”为和靖的专属,人人皆知,用“梅”则显呆滞,无玩味之处。用“名花”比喻德行,表现出林和靖德范为人所共仰。“孤”而不孤也。联语即景着笔,虚实结合,义深言简,表达了作者对林和靖高尚情操的仰慕之情。见《楹联四话》
 

217、题故居 前 人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身书。 
[简注]故居:在福建福州文藻山。容膝:立足之地。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此指故居简陋。等身书:与人身高相等的书。宋朝贾黄中幼时十分聪明领悟,才五岁时,其父贾玭(pín)每天早晨令他站正,展开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教他诵读。(《宋史·贾黄中传》)此指藏书很丰富。联语平易而深刻,对“师友肯临”感到欣慰,对儿孙的期望恳挚情真,读之给人以启迪。见《中华对联大典》 


218、自题联 前 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简注]这副自题,是林则徐遭诬陷被朝廷流放新疆伊犁的途中所作的七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的颔联。全诗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是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道光皇帝听信谗言,罢了林则徐的官,并流放新疆。在受到极大的打击下,林则徐没有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古训,而是“自念祸及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在流放途中,他没有悲观和绝望,仍与妻子戏谈、吟咏。舒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怀。苟利:如果有利。岂因:那能因为。避趋:回避和趋向。上联说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的生死自不计较;下联说,那能因祸就回避,是福就趋向。联语直抒胸臆,悲壮感慨,表现林则徐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和把个人的生死、祸福都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见《中华对联大典》 


219、李纲祠 前 人 
进退一身关庙社; 
英灵千古镇湖山。 
[简注]李纲祠:在福建福州西湖荷亭。原在越王山麓,道光九年(1825),由林则徐发起,移建于此。并制此联。李纲(1803—1140),字伯纪,祖籍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他曾任南宋兵部侍郎、宰相。力阻钦宗迁都,并亲率军民击退金兵。后又主张用两河义军抗金,多次上疏攻战守备方略,均未被采纳。进退:指做官和未做官。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庙社:宗庙、社稷。此指国家朝廷。《宋史·韩世忠传》:“性戆(zhuàng)直,勇敢忠义,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联语由史生发议论,语气伟重,思深旨远,情寓理中,表达对李纲的缅怀敬慕之情。见《中华对联大典》 


220、题后乐亭联 前 人 
宦游到处身如寄; 
农事何时手自亲。 
[简注]后乐亭:在江苏府署后,乃一竹亭。后乐,取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此联集苏轼诗句。宦游:外出求官;做官。此指在外做官。寄:寄居,经常调动无定居。农事:耕种的活动。亲:指亲自种稻。上联即事生发感慨;下联抒情寄怀。林则徐在署后空隙之地垦田种稻,“盖以教吴民也”。体现了作者在勤政的同时,关心农事的思想。于此,先忧后乐的精神自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