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大运河如何“漂”来紫禁城

 远方红叶 2017-10-05

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型建筑。据说,故宫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如此宏伟的建筑,仅靠北京本地的建筑材料,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其余的砖石、木料等物,要如何运抵北京呢?答案有一个:相当一部分是顺着中国大运河“漂”来的。当然,这个“漂”是比较形象的说法,是指它们由河运而来。

据资料记载,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参与紫禁城工程建造的工匠多达百万。以故宫三大殿前后的御道石为例,这些石块每块长16米,宽3.17米,重量超过200吨,为运送这些巨石,动用的民工超过两万人。

再说木材,那时,最初为紫禁城采伐的木材是产自西南地区崇山峻岭之间的珍贵木材——楠木。据介绍,仅以故宫乾清宫为例,据老工匠估算,从地面到顶层大约用了5000立方米的木料,一座宫殿所用材料数目就如此惊人,更不用说整个故宫所需的木材了。

修筑紫禁城所耗费的砖石数量同样巨大。据统计,整个工程仅用砖便多达8000万块,其中许多砖块来自山东临清。王亚民说,铺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殿地面的金砖产自苏州,是经历了繁琐的烧制工艺后制成的。

由此可见,建造紫禁城很多材料堪称集合“全国之最”。且不说别的,登上太和殿,看到的盘龙柱都十分高大,其重量可想而知。数量众多的砖石、庞然大物一般的楠木……如果走陆路,运输工作何其繁琐。

古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完美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位专家告诉笔者,明朝时候运输紫禁城的工程材料,京杭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来自云贵等地的巨大木材,砍伐之后通过当地河道转入长江,再漂至运河,最终抵达通州码头,再运到建筑现场”。

有趣的是,专家说,那些巨大的木头在河水里漂了一路,抵达北京的时候由于长时间浸泡,木材本身所含的树胶已经被冲洗掉,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其他一些辅助手段,最终将那些巨大的石块等顺利运到建筑现场。

600多年前,就是借助上述充满智慧的手段,那些数量众多、体型巨大的材料被顺利运到北京,最终在工匠的巧手之下变成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至今仍然受到世界瞩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