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蔓萝花 2017-10-06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一)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一)

 

       北京有一条城市中轴线穿过皇宫,贯穿南北,好比北京的脊梁,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

明北京城沿用了元大都城的中轴线,是规划设计中最先确定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先定中轴线,后建北京城。

在元代,元大都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

人们在后门桥(万宁桥)的河泥里发现了石老鼠(地支子鼠),在前门附近的河里发现了石马(地支午马),据说这是北京中轴线(子午线)的标志物。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7.8公里。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今年两会上说,数百年来,北京传统中轴线始终处于驾驭全城的至尊地位,众多重要建筑、广场和道路,或有序安排于中轴线之上,或对称布置于中轴线之侧,形成空间的韵律与高潮,“就像北京的一条文化血管,里面流淌的是一种北京的特有血液”。

 

元上都和元大都有很亲密的关系,当时元朝是两都制,也就是一个国家有两个首都,那么北京的这条中轴线是否和元上都有关系呢?

夔中羽把连接元大都与元上都的这条线称为两都线。北京城的中轴线就位于两都线的南端。

中轴线既子午线,但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向西偏斜。在这个偏斜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钟鼓楼已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这个偏斜的中轴线(两都线)顺延270余公里后,即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兆奈曼苏默)。

 

在元上都,当夔中羽手中的GPS仪显示出东经11612分的时候,他知道距离真正通过中轴线的那个点只差1分的经度,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

 

外城:

1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

2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

(对称建筑左安门、右安门

 

3天桥1934年拆除)、         

(对称建筑天坛先农坛

4正阳桥坊(五牌楼)、


内城:

5正阳门前门)箭楼,

6正阳门城楼                 

(对称建筑崇文门、宣武门

皇城:                

7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

8千步廊(1913年拆除)

9前金水桥                     

(对称建筑:长安左门、长安右门1952拆除)

10天安门(承天门)、            

(对称建筑: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中山公园]

11端门


紫禁城:

12午门

(对称建筑:阙左门、阙右门)

13后金水桥

14太和门(奉天门、皇极门)、    

(对称建筑:东华门、西华门)

(对称建筑:文华殿、英武殿)

15太和殿(奉天殿、皇极殿)、

16中和殿(华盖殿、中极殿)、

17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

18乾清门

19乾清宫

  (对称建筑:养心殿、斋宫)

20交泰殿

21坤宁宫

   (对称建筑:东六宫、西六宫)

22坤宁门

23天一门

24钦安殿

25承光门

26顺贞门

27神武门、(玄武门)


皇城:

28北上门1956年拆除)、 

(对称建筑: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已拆

29万岁门、(清代景山官学堂)

30绮望楼

31万春亭

32九楼牌楼             

(对称建筑:山左里门、山右里门

33寿皇门

34戢门

35寿皇殿

36北中门              

(对称建筑:山左北门、山右北门)已拆

37地安门(北安门,1954年拆除)、


皇城外:

38万宁桥、(桥西,火德真君庙

39鼓楼

40钟楼

 

1949年以后

  改造天安门广场

  1949开国大典上使用的旗杆即在中轴线上。

1952,北京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1954,北京拆除了中华门,使得天安门广场扩大到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则是基本对称的人民大会堂(西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东侧)(原为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1976毛泽东逝世之后,在原中华门的位置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

 

北京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皇权至上和大一统思想。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一条贯穿南北中轴线为骨干,宫殿、坛庙、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皆依附于此。在这条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错落有序的建筑,就有40座之多。

梁思成先生曾多次呼吁“保护中轴线”。他认为,北京城的整个形制既是历史上可贵的孤例,又是艺术上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

著名作家舒乙曾经撰文指出随着商业大厦和行政大厦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区内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成片地消失。此次中轴线申遗,无疑是对北京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一次有益实践。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二)永定石幢(燕墩)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二)永定石幢(燕墩)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二)

永定石幢(燕墩)

 

“永定门”为老北京“外城”南面的正门。所谓“永定石幢”是指“燕墩乾隆御碑”位于北京永定门外大街路西铁道南侧。为一眸芳容于2012824日中午赶到永外沙子口,也只有在永外大街东侧、铁道南方能找到 “燕墩乾隆御碑”全貌的拍摄点。(燕墩四周4米左右有2米高铁栅栏紧锁,栅栏外杂草丛生,同院小栅栏门内有铁道保安驻守。说明来意可在栅栏外观赏。)  

2004年复建永定门城楼、展拓永外大街南中轴路时,使多年被困于厂房民居层层围裹中的清代城南著名标志性建筑“燕墩”露出本来面目,复现了雄伟挺拔的身姿。(紧临“燕墩”西为厂房,东为永外大街,北为永外铁路桥西延。)

这座“燕墩乾隆御碑”,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燕墩”究竟始于何时?据《北京文物报》介绍:

 燕墩乃元代初建都物,有载“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烟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燕墩原是一座高大土台,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筑北京外城时,将燕墩四面包砌城砖。

永定门的这一胜景,“燕墩”平面呈正方形,台高约9米,上窄下宽,台基底部每边长1487米,台面每边长137米,台顶四周原设1米高的女儿墙,今已不存。西北角辟有石门2扇,内设石阶45,可循级而上登临台顶。石门2扇,高2米,宽0.7米,“文化大革命”中一扇被毁。所存木质红漆门是1985年仿制。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日下旧闻考》: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

燕墩顶部正中有方形台基,上矗立正方形石碑一座,碑身四面各宽185米,高约8米,巍峨壮观。这就是清乾隆的御碑。

“燕墩乾隆御碑”

碑首雕四角方形攒尖顶,四条垂脊各为龙,腾身跃起聚向宝顶石珠。

碑身南、北两面分别以汉、满两种文字对照形式镌刻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高宗弘历亲撰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两篇碑记;

碑基部为束腰须弥座,座宽高均为 19米,座四周各雕有云、龙、菩提珠和菩提叶等图案5层,束腰部位精雕水神像24尊,以高浮雕技法表现24尊水神袒胸铣足、悠然自如坐叹惊涛骇浪之上的种种生动神态。

“燕墩乾隆御碑”其碑南面刻有《皇都篇》,北面刻有《帝都篇》,是乾隆帝手笔,皆满汉文对照,落款为大清乾隆十八年夏四月之吉御笔勒石永定门南皋。燕墩之名取之燕山、燕京之字,意为坚实的基础,它位于元大都正南门丽正门正南,老百姓呼其为小皋,因永定门为皇都最外边的门,称皋门、郭门。

碑文赞美颂扬了北京地势雄壮,左有东海,右有太行山,南有黄河,北有居庸关。碑文记述了幽燕地区的历史沿革、山川名胜及民俗等。这两篇诗文实际是乾隆皇帝所作的北京颂。乾隆对于北京的历史传承、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和繁荣昌盛,充满着自豪的激情。

  “燕墩”俗称烟墩。相传元、明两朝,京师有“五镇” 。

北京城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有五个镇物:

东方之镇:“黄木厂” 皇木镇木

广渠门外(明初营建皇宫遗存的巨木,原在东三环路黄木厂路)

南方之镇:“燕墩” 燕墩镇火

“燕墩”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元代正对丽正门,在今前门北边一点。

中方之镇:“景山”景山镇土

西方之镇:“大钟寺” 钟王镇金

西直门外的永乐大钟(在大钟寺内)

北方之镇:“昆明湖” 铜牛镇水

五行与方位的关系:东为木,南为火,中为土,西为金,北为水。

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一即烟墩以应之,但它并没有长城“烽火台”的功能,只是个镇物。

“永定石幢”在民间流传为燕京小八景之一。

燕京小八景,也叫民间燕京八景:南囿秋风、东郊时雨、银锭观山、西便群羊、燕社鸣秋、长安观塔、回光返照、永定石幢


1984年,燕墩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燕墩被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燕墩本身。

1990年对维修台顶部分,并对石碑碑身进行了防护处理。

2004年辟为燕墩公园,“燕墩”与公园有永外铁路相隔。

2013年北京中轴线永定门致钟楼7.8公里伸遗,且“燕墩乾隆御碑”位于

北京中轴线(两都线)的最南端,老北京“永定门”外的这一胜景是应在其列。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三)永定门城关(正道沧桑)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三)永定门城关(正道沧桑)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三)永定门城关(正道沧桑)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三)

     永定门城关(正道沧桑)

 

永定门修建历史: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将军徐达攻占元大都,将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徐达下令将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退后5里,在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

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南京称帝的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将自己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

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兴建皇宫,整修城墙,预备迁都。

明永乐十七年,为扩展皇宫前方的空间,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南面城墙南移2里,在正阳门一线重建。

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

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迁都至北京。

 

这时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即北京内城),只有9座城门

 

这时北京城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明初国势强盛,永乐皇帝朱棣曾五次率军北征蒙古部族,以破攻势,

嘉靖年间,明朝实力逐渐衰落,蒙古军队多次兵临城下,遂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于是增建外城工程。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由于当时南郊(正阳门外)比较繁华,外城先由南线筑起。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无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由严嵩建议改变了设计方案

 

  严嵩妙计,是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南线城墙其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此后,北京城便呈现出字格局。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

  明嘉靖四十三年补建了瓮城。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总长28里,开有7座城门。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追求安定安宁的色彩,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称“广安门”)。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16里。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永定门增建箭楼,重建瓮城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定门城楼重修,加高城台和城楼层顶,采用重檐歇山三滴水的楼阁式建筑,使用灰筒瓦、绿剪边,装饰以琉璃瓦脊兽。

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
?

永定门城关特征:

老北京的外城和内城十六大城门上都有城门楼。在大城门的外边,大多还有一道用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的城关,即曲城,也叫瓮城(还叫“月城)。其特征,据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守城》里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等同(指同大城墙一样),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永定门城楼面阔5间、通宽24米,进深3间、通进深10.5米;连城台通高26米。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3间、12.8米,进深1间、6.7米,8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3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处辟一券洞门。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

永定门内东有关帝庙,西有观音寺、永寺庵、佑圣庵。

 

永定门城关正道沧桑:

明清北京城,原有内九外七16座城门。但是自从民国时期开始拆除部分城门、解放初期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门以来,北京内城原有的9座城门,只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门,则无一遗存。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的矛盾,认为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意旨(引自195311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之说占了上风。

故从1950年始,永定门瓮城城墙被陆续拆除,并在城楼东西城墙上各辟一豁口通道;

1957,又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将城楼和箭楼拆除。

2003,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

此事 2003822《北京青年报》曾有报道。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书的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

如今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

 

2003年7月15日,市政府决定复建永定门城楼工程,预计明年年初开工。修缮前期准备工作就绪, 12根14米高,直径0.6米、重达14吨的金柱”——非洲红铁梨木已经购置,复建永定门的图纸以1937年北平市文物整理委员会对永定门城楼的实测图,同时参考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料,在原址上复建的永定门城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南端新的标志性景观,将以美轮美奂的风姿,真实再现其历史风貌。

2004,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重建的永定门城楼又在原址上落成。

 

 1954三台山危险品仓库建成后,正赶上拆除永定门,城砖就拿来修了仓库的围墙。这些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在近半个世纪后又运回来了,重新砌在永定门的城墙上。 

 

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就形成了字形。而且外城之称名不副实,它并不在内城的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称南城

现在北京市的二环路和南二环路,就是沿这个字形的轮廓线修建的。

 

    现永定门到南纬路两侧破旧低矮的房屋已拆除,露出了东西两侧坛墙。永定门城楼如今已经复建完成,再次呈现了北京旧城城市完整的中轴线及延续南中轴的御道。在改造后的大片空地上植树种草,建成大片绿地。永定门广场设计方案经过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的多次论证,形成了跨越护城河,南二环建设大型桥梁盖板。以永定门城楼为欣赏主题的构建完整、连续、和谐的南中轴线景观序列。

整修一新的永定门城楼,成为南城新的一景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正阳门雄姿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

   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京城(亦称“内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不仅被俗称“前门”,而且还被别称为“国门”除了受历史上的影响之外,还因只有“天子”才允许圣驾出入京城的正门“正阳门”。

京城的这座“国门”,从它修建落成那天起,经明清两代,常年关闭着,绝对不允许黎民百姓出入。而只有“天子”出宫(紫禁城)到京城南郊“天坛”去进行祭天,或者去“先农坛”祭祀“神农(或曰“先农”)时,才“御驾“出入该“国门”。黎民百姓,只能从城门楼两侧“瓮城”(亦称“月城”)下的门洞(闸门)里进出。


正阳门修建历史: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十七年(1419)将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2里,原来北京城墙正中的丽正门迁建到今正阳门的位置,仍旧称为丽正门。

正统元年(1436)改称正阳门。

明正统四年(1439),在京师各城门外添建箭楼,以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正阳门也在此时建成正阳门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形成一座大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米。瓮城的四个方向各开有拱券式门洞。

据《北京文物报》“谈谈正阳门”一文中载:

明正统元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436127日),由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及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等,奉旨率领军夫数万人,开始修建京师的九门城楼,历时四年,于正统四年四月竣工。

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自明正统年间修建落成后,最具有代表性。因此,20世纪50年代,改造北京旧城时,除德胜门箭楼其他7大城门及城楼,逐一被拆除掉,而将正阳门城楼及箭楼保留了下来

正阳门,其地理位置,在今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南面,这座雄伟壮观的被俗称为“前门”的古城楼,在今日之北京中轴线上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

它的东西两侧“崇文门”和“宣武门”虽已拆,但人们依然称“正阳门”东西一条街为“前三门”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正阳门城楼北面


正阳门修建规制: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城台正中辟有券门,门内设千斤闸。

城楼高两层,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结构。城楼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41米),进深三间(21米)。上下均有回廊。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南设有箭楼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占地2147平方米。正阳门箭楼,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顶部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箭楼上下共有四层,南边为楼,北边为抱厦;南侧面宽七间,通宽62米,通进深32米,其中后抱厦进深12米;楼高26米,连城台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一座。

箭楼面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 箭楼东、西、南三面辟箭窗,供对外射箭用。南面四层每层13孔,(内城其余八门箭楼为每层12个箭孔)东西各四层每层4孔,抱厦左右各5孔,共有箭窗94孔。 正阳门箭楼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北京前门箭楼西侧,其抱厦东西各为5个箭窗

 

箭楼高26米,坐落在瓮城南端凸出近10米的城台上。台高12米,正中辟券门,与城门相对,门洞内设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瓮城,宽108米,深85米,东西设有两座闸楼,于闸楼下开券门,门内也有千斤闸。平时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出入百姓绕行西闸楼下券门。门上筑闸楼。楼面阔3间,单檐歇山小式灰瓦绿琉璃剪边顶。楼内侧辟方门,外侧有箭窗两排共12孔,两旁侧各开孔小方窗。

北京内城的瓮城内都各有一座庙,而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关帝庙,西为观音庙。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坛郊祭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正阳门风云:

正阳门箭楼从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箭楼失火被毁。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再度失火被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阳门(前门)城楼及箭楼俱毁于火,焚后仅余城楼底座及门洞,周围是一片颓砖断瓦,状极凄凉,令人痛心不已。在西安避难一年多的慈禧太后和光绪一行,于19021月初返回北京,史称“庚子回銮”。18日这天,銮驾队伍要从永定门起向北排列,帝后的銮驾,通过正阳门回到大内。由于劫后的正阳门未  修复,清廷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


纸糊的国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正阳门彩牌楼(纸糊的“国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其城门楼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一片残垣断壁,格外凄凉。在外地避难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要回京过万寿节(皇帝生日),为了不使他们看到京城这凄惨的景象,封建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们,挖空心思,终于琢磨出一个办法,就是将京城技艺高超的裱糊匠们召集在一起,扎制出一座纸糊的国门(正阳门)。扎制的城门果然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人们远远望去,就好像真的城门一样。这一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传说,无情揭露了封建朝廷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流传了多年。


     其实,这一传说是有一定史实依据的。陈家骥先生曾在《北京文物报》上撰文,介绍有关情况,现转引于后,供读者阅读: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阳门(前门)城楼及箭楼俱毁于火,焚后仅余城楼底座及门洞,周围是一片颓砖断瓦,状极凄凉,令人痛心不已。在西安避难一年多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行,于19021月初返回北京,史称庚子回銮18日这天,銮驾队伍要从永定门起向北排列,帝后的銮舆通过正阳门回到大内。由于劫后的正阳门未遑修复,清廷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

 

据曾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著《梦蕉亭杂记》记载:庚子京师拳匪之乱(指义和团),正阳门城楼化为灰烬,辛丑(1901年),两宫回銮有期,余奉命承修跸路工程,以规制崇闳,须向外洋采办木料,一时不能兴工,不得已,令厂商先搭席棚,缭以五色绸绫,一切如门楼之式,以备驾到时藉壮观瞻。

 

正阳门被毁两种说法

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

2)正阳门箭楼在1900年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外大栅栏时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

城楼在当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烧毁

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袁世凯的批准改建正阳门

目前的正阳门是民国三年(1915年)改建的。

191566,朱启钤手持银镐,刨下了改造正阳门城墙的第一镐,拉开了正阳门改造的历史帷幕。

见附文(1朱启钤的银镐,讲述民国正阳门改造往事

 

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

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改建后的正阳门箭楼

1915-1916年为改善内外城间的交通,在它的左右两侧城垣上各开辟两座券门,并拆除瓮城,修了前门广场。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四)正阳门雄姿(国门风云)


正阳门箭楼开辟为"振兴国货"的陈列馆

19288月辟为国货陈列馆,

见附文(2民国时期,正阳门箭楼开辟为"振兴国货"的陈列馆

1949艺人魏喜奎等组织大众游艺社在箭楼演出

194923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

1949年后,正阳门曾被北京卫戍区占用,1980年代腾退

正阳门箭楼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楼严重受损,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对箭楼进行全面大修。

1965周恩来批示,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

1967文革期间,正阳门关帝庙与观音庙一同拆除不过现在正阳门博物馆里有复建的关帝庙,您还可以一睹当年关帝庙的风采

1988131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集资160万元,将正阳门箭楼修饰一新,

1990121正式对游人开放

 

附文(1朱启钤的银镐,讲述民国正阳门改造往事

 

  民国以后,前门大街不光商业发达,更是戏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云集的地方。到前门逛街的,看戏的摩肩接踵。前门一带的行人、车辆经常拥挤不堪,交通堵塞严重。后来前门东的京奉铁路火车站、前门西的京汉铁路火车站相继建成,南来的,北往的旅客,使本来就拥塞的交通更是不堪重负。

  1914年,内务总长朱启钤提出了《修改前三门城垣的方案》,得到了袁世凯的批准。袁世凯为此还特赐朱启钤一枚银镐,作为改造前三门之用。           191566日,朱启钤手持银镐,刨下了改造正阳门城墙的第一镐,拉开了正阳门改造的历史帷幕。

  正阳门改造首先是将瓮城拆除,露出箭楼和城楼之间开阔的广场。瓮城内外,除关帝庙和观音庙以外,其他建筑一律拆除。同时在正阳门城洞的东西两侧,打开两个门洞,东门洞直通户部街,西门洞通往西皮市。在瓮城的外侧还修筑了两条宽阔的马路,与前门大街相汇。

  在拆除瓮城的同时,朱启钤还请来外国的建筑设计师对箭楼进行了改造,在箭楼的射孔箭窗下,增建了汉白玉抱柱和栏杆的悬空眺台,在每个箭窗上方,还加饰了水泥制成的西洋式的弧形华盖。箭楼下的城墙部分,增建了东西""字形的登城马道,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在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正阳门一带的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正阳门博物馆内,展出了朱启钤当年拆除,正阳门瓮城城墙所使用的银镐,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附文(2民国时期,正阳门箭楼开辟为"振兴国货"的陈列馆

  民国以后,正阳门箭楼作为城门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逐渐被社会发展利用,成为举办国货展览、观光和放映电影的公共场所。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实行经济侵略,倾销外货,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经济发展停滞。于是在全国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提出"保护国货政策",以振兴民族工业,倡导民众使用国货。在各地成立部属或省市属国货陈列馆,开办国货展览会等。北平国货陈列馆在全国影响最大。

  19288月,国民政府为扩大北平国货陈列馆的影响,将其迁入正阳门箭楼。当时,国货陈列馆陈列有数千件国货商品,涉及了农林、矿产、染织、化学、医药、机制品、手工品、日用化工等12个门类;其中"双妹牌"茉莉霜、"梅花牌"头蜡、雪花精、护发霜、"三星牌"白玉牙膏、"越王牌"牙粉都是驰名的国货商品。

  北平国货陈列馆还与景山、故宫、国子监、孔庙、玉泉山联合推出游览券,不断扩大影响。

  北平国货陈列馆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日伪政府的不满。1941115日,国货陈列馆被迫迁往北海蚕坛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皇城第一门“大明(清)门”、黄瓦红色皇墙内“千步廊”、长安左(右)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中华门前“棋盘街”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

         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明朝承天门(天安门)作为皇城正门的时间并不长。到清朝乾隆中期以前的大约三个世纪里皇城的正门,

是承天门已南的大明门(大清门 、中华门)辽阔的明帝国中,大明门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

大清门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

明朝时称大明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大清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中华门

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

1976年在其遗址上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大明(清)门规制

大清门无城台,南向五楹,正中三阙,单檐歇山、飞檐重脊黄琉璃瓦顶。类似规制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大红门。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

大明(清)门皇权威严

大明门(大清门)的皇权尊严,可以从其门联看出。

这副门联是名代著名学者解缙写的。解缙(1369-1415年),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永乐帝登极,他受到重用,参与机务,任翰林学士、大学士,主持修纂《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

解缙以磅礴的气势、石破天惊的文采写下:

上联是:日月光天德

下联是山河壮帝居

可谓仰望乾天、俯视坤地,苍天对大地,日月对江河,天德对帝居,自然对社会,宏伟博大,气贯寰宇。

然而,《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副对联将皇帝、皇宫、皇朝、皇权推到无以复加的极致。

见此联明成祖大喜,赐赍甚厚。大明门甚为气派

有明顾炎武《京师诗》为证:

 

煌煌古燕京,金元辽开创。 初兴靖难师,逐驻时巡仗。

制掩汉唐闳,德俪商周王。 巍峨大明门,如翠峙南向。

 

大明(清)门是皇帝、宗室参加重要庆典出入之门。明清时,每年冬至,皇帝要到南郊天坛去祭天,夏至要到北郊地坛祭地,孟春祈谷,皇帝还要到先农坛亲耕田。遇到这些大典,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清)门豁然洞开,皇帝戴金冠,身穿龙袍,坐着御辇,威风凛凛地由此门出行去举行祭祀典礼。

明袁帙有《大明门候驾》诗:

虎旅驱中道,旭日迎芒盖,钓陈警云飞,睛云拂羽旗。

圜丘群望毕,笙歌前路拥,宣金受盔归,拜舞接光辉。

 

大明(清)门的门匾

原大清时的门匾材质是石头,并用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

中华民国成立后,选定了在 1912109日,也就是辛亥革命周年庆典的前夕,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原本的构想是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即可;但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使用了这个办法。所以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题写“中华门”三字,挂于檐下。原石匾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移交首都博物馆

棋盘街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大清门南是“棋盘街”,北是“千步廊”

大清门正南为正方形深广数百步小广场,周绕石栏,是为天街,俗称棋盘街

人们为了纪念流传千古的我国传统棋种(围棋、象棋)在社会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就将这个形似棋盘的地方,中间御路似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命名为“棋盘街

明清两代时,棋盘街在老北京城是相当著名的。清于敏中等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史》篇里,作了这样的记载:

“正阳门之内为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脊,门前地正方,绕以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

大明(清)门前棋盘街”曾是商旅云集,闹市街道,市井颇荣。

到此文官在大明(清)门门外下马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

清朝时,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通过“棋盘街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胞弟桂祥。光绪十四年,慈禧为了控制光绪,不顾光绪的反对,指定叶赫那拉氏为皇后。1889226日,叶赫那拉氏由大清门入宫成婚,成了清朝最后一个从大清门入宫的皇后。

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通过后门神武门(玄武门)进入。

  

千步廊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走在中华门内御道上的妇女,东西则是“千步廊”

千步廊原在天安门以南,大明门(大清门)以北御道的两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向北廊房各34间,288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面北为天街,既今长安街。

大明门以北,正中为宽阔的御道,组成向南凸字形的巨大的宫前场院,以红墙封围。旧时千步廊是中央政府的办公之地。主要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办公为东文西武的格局,文官在东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

两侧红墙外面(约正义路以西,石碑胡同以东,长安街以南,前门大街以北),对称地布列着中央政府主要官署:

左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和翰林院等。

右武: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的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

都在千步廊东西两侧和皇城附近。表现了中央公务区集中办公的特点,突出了帝王的至尊至上,及皇帝的封建集权。

古代的政府机构,所谓礼、吏、户、工、刑、兵等六部、五府之类,和现在的外交部、内务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部、财政部、工业部,公安部、国防部等大致意思相似。

北京六部口地名来源

清朝北京城里归满族八旗分占,汉族再大的官儿只能住在外城。那时候,汉人的官儿们每天上班,不论骑马坐轿差不多都得进宣武门到六部口下来。

那附近现在还有个胡同叫拴马桩,就是给小官儿们拴马的地方。

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拆除了宫前广场红色围墙,经拓展,成现今的天安门广场。宫前广场西拓,建了人民大会堂;东拓,建了国家博物馆;南拓,临近正阳门(前门)更增加天安门前的宏伟气势。

 

龙门与虎门

长安左门又称“龙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长安左门“东三座门”
    明清两代,由于实行“殿试”的科举制度,所以每三年一次在京都举行科考,时间是在春季阴历三月份。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但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须首先集中在大明门内东侧的千步廊,待朝廷礼部经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再由贡士经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等,即将殿试名列第一者,名曰“状元”(头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二者,称之为“榜眼”(二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三等状元)。凡是经殿试考中上了金榜的,统一美称“登龙门”。一登上龙门,则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所以老百姓把长安左门俗称为“龙门”

长安右门又称“虎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大明(清)门(皇城第一门)

                                  长安右门“西三座门”  

    但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右门。其用途与东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截然不同。朝廷规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将平时判处死刑并未立即执行的案件,必须上报京都朝廷的刑部,但各省上报的案件,必须首先集中于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刑部会同负责审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进行审核之后,奏请皇帝裁决。然后,由朝廷将皇帝的裁决,经天安门送出长安右门,公布于众,名为“秋审”,即将胆敢侵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长安右门宣明正法。这样,显然好似一比,谁一旦被押入这种“虎口”再难生还。因此老百姓将长安左门亦起了个绰号,呼之为“虎门”

长安左门,其位置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

长安右门,其位置在中山公园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

老北京人习惯呼之为长安街上的“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

如今,在1949101日国庆大典新闻记录片里,人们仍能看到天安门前的东西三座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虽然被拆除了,但“长安”二字被保留下来,这就是长安街一名的由来。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7座、天安门北端门、及紫禁城南门午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以上两图(天安门)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天安门北是(端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

         承天之门(天安门)

承天之门(天安门)

皇城南向有三道大门,除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外,就是承天门(天安门)、端门。

其中,端门规制与承天门(天安门)相同。端门名称源自传说中天宫南向的大门,门楼主要用来收存皇帝所用旗仗等器物。端门北是午门,端门往南就是承天门(天安门)。

承天门,初称承天之门,后称天安门,既是皇城南向的第一重门,清乾隆中期以后又是皇城城的正门。

承天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门的名称是“奉天承运”的意思。承天门正中,挂的是承天之门匾额。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承天门牌楼被毁于雷火。

八年后宪宗成成化元年(1465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这回不再是牌坊,而是9开间门楼了,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极,当晚“焚毁宫殿及九门城楼”,承天门再次被毁。

关于清改承天门天安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逸闻。传说李自成攻进京城后,在承天门前弯弓搭箭射向承天门匾额上的字,可惜没有射中。其下属以宽慰他的口气说:有天命者任自为。意思是李闯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这一箭准不准。李自成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杀了这个下属,之后被人劝解开。清统治者入京后可能听说了这则逸闻,故而将承天改为天安

 

顺治八年(1651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16511031(辛卯年九月十八)清世祖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上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基本上是康熙朝大修后的面貌。

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字,字体也相应扩大。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天安门城楼规制

天安门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改为34.7米)。建筑的底部为汉白玉精雕的须弥座,高1.59米。

城楼建在高大城台之上,城台高达13米,面积约4800平米。城台的两侧有登城马道,台上建城楼。

城楼重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整座屋顶由60根朱色巨柱支撑,每根柱的直径约2米。城楼东西面阔九间(57.14米),南北进深五间(20.97米),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

明清时代,这里的门、桥行走规制森严,中门为皇帝进出专用。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坛祭天,夏至去地坛祭地,孟春赴先农坛耕籍田,都要出入天安门。

此外,皇帝的父母可从中门入宫;皇帝大婚,皇后可从中门进入一次;新科状元等""金殿传胪""后,可从中门出宫一回。除此之外,严禁任何人进出,否则是要治重罪的。中门左右的两座旁门,供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通行。过去天安门是座只进喜,不出丧的吉祥之门。

城楼的正背面各排列有36扇菱花门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绘制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楼体的四周为回廊环绕,廊深3米左右,廊外设汉白玉栏杆和矮墙。整座天安门城楼的外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1949年以后,在两层正檐之间有用滑轮固定的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直径1.7米,位置与北京中轴线严密重合。屋檐下悬挂着17盏大红宫灯,其中主灯重达450公斤,辅灯也各重350公斤

承天门(天安门)外金水桥

承天门(天安门)等级森严,戒备严密。

承天门(天安门)城台前的金水河又称御河)上,架起汉白玉石虹桥七座,称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在太和殿前)。这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的,皇城正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则完全是以元代时的周桥为蓝本建造起来的。南临天安门广场。

中间一座桥稍宽,两侧的栏杆望柱上雕刻着蟠龙,桥面只许皇帝通过,俗称“御路桥”;

左右两座桥,栏杆望柱上雕刻着荷花,桥面只许宗室王公通过,俗称“王公桥”;

再两边的桥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俗称“品级桥”; 以上五桥均为三孔。

位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单孔普通浮雕石桥,才许四品以下官员等行走,俗称:“公生桥”。那时门、桥行走等级森严,不得有丝毫触犯。

在桥边还有两对石狮子,是明永乐朝的遗物。东面雄狮的右爪戏弄绣球,西面雌狮的左爪抚弄小狮,分别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永久。

天安门金水桥前的这一对大石狮,雕工精绝,造型逼真,威武异常。它们的双目都紧紧注视着天安门前正中的御道(中轴线),以体现它们是封建帝王忠实的卫士身份。

金水桥头右侧石狮子的肚皮上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这样两个传说:

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了误伤。

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承天门(天安门)内外华表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在承天门(天安门)的前后,分别耸立有一对雕刻精美、挺拔秀丽的云龙华表。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远在尧舜时代就有街头设""表木""的做法,用以王者""纳谏"",征求民众意见以治天下。到秦汉时期,表木被改为指路标,叫华表。后来华表经不断美化,便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独具民族建筑特色的艺术装饰品,深为世人所青睐。

华表通体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每根通高9.57米,重万余斤。华表上刻有云朵和蟠龙图案,在靠近顶部的地方横插着一块云板,称作“日月板”。华表的最顶端有承露盘,盘上蹲立着“龙生九子”之一的石兽,名叫吼,俗称“望天吼”。

其中城楼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皇宫,正对着紫禁城,称为“望君出”;

城楼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南方背向皇宫,俗称“望君归”

金凤颁诏

承天门(天安门)是明清皇帝举行金凤颁诏礼仪的场所;明清两朝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的“金凤颁诏”仪式。

皇帝颁诏时,仪式约为:诏书放在紫禁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黄案上,皇帝盖上御玺后,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诏书,捧出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置于抬着的龙亭内,然后在鼓乐御仗的引导下再出午门,抬到承天门(天安门)城楼上,再将诏书恭放于在宣诏台的黄案上。

城楼上由宣诏官进行宣读诏书,因高高再上,又很“神圣”,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文武百官在外金水桥南站立聆听,并按官位序列面向天安门依次行三拜九叩大礼。

宣诏完毕,由奉诏官把诏书卷起,将诏书用木制金漆的金凤衔住,再用彩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城楼上正中徐徐放下,落在礼官跪接的云盘上,此举称为云盘接诏。再把诏书放入龙亭内,送到礼部,经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布告天下。

皇帝发布的重大命令(诏书),在天安门上进行一套隆重而繁琐的仪式,就叫做“金凤颁诏”,显示了皇权至尊、君权至上。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就具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据《日下旧闻考》载:“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

承天门(天安门)设计者

人们一般认为蒯祥设计建造了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其实蒯祥设计建造的不是天安门,而是天安门的前身“承天门”

公元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蒯祥就精心设计了皇城正门,1420年竣工,当时叫“承天门”,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门的旧称,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蒯祥,是明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生于明初洪武年间,他的父亲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工匠。蒯祥深受其父的影响,30多岁就已成为造诣很高的木工了。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时,蒯祥同大批工匠一起被征集到北京。由于他技术超群,品格高尚,很受主持工程的建筑师蔡信、杨青等人的重视,并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宫殿落成,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由于蒯祥不仅对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资和审美意识。他双手能画出两条完全一样的龙,他只须略加计算,便能画出建筑设计图来。就连明宪宗都非常敬重他,称其为“蒯鲁班”。后被升为工部左侍郎。)

蒯祥品格出众,官大从不坐轿。晚年主动辞官隐退,死于明成化十七年(1480年)。终年84岁。

天安门与九之“天数”

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数”,格外受崇。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因受阴阳学说影响,把阳数(即数学中的单数“奇数”)之极“九”视为“天数”

皇帝穿的龙袍锈“金九龙”(《大清会典。舆服》);

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首”(《日下旧闻考》)

紫禁城建造的屋宇间数,亦取九的“天数”,修建成为9999.5间。

(传说天宫的房间是一万间,人间皇帝作为天帝的儿子,皇宫自然不能超过天宫,于是故宫便造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其实古代建筑是以“四柱一间“为标准的。经过有关建筑专家实地调查统计,故宫所有的房间数量是8707间,并非传说所言。)

天安门城楼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天安门城楼歇山式屋顶,是九条脊。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它形似鱼尾、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天安门檐角垂脊上也是九个小兽。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鴟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 、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

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趣味。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避免火灾。

天安门城楼上的门扇采用的是“四九”的倍数,共有向南的菱花窗门三十六扇;

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其门扇的门钉取“九九”的倍数,即门钉为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枚。

通衢要道长安街

天安门前的长安街驰名中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与皇城同时建造,其名取自盛唐时代的大都城——“长安,含长治久安之意。

明清之时,长安街东西仅3.7公里,有十里长街之称。当年从长安左门至东单牌楼,名为东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称西长安街。这是京城历史上有名的 ""天街"

东西平行走向的长安街,与纵横南北八公里长的御道中轴线,在天安门前正好垂直相交成准确的""""字型经纬座标中心点,从而构成了北京城座北朝南,街巷纵横的总体布局。

原东、西长安左、右门前分别均竖有巨型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古代皇宫内是严禁骑马的,除非是""金殿传胪""时的新科状元,可骑皇帝御赐的高头大马,在长安街上走过,以示""皇恩浩荡""

清王朝灭亡后,内城墙中东西两侧的建国门与复兴门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被打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前后,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这两座三座门被拆除。街面被展宽为50-100米,东西长安街的延伸线东达通州,西抵石景山,总长50公里,有百里长街的美称。

天安门周围的多处古建名胜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太庙,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始建于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民国成立后,于1926年将其命名为和平公园对公众开放。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时的社稷坛,又是古都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园,原称中央公园。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1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北京长安街宽阔的大道上奔涌着车水马龙,时时刻刻,站立在雄伟的天安门前,总是令人感到庄严神圣……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天安门广场改建

现在的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的集会、游行,是当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和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明清时代,天安门前540米长的丁字型广场,曾以其纵长深远的封闭空间向世人显示皇权的威严神圣,也曾是朝廷礼法所系之地。辛亥革命后,百臣上朝的场面消失了。

《北平都市计划设计资料》记载:担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督办市政公所,他不顾当时物议,开放旧京宫苑为公园,兴建交通,出于城市交通方面的考虑,对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改造。

其举措之一是,1913年将广场两侧的千步廊拆除,拆下来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园内来今雨轩、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一带廊舍用的都是千步廊的木料

举措之二,1915年拆除了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在正阳门两侧城墙处开4个券门,以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的交通紧张。

举措之三,是在皇城的南城墙开出了南长街门洞和南池子门洞,后来又打开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两旁的红墙,并拆掉了三座门的门扇。这一系列改造不仅方便了北京城东西的交通,并且也在物理形貌上象征着皇权的消解,平民从此可以进入和穿越这个封闭的广场

 

  19492,沈勃作为中共北平地下党成员刚刚迎接解放军入城几天后,被任命为北平第七区区长,天安门广场刚好处在第七区的中心位置。当时天安门广场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那时候的天安门地区是一个没人管理的地方,许多往城外运垃圾的车走到这儿就倒了。他们用了3个月时间才清理了垃圾。

 19495,虽然还没有建国,北京就成立了一个都市计划委员会,叶剑英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给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理广场。  

 

19498914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做出了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计划,并要求这项工程务必在9月份完成。当时有上万人次参加了这个工程,参加人来自周围的居民,各机关干部,各学校的学生。那时已经有传闻说开国大典要在广场举行

1952年拆除了阻碍游行活动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195411月至19555月拆除了广场中部的东西红墙,扩展了广场南部,天安门会场区的地面线路改为地下电缆。广场面积达到11.3万平方米。

1958年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工程中,中轴线上故有国门之称的中华门被拆除后,其址成为广场南部的绿地,一大片从外地移植过来的成熟松树林。 

 1976116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的决定。6天后,正式确定了这个建筑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的二层建筑。其位置在中华门原有位置上。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六)承天之门(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经过三次大规模改扩建,惜日作为国门的正阳门和皇城正门的天安门,尽管位置依旧,然而焕发了新恣,广场北端雄踞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前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高大典雅的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俗称大前门)已鹤发童颜。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有力衬托,整个广场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无与伦比的动人画卷。透过蔚为壮观的古今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悠久历史文化的延续、发展和显示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主题。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圣地,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蓬勃跳动的心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