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价再出,这只乾隆御制白玉提梁壶以7500万港币成交!

 申申如也x4y0io 2017-10-05

2017年10月3日,蘇富比香港2017秋拍“中国艺术珍品”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共165件精品上拍。其中,本场封面拍品清乾隆御制白玉瓜棱式羊首掐丝珐琅提梁茶壶以6550万港币落槌,加佣金7547.5万港币成交。

但意外的是,最先引起关注的却不是拍品本身,而是没有座位的出价者...

不管怎么样,艺术珍品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和田美玉又得到了关注,对玉石圈也算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鉴于很多玉友对这件拍品了解不多,小秀特意收集了这件拍品的相关信息,以飨玉友。

天价再出,这只乾隆御制白玉提梁壶以7500万港币成交!

清乾隆 御制白玉瓜棱式羊首掐丝珐琅提梁茶壶

通梁高16.8cm

通盖高10.1cm

口径8.9cm

足径6.8cm

乾隆的玉壶情缘

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到清代,无论从玉料的开采还是工艺的雕琢技术上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加之玉痴皇帝乾隆的推动,乾隆时期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此期涌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雕作品,尤其是宫廷陈设用玉,直至今日亦无法超越。在这些陈设用玉中,器皿类玉器所占比例颇高,大量的炉、瓶、盒、壶、碗、洗、香熏等被制作,这些玉器不仅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其日常陈设作用。

在这些玉质器皿中,玉壶又是工艺最为复杂,对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质器皿之一。因此,相比于其它类玉器,清代制作并遗留下来的玉壶并不多,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所藏清代带柄、带流的玉执壶不过五十余件,这其中大多为乾隆时期所作。

乾隆时期的玉壶造型丰富,品类繁多。有仿早期青铜器的玉投壶、贯耳壶;有与瓷器造型相类的长身高柄执壶;而造型变化最多,且纹饰最为精美的是类似茶壶的带流带柄玉壶,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件白玉羊首瓜棱式铜镶珐琅提梁壶就是一件造型独特的艺术精品。

白玉羊首瓜棱式铜镶珐琅提梁壶鉴赏

白玉羊首瓜棱式铜镶珐琅提梁壶,以和阗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质细腻温润。器身以十二瓣瓜形为圆腹,壶盖与足亦均分十二瓣。盖钮以多瓣瓜造型层层相迭为宝塔形。最精致者为壶内及盖内亦打凹分瓣,与外腹之十二瓣形成呼应,盖、壶以子母口相合,严丝合缝。

玉壶以羊首为流,羊角、耳、眼、胡须、牙齿甚至鼻翼等处均雕琢精细,栩栩如生,阴刻线纹丝不乱,细部打磨抛光亦光滑细腻,处理精当。玉壶以錾刻花卉纹饰的鎏金铜柄为提梁,在提梁的顶端、梁身及提钩处均以铜胎掐丝珐琅装饰,精美的珐琅如意云头提钩及梁身镶嵌的三条珐琅鱼为提梁玉壶增添了动感韵律。

整体看来,提梁玉壶用料上乘,做工精湛,后期打磨抛光亦十分到位,一望而知为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玉雕精品。

玉壶曾经的主人是谁?

天价再出,这只乾隆御制白玉提梁壶以7500万港币成交!

这件玉壶最早为美国名媛米莉森.罗杰斯( Millicent Rogers)收藏。米莉森·罗杰斯(1902-1953年)一生传奇,其祖父是美国著名富豪亨利.罗杰斯(Henry H. Rogers),他与洛克菲勒合伙创建了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还是马克.吐温的好朋友和赞助人。

米莉森本人是出名的社交名媛,她聪明,美貌,精通六国语言,翻译过不少古老的拉丁语和希腊文诗歌,还会自己设计服装和珠宝,据说与蒋夫人宋美龄亦是好友。正是从小优渥的家庭背景、奢华的生活和设计审美天赋,使其对艺术品有着极高的鉴赏力,成为一位独具慧眼的艺术品收藏家,其在器物收藏上的审美眼光与同时代的男性收藏家明显不同。

在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美国的大收藏家大多收藏有学术研究性的中国高古玉器,而米莉森的收藏则只关乎自己的审美和情趣。据说米莉森偏爱白色,在其收藏的中国器物中,清代白色玉雕及白釉瓷器占了绝大部分。

这件白玉提梁壶即是其喜爱的白色玉雕件之一,此壶于1996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一直被藏家珍藏至今。那次拍卖会同时上拍的另外两件米莉森收藏的中国宫廷玉器,白玉四蝶耳如意纹活环盖炉和白玉鹅式盖盒也均为上等的和阗白玉。

此三件玉器无论是玉炉的稳重典雅、玉壶的造型优美、独特,还是玉鹅的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均体现了米莉森对中国玉器的收藏是以优美、高雅和精工为标准的,其高水平的审美要求也使得米莉森的玉器收藏有着明显的乾隆宫廷玉器标签。

同样造型的白玉提梁壶还有两件

白玉提梁壶造型独特、典雅,玉壶在设计时就预设以铜提梁为柄,故在玉壶制作时就在近口沿处事先雕琢出铜提梁与玉结合的铆钉穿系,如此的匠心独运估计也深得皇帝的喜爱,一做再做,故此壶并非孤例,同样造型的提梁壶还有两件,一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为著名职业电影制片人,奥斯卡获奖者约翰.伍夫爵士(Sir John Woolf)旧藏。

天价再出,这只乾隆御制白玉提梁壶以7500万港币成交!

燕喜堂

故宫所藏的白玉羊首瓜棱式铜镶珐琅提梁壶为清宫旧藏,现为一甲文物。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此物在故宫博物院成立点查时,放于养心殿后殿西侧的燕喜堂,记载为「嘉庆款珐琅玉壶」一件。此壶与米莉旧藏玉壶相较,大小、宽窄略有不同,但其珐琅提梁及玉壶造型基本一致,唯有故宫玉壶之壶底有阴刻「嘉庆御用」四字双行隶书款。

同样刻有「嘉庆御用」隶书款的类似提梁壶还有英国大收藏家约翰.伍夫爵士收藏的那件)。伍夫先生是一位热心的中国玉器收藏家,其收藏的中国玉器主要是软玉和翡翠,1956年开始并延续四十余年直至他1999年过世。

伍夫提梁玉壶最早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伦敦的古董商购得,此后被奥地利、纽约的藏家先后收藏,1963年纽约苏富比公司将其卖给了古董商 John Sparks 的公司,遂被伍夫爵士收藏。伍夫收藏后,将其发表于韩斯福(S. Howard Hansford)主编的《中国玉雕》(Chinese Carved Jades)一书中,2013年又收入《伍夫收藏中国玉器》一书,此书将伍夫收藏的玉器精粹全部收录,大部分以清代乾隆玉器为主。1999年以后,伍夫的收藏品一直由伍夫慈善信托基金(Woolf Charitable Trust)妥善保管,大多数陈列于伦敦的贝尔格莱维亚区(Belgravia)的展示空间,并以预约方式向公众开放。

三把玉壶的异同

在清代宫廷用玉中,常有造型、纹饰一致的玉雕作品出现,这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关系,档案中常有皇帝命工匠照以前式样或画样再做或一次做几件的旨意,摆于不同地点,故这三件珐琅提梁玉壶有着同样的造型、纹饰不足为奇。

如果看细节,三把玉壶还是有所区别的,除了尺寸上三者略有大小、宽窄的不同外,此次拍卖之玉壶,相比于其它两把,似乎在制作时间上稍早一些,其流口稍高于壶口沿,铜提梁与玉壶连接的合页处没有钉帽,而另两把玉壶流口与壶口沿平齐,合页处有铜钉帽。

从玉料完整性看,此次拍卖之玉壶的壶盖钮与盖身完全是一块料整体雕琢,而故宫玉壶,虽也是同一块玉料,但可能因为玉料的高度不够,其盖钮是另外制作并粘接于壶盖之上的。另外,伍夫玉壶身与壶流处有典型乾隆时期的染色现象,这种染黄色的技术常常是为了遮脏避绺,被乾隆要求造办处用在稍有玉料瑕疵的玉器之上。总之,三把玉壶造型相似,又各有特色,设计完美,精工巧制,堪称玉壶中的精品佳作。

玉壶的历史渊源

天价再出,这只乾隆御制白玉提梁壶以7500万港币成交!

那么,这种造型的提梁玉壶的形制渊源来自于哪里呢?如此,有必要追溯一下玉壶的历史。

提到玉壶,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在唐诗中常常出现,但唯有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传颂至广,玉壶冰心也成为人们形容清廉正直,品行清白高洁的常用词。

中国古代所说的壶,其实大致分两类:第一类是大腹敛口壶,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壶,相传黄帝时的陶正,也就是传说中制陶业的发明者昆吾制作了壶,故《说文解字》中有「壶,昆吾圜器也」的定义。 壶字为象形字,有圆壶、方壶等造型,并无流和执柄,常见者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壶,多为酒器、礼器。 此类壶从史前就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明清,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壶最为兴盛,其壶的造型也成为后期其它类型壶的渊源。

大腹敛口壶发展到魏晋,为了倾倒方便,出现了一种加上流和柄的执壶,以后逐渐流行,从隋唐到明清越来越兴盛,魏晋以后的陶瓷器尤其常见。

但对于玉质壶来说,无论是无流壶还是有流壶,隋唐以前均不见,这可能和玉壶制作需要玉料较大,且口小腹大,掏膛工艺比一般的炉、碗、洗、杯、盘等要复杂许多,更不如青铜或陶瓷可反复试验、烧制、铸造,故即使发展到明清,玉壶的数量相比其他器皿件还是算少的。 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明清时期,有流壶与无流壶加起来才有240余件,其中有流的执壶仅110件,明清又大约各占一半。这些数字也说明壶的制作比其它玉器皿件要复杂的多。

目前看到最早的玉质壶,是1956年出于河南洛阳的一件唐代盘口圆腹壶,无执柄,属于第一种大腹敛口壶,这类玉壶唐宋均不多见,元代开始有所增多,明清时期数量明显多于前代,但乾隆时期此类壶多为仿青铜器的仿古壶。

第二类则是有流、有柄的玉质执壶,从开始出现就是仿陶瓷的执壶而来,其出现要晚于无流壶,目前所见最早的是宋代的传世品。唐诗中的玉壶其实指的是第一类无流壶。

明清时期,玉质执壶的数量突然增多。明代,高大且执柄常常位于腹部之上的执壶所占比例较多,但也开始多见矮小大腹、执柄下移的执壶,此类造型更接近于茶壶,估计也是受到陶瓷茶壶的影响,且造型变化多样,有莲花形,花瓣形、方壶、圆壶、六角形壶等等,有些壶身会浅浮雕阳文诗句或开光雕琢山水人物及各类花卉纹等等,只是明代玉壶整体来说,玉质均不好,工艺相比清代也粗糙许多。 说明明代和阗地区的玉料开采虽然比以前增多,但是质量并不太好,优质玉料的数量比清代少很多。

清代,玉执壶的造型可谓是丰富多彩,玉质也明显优于前朝各个时期,从材质看,有白玉、青玉、碧玉等多种,但白玉壶、青白玉壶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颜色玉壶,且尽可能选取上好的白玉制作。

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中,玉壶的制作从雍正元年就已有,但大多数是收拾前朝留下的旧壶,雍正元年关于玉壶的记载还稍多,但是雍正二年以后直至十一年则很少做壶。 整个雍正朝总共收拾前朝壶和自作壶也就二十七把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前面两类壶,并以第一类壶较多,真正的玉提梁壶仅在雍正元年的活计文件中有所记载:

「二月初十日,怡亲王交玉杏叶壶一件(随紫檀木座),‧‧‧‧‧‧ 玉茶壶一件、玉蒜头壶一件、玉提梁壶一件,‧‧‧‧‧‧ 王谕收拾见新,遵此。‧‧‧‧‧‧ 九月十六日,收拾得玉茶壶一件、玉提梁壶一件,怡亲王呈进讫。 」

乾隆时期的活计档中,玉壶的制作数量比雍正时期增加很多,亦有玉提梁壶的记载,只是因为记载的特征模糊,实在无法和现有实物一一对应。

现存清中期的玉提梁壶有两种,一种为本文重点介绍的铜镶珐琅提梁玉壶(拍品编号3613),提梁为錾铜并镶掐丝珐琅。 一种是全玉质提梁壶,即提梁亦为玉质,此种提梁壶目前仅见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壶身造型与前者如出一辙,羊首流,瓜瓣形壶身,只是瓜瓣上再浅浮雕层层花瓣,更为复杂精致。 最重要者为提梁亦用玉做,以三条绞丝形的玉条,连接于半圆形莲蓬纹玉片上,形成提梁柄,与壶身相连处为荷叶形装饰。 整体来看,其所费玉料更多,此壶原藏永寿宫。

制作玉壶对原材料的需求很大,玉质要求也很高。从康熙到乾隆朝前期,出产美玉的和阗、叶尔羌地区被准噶尔部占领,西北交通不畅,玉路不通,宫廷用玉或为改制前朝旧玉,或靠进贡与走私玉料,故制作的并不太多。雍正十年还命大臣:「将好玉材料寻些送来」,说明宫廷玉料不够使用。 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彻底击溃了准噶尔部,巩固了西北边疆的统治,设置官府,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

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四部玉贡进京,形成正式的贡玉制度,年例供玉分春秋两季向清廷贡玉,每年四千斤,其实最盛时清廷每年收进三十万斤玉料,乾隆五十六年,一次进京就有五千五百八十五块玉料。

大批玉料进宫,为乾隆朝玉器的繁盛局面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所以乾隆二十四年以后,从档案看所做的玉壶比以往多了许多。

乾隆三十三年(1756年),驻叶尔羌办事大臣呈贡了一对青玉花式盘,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看到来自莫卧儿帝国的玉器。 好学的乾隆帝随即考证来源,认为来自回部过葱岭的拔达克山西南,与北印度交界的痕都斯坦地区,并撰诗文《题痕都斯坦双玉盘》。从此,乾隆皇帝把这类来自异域的玉器统称之为痕都斯坦玉器。

如今看来,当年乾隆皇帝称之为痕都斯坦玉器的器物,主要是来自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并非限于仅包括北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内的「痕都斯坦」这一个地方,但「痕都斯坦玉器」这一名称已成为大家对这类玉器约定俗成的称呼。

目前看来,这些来自异域的玉器中,以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制作的玉器最为精美,其对自然界动植物,尤其是各类花卉植物充满生机的描绘,使得这些玉器得到了乾隆帝深深的赞赏和喜爱,在其以后的诗文中,仅所做的关于痕都斯坦玉器的诗文就有七十余首。

皇帝的喜爱,也带动了中国玉工的模仿、借鉴。前文介绍的提梁壶,在最初曾被认为是痕都斯坦玉器。诚然,玉壶的羊首、瓜瓣形的造型,以及壶内分瓣的现象,与莫卧儿帝国的羊首剑柄、瓜瓣杯的造型元素十分相似,确实有莫卧儿玉雕的影子。但是,珐琅提梁柄以及光素的底足,还有羊首的细阴刻线纹饰,则非常中国化。

如果深究治玉工艺,早在中国明代,就可以制作内外均分瓣的瓜棱壶,这种工艺在清代依然使用。另外,中国明代玉壶,也常常将壶流做成兽首吞口状,清代,壶流有吞口,亦有兽口、龙口。而乾隆时期的珐琅工艺,又以造办处最好。如此,中国工匠制作这类珐琅提梁玉壶在工艺上完全没有问题,此类作品应是受到痕都斯坦玉雕的设计影响,并完美融入中国本土元素的玉雕精品。

天价再出,这只乾隆御制白玉提梁壶以7500万港币成交!

总之,从玉料和造型看,连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共四件提梁玉壶制作的时间当相差不远,且都受到痕都斯坦玉器的影响,其制作时间可能在乾隆三十三年以后。另外,虽然故宫玉壶及伍夫玉壶底足镌刻了「嘉庆御用」款,但并不表明为嘉庆年制,恰恰可能是乾隆时期所做,嘉庆帝使用,所以会在自己亲用的玉壶上刻上御用款,这种现象在故宫藏品中还有多件,不足为奇。 综合看来,这四件提梁玉壶更可能是乾隆三十三年以后到嘉庆亲政以前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