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致入微方得趣匠心独运巧成联

 江山携手 2017-10-05
     细致入微方得趣  匠心独运巧成联——山西才子张兴贵咏物联赏析
     张兴贵,网名高原汉子,山西临县人,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他先后在全国各类征联大赛中获奖290多次,40余副作品镌刻于各地风景名胜区,发表楹联论文15余万字。其联作工巧独到,亦不乏气势开阖跌宕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诸多的精美作品中,咏物联尤为悦人眼目。 
    人体器官,相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能从看似寻常的这些物象中锤炼出升华的意象,不仅是文字功夫的显现,更是一种灵魂的开悟。我们一起欣赏张兴贵的几副人体器官联作: 
    题眼睛 
    素善容天纳海; 
    难堪有孔无珠。 
    上联从眼的观察范围下笔,展现的是一种宏大的场面和非凡的襟怀,是对眼睛的褒奖;下联巧借成语,看似对盲人的悲悯,实则是对不明事理、不识大体现象的贬斥。全联一褒一贬,构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写的是眼睛,但立意高远,富有哲理, 妥帖工稳,饶有趣味。 
    题嘴 
    无我岂能说话; 
    有人偏要扯皮。 
    如果说题眼睛联冷静,那么,他的题嘴联则充满了诙谐,相同的是两副联都是褒贬对比,不同的是前面是第三人称,这里是第一人称,采用了嘴巴自叙的拟人手法,情感跌宕,读来更觉亲切可信。在嘴巴的慨叹中,让人得到做人的启发,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本联即是践行“文以载道”的一则实例。 
    题手 
    合拢为拳,给力之时,可重可轻宜谨慎; 
    散开即指,朝人之处,有长有短莫张狂。 
    惟妙惟肖的描写,源于认真细微的观察,在这副联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当然作者的目的并不只满足于描写,而是要探寻一种为人处世的启示。由“拳头”和“手指”的功用为切入点,加以合理想象与引申,告诉了人们一个朴素的事理:出拳宜谨慎,用掌莫张狂,从而达到了劝人立身处事须秉持良好操守的行文目的。言此指彼,意味隽永,这也正是咏物联的魅力所在。 
    题胡须 
    先生出自下巴,不屈头颅,无愧硬茬,腰斩岂能成绝境; 
    本色存于钢骨,独留气节,永酬猛志,后来依旧向刀锋。 
    这副联用的是第二人称手法,写得慷慨激昂,令人读来回肠荡气,展示的是一种刚正不屈、坚守气节的勇士情怀,是作者面对君子倾诉的肺腑之言与仰慕之情,当然也是作者心灵的自我表白。人常说文品即人品,文字鉴思想,作者的精神与品质于此可见一斑。结句 “后来依旧向刀锋”,余音不绝,韵味悠长,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我们看看张兴贵对动物的题咏。 
    题狐狸 
    妖术难藏三尺尾; 
    世人只爱一张皮。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狐狸早已成为善玩妖术的代名词了,但是中国人也始终认为“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鲁迅语),作者将这两个观点融合在一起,辛辣地讽刺了再狡猾的狐狸、再高明的妖术,依然掩饰不了自己的尾巴;在下联中,作者的笔触回归到现实中的狐狸,意指人们喜欢狐狸,无非是为了一张好看的皮囊,做成衣服去炫耀,实在耐人回味。作者到底是在写狐狸,还是在讥讽人?使读者浮想联翩。 
    题鸡 
    空有凤凰头,难去云端振翼; 
    不存鸿鹄志,只知土里刨虫。 
    文章贵在形神具备,这副联上联写形,与凤凰相比,“难去云端振翼”,托物兴叹;下联写神,与鸿鹄相比,空中土里,高下立分。需要学习的是,作者在这里用了四个副词:空有、难去、不存、只知,这几个词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匠心独运。如果没有这几个词语的衔接,全联的韵味就会大打折扣。当然,作者的立意在于讥讽没有远大志向,不求进取的世人,具有良好的劝勉功效。 
    题蛇 
    立身遥溯史前,因灵异做图腾,独与神龙分大小; 
    无足可行天下,以曲盘彰个性,时从草野起风云。 
    这副联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选取意象的敏锐目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联从古代图腾入手,抓住蛇的灵异特征,硬是把传统意象中贬义的蛇,写得气象不凡,足可谓笔可逆天,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令人喟叹;下联从蛇的特点着眼,抓住曲盘的特征,寓意深刻,拓展了主题,特别是“时从草野起风云”,使得在世人眼中很平常的一个动物,顿时具有了英雄气概,不由人不心生敬佩。 
    让我们再看看张兴贵的题器物联。 
    题镜子 
    问照面之人,可知反看? 
    做为官之鉴,唯有高悬! 
    古人云文无定法,读张兴贵的咏物联,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绝不用某一种固定的死板手法写作,题镜子联,无一字言镜,又无一字说的不是镜子的内涵。上联从镜子反面成像的规律生发行文,问了一句“可知反看”?问而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索,留下了多少想象空间!下联作者又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古代衙门中的“明镜高悬”这一普遍现象,“唯有高悬”掷地有声,余音袅袅,相信每一个读者读了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文学作品美学内涵的具体展现。 
    题剪刀 
    双刃纵横,也得授人以柄; 
    一诗吟诵,乃因裁柳于风。 
    这副联的上联,体现的是作者的辩证思维,巧妙利用“授人以柄”这个成语的含义做文章,却又不局限于原意。表达的是:有些事物,不依靠外力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写得冷静而又沉稳。下联却笔锋一转,写得活泼自如,充满了情趣与诗意。作者成功地化用了贺知章的名篇《咏柳》诗之意境,两个文言虚词“也”和“乃”运用得贴切灵巧,水到渠成,给人以纤美的艺术享受。 
    题西瓜 
    一刀切破,最解渴心,是嘴兼贪瓤里汁; 
    几口啃完,已无身价,何人不弃手中皮? 
    熟悉张兴贵的人都知道,他的谐趣联写得非同凡响,善于从寻常现象中觅到不寻常之处,让人在轻松活泼的快然一笑中得到感悟。题西瓜联,干脆利落,洒脱爽利。第二分句略作转折,为第三分句的议论做好了铺垫。小小一联,有描写、有叙说、有议论,文脉顺畅,文采飞扬。特别是结尾“何人不弃手中皮”引人遐思,是在感喟西瓜,还是在感叹世态?足可引人思入缈微。 
    张兴贵的佳联颇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如果爱联者能从以上诸联中学到他的撰联行迹,余则欣然矣! 
    最后我用他的一副题箭联作结,希望读此文者能够在行文的氛围营造和精准切题中有所体悟: 
    只有开弓,方能发势; 
    为求中的,不肯回头。

-------------中国楹联报2017年04月28日第16期 > 总第1293期 > 第三版 > 新闻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