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的七种智力

 书蠹之家315 2017-10-05

据神经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大脑皮层中有约一万亿个脑细胞,其中的一千亿为活跃的神经细胞,而每个细胞可以与其他细胞形成两万多个树枝状的连接。美国珍妮特·沃斯与新西兰戈登\德莱顿所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认为:大脑的功能比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还要复杂。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储存能力的很小一部分。专家估计,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10%左右,即使像爱因斯坦这样取得非凡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也可能仅仅利用了12%的大脑潜能;如果我们能开发大脑一半的潜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套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

    有关大脑的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的50%早在生命的头四年就发展起来了。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既不是指知识,也不是指智商,而是指大脑细胞的联结——这是将来所有学

习必需的神经通道。所以,在孩子出生后的早期,能否给予合理恰当的早期启智教育,对孩子后期的学校教育乃至于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脑中至少有七个不同的智力形式:

    1.语言智力:即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智力,也即高效、准确地运用语言来描述事物和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意愿的能力。语言智力在文学家、诗人、节目主持人、演说家的身上得到高度的发展。

    2.逻辑——数学智力:即推理和运算的智力,包括对事物间的各种关系,如因果、类比、对比等逻辑关系的敏感性。此种智力在科学家、数学家、法官、律师等身上有突出的表

现。

    3.空间或视觉智力:即绘画、摄影和雕塑能力,也即能够敏感地觉察、辨别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及空间关系并把它们立体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建筑师、物理学家、化学家、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4.音乐智力:即作曲、唱歌和演奏器乐的能力,表现为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和音色的敏感性。在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身上,这类智力得到较好的发掘。

    5.运动和身体协调智力:即保持肢体平衡和运用四肢、躯干的能力,善于用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手的灵巧操作。这类智力在运动员、杂技和魔术演员、舞蹈家及外科医生等身上有较高的发展。

    6.人际智力:即与他人交往的智力,也即能敏感地觉察他人的情绪、动机和体验,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是心理学家、教师、医生、市场营销员、公关及人事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7.内省智力:即洞察、了解和认识自身的智力,表现为有精确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动机、个性、意志和愿望等有较敏感的直觉和深刻的了解,喜欢自我剖析,善于自律和自制,是心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过去由于人们对大脑功能认识的单一,因此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只注重前两种智力的开发,其余的智力大多受到忽视甚至是歧视,如很多父母不许孩子听音乐,限制孩子交往,不许孩子玩。这无疑束缚了孩子的潜能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不科学的、缺乏远见的做法。

    研究还发现,根据人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内感官的偏重,可分为三种学习类型:

    1.视觉学习型:视觉型学习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当逐行、逐字地阅读时,效率较高或者学习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其中有一小部分人为“印刷符号型”,他们对于印刷符号特别敏感,通过阅读学习的效率最高。

    2.听觉学习型:他们对通过声音传递的信息比较敏感,如朗读、录音、老师的讲解、音乐、谈话等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他们学得最快。但是,由于说的速度远低于看,所以听觉型的学习效率不如视觉型高。

    3.触觉学习型:也称为感觉型,当他们能亲自动手、体验和实验时,学得最好。感觉型学习的效率也不如视觉型的效率高,但是它在记忆原理上启动的是程序性记忆,因此记忆的效果最深刻,也就是说,远期学习效果好。

    了解了以上学习类型的原理,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幼年期起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综合运用三种感官和类型来学习,当孩子把大脑的三种学习能力或通道连接起来时,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能效,从而学得更好、更快,把沉睡的脑细胞充分激活,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掘。

    具体来说,当学习词语和数字时,引导孩子充分调动想像力和感觉系统,如视、听、触、嗅、温度、味觉和运动感觉等,听说读写并重,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加入形状\情景、味道和冷暖等体验,那么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一定可以掌握得又快又牢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