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完善平安建设体系方面,我们是如何努力打造领域更广、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长宁的? 答: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系统治理,制定出台了《关于打造平安长宁建设升级版的工作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平安长宁建设的顶层设计。在长宁,你能看到“雷霆”的执法,我们严格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聚焦解决群众“三最”问题,坚持滚动排查、挂牌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薄弱小区,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在长宁,你能体会到“专业”的监管,我们以大数据为导向,在全市率先建设平安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电子巡查日志和公共安全诚信档案,健全隐患发现、动态监管和失信曝光等机制。 同时,完善112个人员密集场所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商圈一体化联动联勤机制,严格危化品全过程管理,强化寄递、物流行业和互联网餐饮动态监管。在长宁,你更能感受到有“温度”的服务。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试点为契机,我们组建由国务院津贴终身获得者领衔的13名专家和700余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引进了全国首家情绪管理支持系统。社区矫正中心、涉罪未成年人阳光关护基地等载体建设持续推进,特群就业安置率99.36%,吸毒人员增幅连续三年下降。来沪人员可享受主动办证与优惠政策挂钩机制,7个涉外居民集聚区设立了境外人员服务站,无论你来自哪里,都能在长宁得到最贴心的服务。 问:法治对平安建设起着引领和保障作用,作为全国少年司法制度和未检工作的“发源地”,长宁如何保持先发优势,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各方面的矛盾和难题? 答:我们始终坚持依法治理,率先探索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被《刑事诉讼法》吸收,在全国率先实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在全市率先发布“反校园欺凌”三年计划。区检察院荣获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满意的基层检察院”称号。我们立足应对社会新矛盾,在全市率先实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机制的无缝衔接,并建立了涉诉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有效缓解医患矛盾。 此外,为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立了东虹桥法律园和区大调解中心,进一步完善涉诉、涉访等10个专业平台实体化运作,构建1+2+3+X”区域化大调解体系。建立驻法院律师调解工作室和涉诉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建立与一中院等二审法院诉调对接机制,推动驻公安派出所调解工作室建设,健全项目化推进“三调联动”机制。立足应对经济新常态,建立金融风险控制平台,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联动配合机制,对落户长宁的金融企业组织开展“信用体检”,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日常监管、风险监测、依法处置机制。立足应对区域新发展,坚持提前介入、司法引导、依法解决,强化行政拆迁案件司法审查,在全市率先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在全市率先发布《上海航空检察白皮书》,在区消保委设立全市首家消费纠纷巡回法庭,在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设立巡回法庭,营造良好司法环境;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公职律师制度,健全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问:禁毒妈妈工作室、外籍平安志愿服务队、天山星城“亭文化”……长宁有太多“响当当”的社会组织与居民自治特色品牌,能否请您谈谈长宁是如何在多元共享、社会共治上“做文章”的? 答:我们始终坚持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平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依托“凝聚力工程”和“三建融合”,搭建共治平台,将区域单位纳入区-街两级综治委成员,成立区级综治协会及街镇分会,覆盖503家企业,155幢商务楼宇建立综治工作室。培育各类组织,促进社会协同,重点扶持平安建设类社会组织,成立全市首家精神卫生明心社工站,涌现禁毒妈妈、海松调解室等明星组织,全区在册特群服务志愿者1480名,覆盖8000余名对象。广泛组织动员,发动公众协同,组建5万名“平安马甲”志愿者队伍,推广“时间银行储蓄制”等典型,促进群防群治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分类指导推进居民区治理,涌现天山星城“亭文化”、虹桥新城“三手连弹”等平安自治品牌;表彰评比“忠诚卫士”、“百姓英雄”,在全市率先成立两个基金,表彰慰问见义勇为120人次、执法受伤人员319人次,进一步凝聚社会正能量。 问:都说长宁居民是幸福的,因为除了有机制健全的区级综治工作中心,不出社区,还拥有功能完善的街镇综治中心和居民区公共安全服务站,5年来,在整合基层力量与资源方面,长宁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我们始终坚持源头治理,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注重整合基层力量和资源,在夯实区-街镇-居“三级平台”上下功夫。引领街镇综治中心建设,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街镇综治中心建设全覆盖,每个街镇配置了500平米场地、12至15名社工,按大部制设置“一厅四室”功能区域,推进名称、标识“六个统一”,建立健全“五联”机制和9项制度,成为全市规范街镇综治中心建设样板。 推进居民区“站室共建”,规范居民区综治工作站、社区警务室和微型消防站外观标识、内部设置、工作规范、人员配置,建立电子走访日志,社区警务改革试点经验被公安部推广,社区“平安指数”评价发布机制受到中央综治办肯定。建立区级综治中心,落实近千平米办公场地,并与网格化、信访、司法共享办公资源,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区级综治社工站,健全“大排查、大情报、大预防、大调解和大应急”工作机制,全面升级平安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和图像共享网、视联网,推动“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 来源丨长宁时报 |
|