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套路作文”是双刃剑

 江富军的书屋 2017-10-06

“套路作文”是双刃剑

国假得空,少去添堵,于是闲读起来,搬搬老书,翻翻过刊旧报,新买的书还叠着,有时随手取一本浏览若干页--走走看看想想--医生说要多走走。阅读热情被自己激发着,又对着一大堆书叹息起来,算是美好地叹息着,随兴作些记录。这也许是我的读写套路吧。

--以上权充题记。

 

今天看了几篇关于套路作文的小论文,有些感触。文章几乎一味地批“套路”,好像作文教学因为套路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他们的“未来”,这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套路”。

笔者以为,套路是格局,是步骤,是一种形式、模式。套路的极点就是形式主义,就是内容也程式化了。八股文是套路,在程式化的过程中完成论述,有些僵化。但套路还是有益处的。

语言有三方面格式(或模式):一是语言本身的格式,如句式、语气等等;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如活动、事件、场景、人物形象等等,如写人要“点睛”,写事件要有时间人物地点,写活动要结合场景描写;三是篇章结构,如开门见山,凤头猪肚豹尾。三点都可以理解为套路,是技术、方式。而作文不从套路开始,还能够从哪里开始?如学习鲁迅的白描手法,如同简笔画般出神,读鲁迅文章久了,有的学生用上了“倘若”、“似乎确凿”,给人感觉形似神不似。但教师不必加以否定。现在纯粹意义上的的农民少了,从前学了闰土形象,仿写时,总有学生写忠厚农民写得不错的。这不是模仿、套路还是什么?语言、内容套路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文章格式、文体就更不用说了。

猴儿学样,学的就是套路。学套路是模仿性学习,是习得性为主的。观千剑后识器。

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真话,从这个角度出发反对套路写作,是合理的。套路是起点,创造是终点。套路是工具,反映生活是目的,这里涉及生活作文观。课文语言与学生的生活内容契合度越高,那么,模仿越容易走向创造,作文题越切近学生实际,越容易出现创造。因此,学生套路作文多的原因还在于课文与命题者高高在上,或者为了避开负面情绪而没有顾及学生实际。如小学生写“我的妈妈”,题目出成“我的絮叨妈妈”,学生就有话可写了,可有人担心这样的文章写多了会有灰色情绪。如写“我的教师”,题目出现“我的__教师”,学生就容易有内容可写。高中生也一样。有一次为了运动会中运动员该不该有补贴,同班同学双方各呈其辞,在周记中洋洋洒洒,旁征博引,让语文教师的班主任拍案叫绝,却在改作文时唉声叹气,斥之空洞无物。妈妈总是在絮叨,这几乎成了学生的共鸣;一个班级观点不一,这是常态。顺之写作,是套路:出题、进入角色、查资料、写作证明。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硬要深入某些内容,这才是我们批评意义上的套路。出作文题就在下套了,我们的现状是一边下套,让符合套路的学生得高分,一边指责他们套路写作。有人说离婚率最高的、单亲家庭最多的是中考作文中,为什么?得分高呀。不得高分,谁愿意让父母离婚或死亡?正如从前有人说心脏病发病率最高的是电影中一样,有人看呀。

因此,先入套,后要出套。有人指出法无定法,就创造而言,要求异,要出格,让求异出格得高分。更主要的,不能按套路学得秀腿花拳,要扎扎实实,酝酿酙酌、千锤百炼。好拳是练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论述文是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的,记叙文是有丰富的内在联系的,驰骋想象的诗歌是以现实的深入观察为基础的,所有的观点、事件都是经过自己内心世界消化接受而表达出来的。套路,由模仿阶段的目标变为写文章时的技巧之一,是随时可以扔掉的,改变的。在此,我有三点建议:一是写日记,写一些不能让任何人看的日记,写出自己的真心,这是求真;二是同样题材重写,或者是反复修改,自己得意的若干篇文章,若干个主题,在中学六年可写它六次改它十次,这可称重复是学习(该学习包含读与写)的母亲;三是寻找自己喜欢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做些查找摘录的功夫,形成自己的思维元素,形成小体系,分类编写成小资料,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新的问题与视角,如此,何愁自己的作文出不了新意?跳不出套路?这是生活积累。

再看这几篇文章举的例子:

“在我的一生当中,遇到很多事,像星星一样多……” 8岁小孩的作文,开头第一句就是“在我的一生当中”,“孩子,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哪来那么多经历和感悟?”

我想这是没用好套路。如果这孩子写的是我爷爷说,就好了,创造性就产生了,说不定还能培养历史感。没规定孩子不准写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的。

“有一个班有10多个孩子同时看到小男孩‘让座’,很多学生作文里有小卖部老板站了几天等着退顾客钱……这些奇葩作文令人忧虑。”

我想这是教师给学生同一篇范文的缘故。

不少老师索性直接告诉学生,一定要准备几个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要用这几个故事编制成文。”

这恰好是我陈述的第三点意思。我想,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家庭背景,指导学生长期积累,作为自己的小专题酝酿若干年,各自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套路”,这种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何愁没有创造?这种专题的出现,对将来大学里论文写作与出社会后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会有相当的作用。

“内容同质化、手法模式化,求稳求平,拒绝创新。有多少篇‘范文’,就指引了多少条套路。”

我真理解不了,同一句话前后矛盾。况且,千百条范文套路了,那还是套路吗?

戏说一句,我看好多报社文章,求四平八稳,这不也是套路?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军

 

附:三篇文章:摘自 《中国教育报》2017529日第二版

“套路”作文套住了什么?






    “在我的一生当中,遇到很多事,像星星一样多……”“在我的一生当中,想过很多人,像珍珠一样多……”8岁小孩的作文,开头第一句就是“在我的一生当中”,“孩子,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哪来那么多经历和感悟?”这几天,四川成都某语文老师的感慨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燕赵都市报:“套路”里的孩子有着怎样的未来?

    媒体整理出的这些“小学生作文症状”让人哭笑不得。在剖析这些症状时,都不免指向老师在教孩子写作时过度依赖范文。其实,范文没有错,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舆论指出的症结中,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很少告诉孩子该如何去发现真实生活,进行真实表达。

    哪怕是小学生作文,真诚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一篇真诚的文章,首先要基于真实的创作。孩子们为什么在作文里“谎话连篇”?因为作为家长和老师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发现生活”。要知道,孩子们不是没有生活和故事,而是这些生活和故事要么在成人的视野之外,他们与伙伴、动物、植物、玩具发生的“鸡犬不宁”“鸡飞狗跳”;要么因为家长和教师的轻视和误解,“教室里的追逐”“楼道里的打闹”“好友间的私语”“自习课上的哄笑”等都被当作和吃饭睡觉一样的寻常,转瞬即逝了。就写作而言,孩子的言语和精神世界缺乏理解和唤醒,更缺乏有效的进入和沟通。

    没有人去用心搜寻属于孩子们的频道,没有人真正去打开直抵他们心灵和言说方式的大门,没有人蹲下身来平等甚至是卑微地进入孩子们鲜活的童年故事中去。所以,真诚且真实的写作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的自然生长方式。而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往往能自由穿越在现实和想象中,让自己的写作更显本色、更赋童趣。

    由此来看,讨论“套路作文”的根源是不是应试之害,并未发现问题的根本。如果愿意把问题想得更深入一些,“套路作文”的隐患恐怕不仅仅止于写作本身。写作是人和世界产生联系的一个通道。往大了说,一篇文章的叙事结构其实就是作者对一个社会的认识框架,体现着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认知能力。很难想象,从小没有学会发现真实生活的能力,不能意识到真实表达的重要性,这些习惯走“套路”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是不是很可怕?

    于孩子而言,考试不能说不重要,但比这重要千万倍的是,当他们开始摒弃那些套路,从小就意识到真实的可贵时,才有能力保留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真实的人,活在真实的生活里。

    (作者陈方,原载《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中国青年报:孩子作文套路深 解套还须下套人

    一众小学生,作文套路深。最近,据媒体报道,成都有教师总结了小学生作文的套路——不论什么作文,有学生总是用“在我的一生当中,遇到很多事,像星星一样多……”开头,还有一个班有10多个孩子同时看到小男孩“让座”,很多学生作文里有小卖部老板站了几天等着退顾客钱……这些奇葩作文令人忧虑。

    天真无邪的孩子,一写作文就谎话连篇,甚至沉浸于虚构故事营造的幻觉。如此流弊对于公民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养成,显然在扮演着“坏”角色。

    曾有专家指出,目前多数孩子不会写作文,这和作文教学“多套路少体验”不无关系。学生作文的假大空,无非是三个肇因:

    第一,很多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内容同质化、手法模式化,求稳求平,拒绝创新。有多少篇“范文”,就指引了多少条套路。第二,考试规则就是这么要求的。这就像应试和高考指挥棒的关系一样,有什么样的考试作文要求,自然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文格局。在学生作文中,诗情画意和异想天开往往被“常识”所扼杀。个性化的语言尝试,被大班教学的“整齐划一”所遮蔽,结果就是千文一面。第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却非要写一些高大上的话题,“无话可说”才是最合理的常态。几十年不变的作文题,偏偏要孩子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别说小学生,就是高中生,也只能这么“榨”出来。

    靠间接经验过日子的学生,在作文上留下满纸荒唐,也是其情可谅的事。有人说,孩子撒谎首先是从写作文开始的。人们在作文上集体撒谎或者集体矫情,伤害的显然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才情”。孩子作文套路深,解套还须下套人。让语文教学多接点地气、让人文教育多些真善美、让素质教育关注价值与过程,小学生的“套路作文”也许才真正有药可医。

    (作者何双江,原载《中国青年报》)

    人民日报:作文“套路” 折射出教学弊端

    孩子们陷入作文套路怪圈,一方面折射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弊端。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考试中获得高分,语文老师往往传授给学生一些模板。不少老师索性直接告诉学生,一定要准备几个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要用这几个故事编制成文。多年来,大量辅导书里的范文也形成了一套稳定但僵化的作文程式。另一方面,这也折射出当下不少孩子缺乏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由于学生苦于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中追索意义,不自觉便会陷入模仿与编造。

    当然,部分作文题目和固有的评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不少学生可以把日记写得满纸生香,但到考卷上却主动回避真实情感。因为他们知道,通过老套的叙事和生硬的意义拔高虽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分,但能获得一个较为安稳的分数。

    怎样才能引导孩子们在作文中少用些套路?一方面,老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留心生活,找到将平凡的现实经验转化为写作素材的办法。要让学生意识到,打动人的作文不一定要感天动地,对平凡生活的体悟同样能出彩。另一方面,老师要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保护孩子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发现生活的有趣和生动。

    期待孩子们以热爱生活之心,在作文中真诚自由地表达。

    (作者程正坤,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