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报道 | 一门课程,为什么魅力这么大?

 一两半酒 2017-10-06

★★★★★★★★★★★★

3月,开学季。

度过了“史上最长寒假”,当大多数孩子还在与“上学恐惧症”作战时,深圳市滨海小学一年级的黄依却对上学有着“不一样”的热情。除了特别想见到同学外,黄依告诉记者:“周一开学升国旗,我特别想知道校长会讲什么?”

周一,国旗下讲话,校长……这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稀奇,但一位校长坚持7年站在国旗下,把一次简单的“宣讲”变为校长与师生一周一次的“约会”,进而拓展成为互动的课堂、立体的课程,甚至转化为学校的文化传统,却不多见。

“面对糖果的诱惑怎么办”、“垃圾是不会被骂进垃圾桶的”、“如何通过正当手段挣到20块钱”……这是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生活密切相连,更在悄无声息间影响到周边社区、邻里坊间。

于是,每周一的滨海小学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校围墙外站满了家长,有的是早早送孩子来上学等待上课的,有的是路过被故事吸引驻足停留的,还有的是慕名而来专门听课的。

“孩子都毕业了,我有时还习惯性地早8点去学校,听听今天校长讲什么。”一位家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

国旗下课程,为什么魅力这么大?

讲学生听得懂的故事

滨海小学是一所新建小学,2007年建校伊始,也与其他学校一样走着“国旗下讲话”的老路。

简单的升国旗仪式,例行的教师主题讲话,面孔呆板、表情麻木的学生,回到教室一问收获,一脸茫然。

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刺激了校长李唯。“讲话就是拿着稿子念,没有惊喜,没有波澜,没有情节,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这样的讲话有效果吗?”

说话方式要变,不能盛气凌人、咄咄逼人;说话内容要变,不能漫无边际、脱离实际。

“我们要学会讲故事,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寻找资源。”李唯说。

李唯决定,自己首先“承包”第一个学期的国旗下讲话。

“昨天我在五(2)班的板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梦想。我觉得他们说得真好,所以我把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定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梦想。”

在大家的惊喜中,国旗下“第一讲”由此开启。

接下来的第二周,刚好碰上教师节,李唯的讲话题目是《对自己负责就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她说:“教师节要来了。我知道许多同学都在准备礼物。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老师最希望收到什么样的礼物?老师不要鲜花、不要掌声、不要贺卡,老师希望你们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就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不仅仅满足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李唯还尝试在国旗下讲话里加入合适的故事。

第六周讲话的主题是“尊重他人,做自己的贵人”,以“乔治·波特与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作为切入点;

第七周讲话的主题是“人生第一要事是健康”,引用了陶行知等名家积极锻炼身体的故事;

第八周讲话的主题是“成功贵在坚持”,借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坚持甩臂运动的轶事。

小故事,大道理。至此,国旗下的讲话成为师生共同的“周一期待”。大家在期待中猜想,下一个星期,校长又会有什么好故事、新鲜事和大家分享呢?

不仅仅满足讲几个小故事,在讲授的方式上,李唯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与学生互动,让国旗下讲话“生成”更多的东西。

那是20094月的一次国旗下讲话“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因为现场寻找第一个在作业本上给老师留言的孩子,李唯和学生们产生了精彩的互动。

“这样的国旗下讲话,已经不仅是讲话了,有师生、生生的互动,有教育的生成,准确地说,这是一个课堂。”一位教师兴奋地在学校行政会上说。

为了让国旗下讲话发挥更大的辐射效力,学校开始把每周五的班队会课调整到周一下午,这样调整时间后,班队会与早上的国旗下讲话正好呼应,学生在班队会中开展各种活动,小品、快板、格言、博客……各种教育元素开始从课堂中迸发,“课堂”也纵深发展为“课程”,有效地实现了国旗下讲话主题的深入讨论和纵向延伸。

与此同时,学生下午放学回到家,向家长讲述早晨校长讲的故事,分享下午班队会课讨论的过程、同学的观点、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态度,并询问家长的态度和观点,与家长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把自己一天的感悟记录在“国感本”(国旗下讲话感想)上。

独具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三部曲”由此形成。序曲:国旗下讲话;正曲:周一下午班队会课;尾曲:与家长讨论分享。教师、学生、家长,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链。

不仅如此,现在的国旗下课程还有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以品德素养培养为主的10大主题课程内容,还出版了《国旗下课程》、《国旗下讲话微课程》教材,真正体现了作为一门校本课程的独特性与完整性。

从被动到自觉的嬗变

走进滨海小学你会发现,师生口中常常说的是国旗下课程的各种“金句”。这门具有滨海特色的课程已经进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一个周二下午,教师杨应琼上完科学课,按惯例放学送队,忽然听到学生队伍里有争吵的声音。原来两个孩子因为地面的垃圾是谁扔的发生了争执。

 “老师,他乱扔垃圾。”

 “老师,我没有扔,不是我扔的。”

听着两人的争辩,杨应琼还在思考怎么办时,放学队伍中就走出一个男生,快速捡起了那张纸。

“老师,李校长讲过,垃圾不是被骂进垃圾桶的,我想说,垃圾也不是在争执中进垃圾桶的。”杨应琼这才想起,这学期第8周李校长国旗下讲话的主题不就是《垃圾是不会被骂进垃圾桶的》吗?

“看吧,我们的国旗下课程在放学回家中也延续着。”杨应琼笑着说。

“我们说的话,他们听进心里去,教育就是成功的。”教师杨芳如此总结。在这位年轻的教师看来,国旗下课程简直神了。

“有一周的国旗下课程主题是‘拾金不昧’,结果那一周我们班的孩子捡了一个2000元的钱包,交给了失主,失主和孩子的家长都特高兴。”而让杨芳惊奇的是,当孩子的爸爸表扬孩子时,孩子却说出了这样的话:“没有奖赏也要做好孩子。”而这句话同样也是此前国旗下课程的主题。

“我们常常抨击中国式德育就是道德说教,给人洗脑。但国旗下课程,却自始至终没有说教,一切以事实和行动为基础。我想,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最终也应该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呈现。”教师龚明超说。

这一点,承担德育职责的班主任们体会尤其明显。

“有了国旗下课程,班主任德育的担子减轻了很多。”教师张淑萍告诉记者,曾经的她就像一个警察,监督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尤其是班上安了直饮水机后,孩子们经常把教室里搞得到处都是水,让她烦恼不已。

她的烦恼成了国旗下课程的主题——“直饮水机的苦恼”,讨论之后,效果之明显让张淑萍开心不已:班上玩水的孩子少了,当有的孩子浪费水时,别的孩子还会提醒:“你这样做,直饮水机会难受的。”

“一节德育课培养不出学生的文明礼貌,但是国旗下课程这么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明教养,让我们慢慢都成为具有生命自觉精神的人。”教师雷丽琼如此总结。

而雷丽琼口中所说的“生命自觉”,就是滨海小学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

“每一种自觉的养成,需要的不仅仅是认知上的深入,还需要为孩子提供技术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理解。”李唯说。而国旗下课程,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构建发生了缓慢而深远的影响,为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提供了最好的契机与最大的可能,让学校“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国旗下共同成长

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这是李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国旗下课程,就是一件做到极致的“普通的事”。

2012413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德育研究分会在滨海小学举行了“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德育的实践与研究——暨《国旗下课程》首发式”研讨会,李唯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们和教育专家讲述了滨海小学在国旗下课程整合与变革方面的探索历程。

20128月,《国旗下课程》实践研究获广东省德育创新一等奖。北京、上海、河南、四川、重庆等地的学校慕名前来滨海小学考察国旗下课程。

7年的时间,从单纯的讲话到互动的课堂,再到立体的课程,最后生成为学校的文化传统、内化在学生生命成长的意识里……独具滨海特色的国旗下课程,是学生的加油站,也是教师的加油站。

尽管李唯是站在国旗下讲话的那个人,但国旗下课程却与所有的教师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教师不是学校领导的传声筒,国旗下课程不是校长的事情。”在李唯看来,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人,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所想所思,他们不仅仅是国旗下课程的参与者、组织者、研究者,更是收获者。

事实上,7年的发展,滨海小学的教师团队成长有目共睹。“他们为国旗下课程提供新鲜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国旗下课程发展的建议,了解到国旗下课程的效果并及时作出反馈。”在李唯看来,主动成长的教师成就了国旗下课程,也成就了滨海小学,成就了自己。

“以前,我喜欢讲大道理,现在学会了‘深入浅出’讲故事,学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曾女英这样讲述自己与国旗下课程的故事。

“聆听着国旗下李校长的育人故事,逐渐地学会了坚强、淡定与担当,当同事们善意地跟我开玩笑叫我女汉子时,我很开心。”刚来学校的新教师李琛说。因为太喜欢国旗下课程,去年过年回老家,她还特地买了《国旗下课程》送给亲戚家的孩子们,因为这本书“能为他们的童年添彩”。

“在滨海小学,因为有了国旗下课程的陪伴,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并不孤独。每周,我们都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和孩子们一起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教师黄小霞这样总结。

在李唯看来,这种共同研修、共同成长的氛围正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而国旗下课程为教师的共同研修、共同成长提供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发展场。

时至今日,这个场的范围现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加入进来。

在六(6)班学生胡珺的家里,每周一的家庭午餐,都会自然地变成“国旗下课程”专题讨论会,结合学校国旗下课程“班级公约,你遵守了吗?”的主题,家里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家庭公约”。

一(2)班学生子静的家长发现,孩子虽然年纪小小,却非常懂事。一次春游,别人都在放风筝,子静却在捡垃圾,只因为“校长讲过,垃圾是不会被骂进垃圾桶的”。“我感到欣喜,也感受到压力,孩子们都能做到的事情,又有多少大人能做到?”这位家长说。

922日是“无车日”,那段时间的国旗下课程主题是“明天,我们走路去上学”。孩子们纷纷向爸爸妈妈宣传“无车日”的好处,强烈要求爸妈至少在“无车日”那一天绿色出行。许多爸妈一开始没把孩子的话当一回事,但是在孩子们一再的讲解和要求下,爸爸妈妈们开始明白了无车日的意图,选择绿色出行。这场关于出行方式的讨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成为学校2000多个家庭谈论的话题。而那句名言“明天,我们走路去上学”,不仅在学生中流传,也在家长中流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所说,国旗下课程是一个学生、家长、教师都学习、都参与的课程,更是他们共同成长的课程。

这,就是国旗下课程的魅力。

“国旗下课程在国旗下庄严地为孩子播下一颗美好而强壮的童年种子,而家庭则是让这颗童年种子健康成长的土壤,与学校共同孕育其发芽长叶并最终结出累累硕果。”胡珺妈妈说。

种子的力量是强大的。今天,国旗下课程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限于滨海小学,它走进了深圳市龙岗区、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山东省胶州市,在更多的教育人心中播下一颗颗童年的种子。

春天,正是播种时。

(原标题:《滨海小学国旗下课程——为童年播下一粒粒种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