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雅丨漫谈王维诗歌中的“盛唐节假日”

 王天神 2017-10-05

盼望着,盼望着,假日的脚步近了。

很久没有上线的小库也开启了蹭热点模式。近来,小库在检索《王维集校注》时发现,王维有不少诗歌描写元宵节、上巳节、千秋节等节假日。这些诗歌或肃穆典雅,或朴素真挚,或狂野烂漫,是一幅幅展现盛唐社会各阶层过节度假方式的“风俗画”。咱们今天就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首“节假”诗歌,看看一千多年前的唐人是如何开启度假模式的~



胜百花


元宵


共道春灯


01



空白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因正月又称元月,且“夜”与“宵”意同,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并将此夜称为元宵。司马迁《太初历》,已将元宵节视为重要节日。此后历代相沿不变。

元宵佳节有张灯之俗,据说源于人们明火驱邪,祈求丰收,安居乐业的愿望。至隋唐之时,元宵张灯观灯更为官方所重视。在这一天,不仅皇帝和皇后出宫微服赏灯,宫女还可放假观灯。《旧唐书·中宗纪》曰:“(景龙)四年春正月……丙寅上元(正月十五日)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

对于百官而言,元宵节也是一个不眠的狂欢夜。《旧唐书·睿宗纪》载:“(先天)二年春正月……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长安皇城西面之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到唐玄宗时,观灯习俗更为盛行。他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其上装饰有珠玉金银,“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明皇杂录》)据《菊坡丛话》载,为此“当时惟王右丞奉和圣制一诗,括尽时事”。该诗为《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继以酺宴应制》。诗曰:


元宵节这一夜,灯光如昼,游人如织,到处都能听到悠扬的笙歌。宫中百福殿焚香,香气散发出来,沁人心脾。艺妓姿态容貌宛若天仙,在宫殿吟唱起舞,京城百姓竞相在宫殿外围观。歌女们的美妆妙舞,为人们所追捧的“时尚”,正所谓“定应偷妙舞,从此学新妆”。这就好比现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明星的时尚装扮引领新一年的潮流,也为某宝商家提供了发财机会。

言归正传,在元宵节这一天,京城的张灯、歌舞还只是铺垫和渲染,并非当晚的重头大戏。最为让京城百姓期待的应该是,大唐帝国的最高领导人走出宫门,与民同乐。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尤其如此。皇帝在民间“现身”的几率,估计比竹林里见到野生大熊猫还低。毕竟人家皇帝是真命天子,“龙”的化身,已不是“生物圈”的物种。因此,当皇帝出宫,露出真容时,礼仪自然也是最高规格的,那场面已不是宋丹丹“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所能hold住的。当天子出宫,百官列队引导迎接,京城各界群众肃穆注视,向天子齐颂君王寿比天地,真可谓是呼声干云霄。






上巳


清明兼


02

遨游不用




空白

三月三日是中国古代的上巳节(因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得名,曹魏以后改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在此良辰吉日,古人往往要去水边嬉游,以祓除不祥。文人雅士集会于环曲的水渠旁,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相与为乐。这种习俗在王维诗歌中多有体现。如:



(点击可查看大图)


这四首诗正如标题所示都是“奉制”之作,展现的是在上巳节这天,王公贵族在“龙池”“望春亭”“曲江”“勤政楼”春禊时的宏大场面。这四首诗虽然是写不同地点的春禊,场景的描写的也各有侧重。但将它们合而观之,就可大致明了“皇家春禊”整个仪式的程序。

首先要“斋祭”,官员奉迎皇帝、太子,一路上皇家仪仗护卫队开道,甚是威严。王公大臣等列队跟随在龙辇之后,姿容若仙的乐妓奏乐清歌,期间还有妙舞助兴。待回勤政楼后,皇帝宴请群臣,君臣同德,增进彼此之间感情,并举办大型的文艺联欢会,场面欢愉融洽。



盛唐皇家春禊仪式的超豪华阵容,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盛唐国力的强大。晚唐时,这种皇家庞大的春禊仪式渐趋衰落,绝少见于诗歌作品,这也可以说是国力衰退的一种反映吧。





照万方


千秋


太阳升兮


03



空白

唐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庆节”,不过时任皇帝“降诞之日”,也就是生日却多充当“国庆节”的角色。唐玄宗将其生日作为法定节假日,称为“千秋节”,后更名为“天长节”,放假三天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上以降诞日,燕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燕乐,休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

既然是皇帝过生日。在生日party上,臣子们手拍手,齐唱《生日歌》显然是不够庄重的。怎么办呢?嗯,还得是作诗吧,谁让唐王朝是诗的国度呢。能在国宴上,在皇亲国戚、功勋耆老以及士农工商各界优秀代表面前,有机会为皇帝献上辞藻华丽、感情充盈的颂诗是何等风光之事。



天宝七年,玄宗时年63岁,执政已35年。当时的王维也已近半百,他见证了英主玄宗开创的盛世。他知道,这是一个值得称颂的时代,君臣同德,百姓安乐,四邻宾服。在当年的“天长节”上,王维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将自己对帝国的自豪情倾注到诗歌之中,作《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其诗曰:


该诗将玄宗比作从东方升起的太阳,光照四方,恩泽绵长。圣主以德礼治国,继承上古唐尧、后稷遗风,上合天道,下抚百姓,备礼群神,国泰民安,祥瑞迭出。在王维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他对英主的赞美,也是对他所处伟大时代的歌颂。




重阳


少一人


04

遍插茱萸




空白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到唐代正式被定为法定节日。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在这一天,宫廷和民间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写出了当时“登高远眺”和“插茱萸”的风俗。

除了些民间过重阳节外,王维还在诗中详细描写官方过重阳节的场景。如《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诗曰:


在这一天,官方会举办盛大庆典。臣子为皇帝祈福。期间,在豪华的盛宴上摆放芍药和金鼎,并在饰以玳瑁的筵席上插着茱萸。打开宫殿右边的侧堂,悬挂的钟磬奏响动听的音乐,祝愿皇帝万寿齐天。这可以看作官方庆祝重阳佳节的重要资料。




民间


其他


祭神节日


05



空白

在唐朝诗作中,直写民间傩巫的诗歌并不多见。王维《鱼山神女祠歌》则通过组诗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女巫迎神和送神两个环节的具体情形。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人在祭祀迎神时,先是众人击鼓、吹箫,营造气氛,而后女巫出场,迈着纷繁的舞步,向神灵供奉清酒,期待神灵的降临。到送神环节时,同样是女巫跳舞,奏管弦乐器。为此,神灵逝去前,盘旋逗留。此时也是云收雨驻,天高气清。从形式上看,此诗虽有仿楚辞痕迹,但应该有当时民间祭祀的现实反映。《批点唐诗正声》评曰:“二曲俱由楚骚变化,而《送神》尤精致。

除此诗外,还有《凉州赛神》,同样是写祭祀神灵的诗篇。该诗曰:


《全唐诗》注云:此诗为王维在凉州做节度使判官时所作。诗中的“健儿”指的是军士,“赛”是向神灵祈福并报答神灵,“越骑神”疑指骑兵之神或主骑射之神。据《唐六典》卷二五:“凡卫士……以便习骑射者为越骑,馀为步兵。”观《凉州赛神》全诗,诗人王维为我们描绘凉州将士祭祀战神越骑神的场景,在边塞重镇的一面是凉州城外行人稀少,在山峰高处战士们观察者胡虏行动,字里行间透露出战备期间紧张的气氛。另一方则是军士们击鼓吹羌笛,祭祀越骑神,希望能得到战神的庇佑,鼓舞士气,战无不胜。

作者在凉州期间,还做了一首《凉州郊外游望》。诗曰:


在凉州城郊外村民野老散居,人烟稀少,在村边的里社却响起萧鼓之声,当地人祭祀田神。村人把酒洒在草制的“神”之上,祭奠田神,并焚香祭拜木制的神像。紧接着女巫在此跳舞做法,希望田神显灵,五谷丰登,民无饥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